【原创作品】
《〈论语〉4.13》解析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wéi)国①乎,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wéi)国,如礼何?”
【注】①
为(wéi)国:治理国家。
②
何有:何难之有,即有何困难。
【译】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如果能,那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治理国家,那又怎么对待礼呢?讲礼仪不就是一句空话吗?”

【解析】 敝屣(xǐ)功名尊礼让。古代诸侯立国的大原则,是要谦让就位,最后又要功成而不居,所以老子也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中国文化真诚谦虚的精神。孔子大加赞扬“身退”之道,所以他对吴泰伯、伯夷、叔齐这些不肯当帝王而逃走了事的人,称扬得不得了,而对卫君父子争夺王位之事大为反感。这并不是鼓励他人不要搞政治不要当帝王,你如果真有才干的话,就好好地干一番,成功了就退隐不要居功。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历史小说中看到一些让位的描写,如《水浒传》中的晁盖和宋江,总是在他人再三推举之下,最后才说“众心难拂(fú),那我就先忝(tiǎn)居此位吧”,尽管已经充满了虚情假意,毕竟还有一个“礼让”的举动。至于那些毫无礼让之意,或用武力血腥争夺,或用卑鄙手段骗取来的位子,讲礼让之道就更是一句空话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礼让,只有尧舜做到了,禹没做成功,让他的儿子篡了位,夏朝以后的天下,就没有礼让了,不是你争过来,就是他抢过去,亲爹老子照抢不误,嫡亲兄弟杀得你死我活。伯夷叔齐为什么不食周粟呢?就是他们认为武王的天下是抢来的,不符合天道。有幸的是,我党在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后,中断了几千年的“禅让”又回归了。
礼让是一种谦恭的美德,礼让是仁的运用。对人谦恭,就有尊重他人之心,就会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因为尊重,就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就会对他人有发自于内心的关怀和挚爱。因为你对他人的爱和尊重,他人才能反过来尊重你敬爱你。用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便可得人心。民心向服,你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困难吗?孔子在这里给我们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治理国家的大事业是这样,那么在人生的平常小事之中,道理也是一样的,你谦让他人一分,别人就会谦让你十分。桐城人张廷玉是清朝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他当年在老家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为争执房基地把官司打到县衙,家里的总管立刻把此事写信到京城报告给他,希望他写封信给当地县令予以关照。张廷玉看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诗寄了回来,诗说:“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他家的总管于是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见他居然退让了三尺,便也让出了三尺,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互相夺争,一地鸡毛,相互谦让,和睦平安。于大于小,都是一个理。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