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风.卫风.木瓜》解析

(2010-06-08 09:11:53)
标签:

木桃

信物

木瓜

美石

齐桓公

诗经

文化

分类: 《诗经》解析

【原创作品】

木        

——投瓜报琼总是情

《诗经.风.卫风.木瓜》解析

  《毛序》说:“《木瓜》,美齐桓公也。国有人之败,出处于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焉。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其实,这是一首男女互相赠答的定情诗。

原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⑵。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⑷。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⑹。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⑴ 投:给予,赠送。木瓜:一种落叶灌木的果实。

⑵ 报:报答,回报。琼:赤色玉。琚:佩玉。

⑶ 木桃:桃子,野生的毛桃。

⑷ 瑶:似玉的美石。

⑸ 木李:李子,野生的李子。

⑹ 玖:似玉的浅黑色石。

【译文】

有人送给我一个木瓜,

我便回赠他赤红色的玉佩。

这不单单是对赠予的回报,

而是为了追求永久的相好。

 

有人送给我一个木桃,

我便回赠他似玉般的美石。

这不单单是对赠予的回报,

而是为了追求永久的相好。

 

有人送给我一个木李,

我便回赠他浅黑色的美玉。

这不单单是对赠予的回报,

而是为了追求永久的相好。

【解析】

投瓜报琼总是情

《诗经.风.卫风.木瓜》解析

    年轻的姑娘将特意采摘来的芳馨的木瓜,热情地奉献给自己的意中人。这一多情的举动,显示了姑娘纯洁的爱情和对恋人的无比信赖。那个小伙子呢,他在接受了她象征爱情的馈赠之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立即毫不犹豫地从身上解下了珍贵而心爱的佩玉,以作热情的回报。这难道仅仅是为了回报吗?不是,这是为了永久的相好。短短的十八个字,就通过人物的具体动作和反问,形象地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他们无比忠贞的心心相印,他们永结同心的坚定誓言,在热烈奔放中传递给了他人。

  从诗经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周代,男女之间互相赠物定情,以永结同心之好,已成为了一种习俗。本诗抓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一典型细节,一连三章只在调换两个字的韵律中,以质朴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欢乐的情调,回环迭唱,热情赞美了古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生活以及忠贞不渝的美好愿望,使这首诗熠熠生辉,流传不衰。后期的一些“定情诗”或“赠妇诗”,无不受着本诗的启发。

  男女的相爱是需要信物的,信物代表着两颗晶莹无染的心。因为有了信物,才能够睹物思人。见物如见人,在暂时没有时间会面之时,顺手掏出那带着心爱者芬芳气味、现在又带着自己体温的信物,细细回味那曾经有过的美妙时光,该是何等地惬意。在这里,信物已不再以它自身的价值来估量了,它甚至可以是一钱不值的破石头,但在情人们眼里,那是千金不换的。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了,象征意义更加突出,它表示的是两心相许、两情相悦。一方的赠与,必然有另一方的回赠,只不过回赠的东西更贵重,情义更深厚,它已不再是一般的礼节,而成了一种诚敬的仪式。

  如今我们已不太看重仪式了。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片刻缺少空气一样。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它总有着特定的某种意义。男女交往可以免去不必要的形式,但绝不能没有“投瓜报琼”的仪式。

  实际上,这种仪式不光是男女交往中如此,一般交往中更是如此,“来而不往非礼也”,早已成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瓜子落花生,敬人一片心”,来往中的礼物不在于贵贱,而在于一颗敬人的心。

  曾几何时,这种人们之间的相互来往竟然变了味,变得那样充满铜锈,甚至成了行贿受贿的遮羞布。

  曾几何时,人们只注重了相互来往中的形式,而忘却了它的诚敬,结果让人活得很累很累。有个笑话说,某地有一对邻居,相互处得很好。一天,北方人的甲家包饺子给乙家送了一盘,南方人的乙家过意不去便回送以汤圆,两家都互相称赞对方的饭做得好。结果,给邻居送饭便成了双方的负担,吃邻居那不合口味的饭也成了负担,但双方谁也不好意思说破,只好在这种长久的折磨中度日。来而不往非礼也,但一味追求形式会造成无穷的精神压抑,往往适得其反。

《诗经.风.卫风.木瓜》解析(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