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2.19》解析
【原文】
哀公①问曰:“何为(wéi)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cù)诸枉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①
哀公(公元前494年—466年在位27年):
鲁国国君,姓姬,名蒋,鲁定公之子,谥号“哀”。
②
对曰:臣子答对君主、或地位下的人答对地位上的人询问时的行文恭词。
③
举:选拔。直:正直。错(cù):通“措”,放置,安置。诸:之于。枉:弯曲,不正,引申为行为邪恶不正直。本句意为:提拔正直的人,把他们的职位安置于不正直的邪恶小人之上。
【译】
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说:“选拔正直之君子,将他们的职位安排在邪佞小人之上,老百姓就会信任诚服;提拔邪佞之小人,压制正直之君子,老百姓就不会信任诚服。”
【解析】
政者,正也。为政者的公正之心,是老百姓所众目共睹的,老百姓观察他们的君主或上司,所看重的也正是其有无公正之心。哀公问的是怎么样才能使老百姓“服”,这个“服”,可以是靠“压”而使人惧服,可以是靠“拉”而维持的亲服,可以是靠自己的不辞辛苦而使人佩服,可以是因自己的德行高尚而使人敬服。服与不服,在德不在力。权力可以对人压服,重压之下,刀斧当头,你不服也得服,尽管心里不服但外表得服,这就是霸道。道德的教化可以让人顺服,是口服心也服,这是王道。民众如何能服呢?孔子说:提拔忠诚而有才能的贤人,将他们安排在那些奸诈邪佞的小人之上,老百姓就服了。如果把奸诈邪佞的小人提拔起来,把正人君子压制下去,那老百姓就不服了。也就是说,从政治国,离不了选拔任用干部,干部选得好,老百姓就拥护,选得不好,老百姓就反对。
选贤任能最关键的是选“贤”,“能”的问题放在第二位。你选用了公允正直并有真才实学的人居于高位——做社会的管理者,那些“民”——被管理者才会心悦诚服。尤其是把那些贤者选拔到不贤者之上,就能起到移风易俗、扭转社会风气的作用。这里值得我们品味的是,孔子是告诉我们将贤者安排在佞者之上,而不是罢黜佞者,或干脆一脚把他们踹下去,的确不失为高明的用人之道。因为那些邪佞之小人在位时间颇长,已羽翼丰满盘根错节,你只能逐渐削弱他的权柄,在逐渐淡化他们权力的过程中夺回权力。假如你一下子让他从权力的顶峰跌入谷底,他们可能就会恼羞成怒,成为“咬人的兔子跳墙的狗”,轻则会引起动乱,重则会叫你丢失权位。孔子所告诫的,正是在拨乱反正时期慎重的权力更换之妙策。
这真是大快人心的时刻,人们在奔走相告:小人要被驱逐了!本来该正人君子占据的要害位置,过去被小人窃取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小人占据了重要地位,那是好人的不幸,民众自然不能信服。不幸的好人经历过太阳被天狗吞噬(shì)的黑暗,经历过陷阱连着陷阱的险境,发出过“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的疑问,也诅咒过不长眼的苍天。如今,苍天到底张开了眼睛,鲁哀公终于听从了孔子的意见,该是把君子安置在小人之上了。小人的好日子到头了,该着君子们扬眉吐气了!这才是人间的真正气候,老百姓能不心悦诚服吗?但是,且慢高兴!小人如青草,总也割不尽,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处置了这批小人,就不会再有小人“拱”上来吗?马齿苋(xiàn)容易掐,但马齿苋也容易生,晒不死,拔不净,种子在牛胃里消化后照样发芽。还有,你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这些小人当年是如何爬上来的?那些君子又是怎样被排挤下去的?假如你喜爱小人的心性断不了根,耳畔没有了小人的阿谀奉承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惦念着他们给你“挠痒痒”,不定哪一天“胡汉三”就又回来反攻倒算了,那时注定又要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了。顾虑重重的君子们能不心有余悸吗?他们又怎么能够扑下身子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
可见,“近君子、远佞人”是贯穿始终的大事。作为一个领导人,主要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两项,一是出主意,管方针大策;二就是用干部,让贤德之人担当起具体的工作。可见,把干部用好了,上层干部再把下层干部用好了,各级都是人才,各级干部的风气都正,都能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自然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领导人在未上台之前或上台之初,总会在思想上抱有“为官公正”的信念,也想做一个清正的领导人,这是初衷。但坐稳了领导位置之后,往往在付诸行动时便会产生偏斜,很难做到公正。人总会受人情的包围,人家送给你一顶高帽子,你明知这是一顶高帽子,戴在头上仍然觉得很舒服,自然你就会对送帽子的人另眼相看。唐朝的武则天曾经问侄儿武三思:朝中谁是忠臣?武三思说:跟我好的都是忠臣。武则天说:怎么讲?武三思说:我不认识的,怎么知道他好不好?身为旁观者,任何蛛丝马迹皆收眼底,自然看得清楚;身为当局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然就迷惑了。选用干部这件事,是每个当政者都非常明白的事情,孔子如此回答,正是说明越是平淡的道理做起来越难。因为当沉溺于权力之中时,选人的圈子会越来越小,最后可能就剩下成天围着你屁股转的那几个小人式的“亲信”了,大小好事你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们,尽管你也觉得不尽合适,但极易产生将就凑合的心理,这就是易致蒙蔽,有所蒙蔽,于人则昏,于政则黯(àn)。故公正之心须经常呼唤。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