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柏
舟
————母女观念的冲突

《毛序》说:“《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其实,这只是一首少女违抗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由的诗,它反映了为追求美好爱情而反抗父母之命的精神。
【原文】
泛彼柏舟⑴,在彼中河⑵。
髧(dàn)彼两髦(máo)⑶,实维我仪⑷。
之死矢靡(mǐ)它⑸。
母也天只(zhǐ,下同)⑹!不谅人只⑺!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⑻。
之死矢靡慝(tè)⑼。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⑴ 泛:漂浮。柏舟:柏木制作的独木舟。
⑵ 中河:河中。
⑶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髦(máo):古时未成年男子加冠前的披发,前额头发下垂至眉毛,额后分向两边扎成辫子,因左右各一,故称“两髦”。
⑷ 维:为,是,唯。仪:匹配,配称,指可作配偶。
⑸ 之:至,到。矢:誓,发誓。靡(mǐ):不。它:他,他人。
⑹ 也:语助词。天:像天一样厚重。只(zhǐ):作语助,用在句末,表决定或感叹的语气。
⑺ 谅:体谅,理解。
⑻ 特:配偶。
⑼ 慝(tè):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译文】
荡起那尖尖的独木舟,
在那河中间慢慢地游。
梳着两个发髦的青春少年,
实在是我相中的理想伴侣。
至死我也不会再寻求他人。
母亲的恩德虽然比天还要厚重啊,
但你怎么就不能体谅女儿的心!
荡起那尖尖的独木舟,
在那河岸边慢慢地游。
梳着两个发髦的青春少年,
实在是我相中的唯一伴侣。
至死我也不会再变心。
母亲的恩德虽然比天还要厚重啊,
但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女儿的心!
【解析】
母女观念的冲突

这是一首反抗父母之命、争取婚姻自主的爱情诗。女主人公看到河里飘浮不定的柏木舟,联想到对自己理想对象的怀念,转而对母亲的无理干涉满怀忧愁悲愤,最后诉诸苍天,把怨天恨母的一系列内心活动和复杂情感的波澜起伏,尽情地发挥了出来,为后世塑造了一个爱情专一、真挚坦率,并且开始觉醒、奋起反抗包办婚姻的少女形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飘浮不定的柏木舟,既衬托了作者对自己无所依靠的婚姻的内心痛苦,又表达了希望与恋人像舟与水那样朝夕相处的思念之情。全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其母亲如何干涉和阻挠自己的婚事,不从正面描写一字,只在结尾处连用感叹句:“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就达到了既精炼又隽永的艺术效果,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从这句打内心深处发出的愤激的悲叹,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心潮起伏的感情波澜,似乎听到了她心脏剧烈跳动的怦怦之声。
思春的妙龄少女要自己找对象,并且相中了一个前额两边梳着发髻的少年。当女儿已经坠入爱河之中时,少女的母亲却不同意女儿的选择。于是,便有了女儿的表白和誓言。
母亲与女儿的冲突,最常见的是为恋爱婚姻而发生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的实质是两种不同观念的背离和交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传统、社会、他人那里,接受各种足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观念,并且在观念的指导和支配下说话与行动。我们常说环境能改变人,其实,环境改变的是人的观念,是人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在这对母女的冲突中,冲突的双方各自坚持着自己的价值原则,母亲大概任凭女儿如何哭诉如何求告,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而女儿虽然十分敬重母亲对自己天一般厚重的恩德,但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也表示决不后退,至死也不会另找配偶,至死也不会改变这颗已经有所归属的芳心。真可谓是针尖对麦芒、旗鼓相当。如果事情继续向下发展,或没有一方有所妥协,仍然互不相让的僵持下去;或有一方,当然是母亲率先采取强硬措施,那么,这场冲突将会逾演逾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女儿以不嫁或出逃或殉情来反抗。
生活在今天的人,大概认为这种反抗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的悲喜剧,只会发生在文明程度极高的时代,恕不知三千年前的人们早已有了此种向往自由的意识,而且又是如此的相似,况且诗中的女儿不只是噘着小嘴撒娇,用眼泪感化母亲那榆木疙瘩的脑袋,竟然还懂得用母女亲情来打动母亲的心,真真是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说服母亲的策略兴许会奏效。
为什么母亲要反对女儿自由选择的婚姻呢?一个字:爱。子女是母亲的作品,而且是用全部的心血和终生的精力塑造的艺术品。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必然促使母亲时时刻刻系念着子女的幸福与不幸,子女的幸福会激起母亲喜悦的泪,子女的不幸也会刺出母亲痛苦的泪,正如子女幼年生病之时,焦急而六神无主的母亲宁愿祈祷替子女承担病魔一样,她们恨不得把子女的一切灾难和不幸统统背在自己肩上。在子女的诸多问题中,譬如吃穿等等,母亲都会毫不犹豫地尽自己之所能,唯独婚姻是无法替代的。正是由于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爱心,才演绎了人间无尽的婚姻悲剧。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就是,母亲对子女婚姻的干涉,除了极少数被金钱糊住了双眼之外,几乎没有一桩是恶意的,全都是出于那颗善良而美丽的心。至于没的得到子女的认可,那也正是“爱之极”的过错。因为,母亲对自己的作品——子女的无私的爱,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自私的因素。她总以为子女是自己辛勤创作的作品,子女就应该按照她所坚持或信奉的观念去生活,总想以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参照系数,而不是设身处地站在子女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时光退回十几二十年,母亲也正处在子女如今的年龄,她也会有自己的初恋和悲喜,她自己的母亲也曾干涉过自己。如果自己现今的婚姻是成功的,她便希望子女也像自己一样地幸福;如果自己的婚姻是不幸的甚或是失败的,那她就更觉得有责任替子女把好这一关,以免子女重蹈自己的复辙。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作母亲的都希望要一管到底,而不在乎子女的反对与抗争。说到底,她还是把子女当成了私有财产,而不是视子女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幼时的子女,其思想观念还处于可塑期,因而对母亲百依百顺,但等其长大成人后,他们便会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动手试图反叛,虽然他们还处于朦胧之中,就正如初学走路的孩子一样,但他们已萌生了摆脱束缚的民主意识,不再甘心听任大人的摆布。他们要扎撒着小手,步履蹒跚地向前奔走,并且会拒绝大人的保护。况且已到谈情说爱年龄的子女大多有了自己的主见,挣脱之心会更加强烈。
婚姻到底是自由好呢还是包办好?其实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肯定与否定,实际上是各有成功与失败的范例。自己酿的苦酒只有自己独饮,家人与你一块种的苦果还会有人替你承担。假如你一定要弄明白什么形式最好,那就是“父母把关加个人自愿”,父母与子女谁也不要一意孤行。虽然主人公惊人的勇敢和强有力的控诉可以激起人们的同情,但涉世未深的小小年纪就要“自己寻婆家”的执着却潜伏着许多的危险,有许多道德败坏者正是在利用着人们的这种反叛意识。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这种母女间的冲突还将会继续下去。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我们在此向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者提两点忠告:一是子女要尊重父母的经验,但因为婚姻是自己的婚姻,冷暖自知,要有一定的主见;二是父母要尊重子女的自由,婚姻是子女的婚姻,你也不能陪着他们过一辈子,应该还给子女一些宽松的自由空间。当事的双方,如果都能多一份宽容,多一点忍让,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大幅度下降,婚姻的质量也将会大幅度增强。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