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亲是行孝的前提/《〈论语2.7〉解析》

标签:
孝道子游〈论语〉解析面包店孔子文化 |
分类: 《论语》解析 |
【原创作品】《〈论语〉2.7》解析
【原文】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ànɡ)②。至于③犬马,皆能有养(yǎnɡ)。不敬,何以别乎?”
【注】 ① 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
② 养(yànɡ):奉养。能养(yànɡ):能够以衣食供养父母。
③ 至于:甚至于,说到最底线处。
【译】 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孝,只是指能够以衣食供养父母。说到最低线处,就连犬马之类都能得到人们的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和饲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养亲”,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本能,只有做到“敬亲”,才使人最终与动物相区别。《礼记·坊记》有段话与孔子的话极其相似,“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对父母做到了赡养,就算孝了吗?孔子的回答是说,孝道的根本在于要有一颗赤诚的孝心,重点在一个“敬”字。敬要发自内心真心,若仅仅处于应付或无可奈何的尽责任,把能够赡养当作尽了孝道,那赡养父母与饲养家禽家畜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平常讲“孝”的时候,都把它说成“孝顺”,孝到什么程度为好呢?一个字:顺。就是要顺从父母的心愿,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只要父母的心愿没有违背党纪国法,做子女的都应该唯父母之意为尊。如何做到“顺”呢?前提就是“敬”。爱之极便是敬,敬之立源于爱。敬中有爱,但爱中却未必有敬。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古语中有“儿不嫌母丑”之说,这个“丑”,不光指父母相貌长得丑,还包括他们没本事没金钱没社会地位。如果父母给你留下了几辈子吃穿不完享用不尽的遗产,即使他们的相貌如同《巴黎圣母院》里的“丑八怪”伽西莫多,也没有人会嫌弃他们丑。如果他们既没遗产,手中也没有权力安排你在社会上的生活,你成天不拉拉着脸埋怨他们没出息就不错了,哪里还敢奢谈爱他们呢?每个人都应当牢记:父母是无可选择的。爱父母是孝道的第一步,哪怕你的父母是个拣垃圾的,你也不要嫌弃他们,你也应该爱他们。这种毫无附加条件的爱具备了,你才可能由爱心而生出敬重之心,以敬事亲,才能达到“顺”。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已十分发达,吃穿用方面的赡养日益退居次要地位。老父老母所期望于子女的,更多的是心到而已,更何况大部分做父母的或有退休金或略有积蓄,因而不但不会在经济上给子女增加多大负担,甚至还会给子女以资助,更多的期望恐怕就是能在精神上得到一些安慰和快乐的企盼了。敬到什么程度呢?像供佛敬菩萨那样地有一颗虔诚之心。弥勒菩萨说:“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zhān)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