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亲是行孝的前提/《〈论语2.7〉解析》

(2010-04-26 08:39:08)
标签:

孝道

子游

〈论语〉解析

面包店

孔子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论语〉27》解析 

 

敬亲是行孝的前提/《〈论语2.7〉解析》【原文】子游问孝,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àn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yǎnɡ)不敬,何以别乎?”

【注】 ① 子游孔子的学生,姓(yǎn),字子游

② 养(yànɡ):奉养。能养(yànɡ):能够以衣食供养父母。

③ 至于:甚至于,说到最底线处。

【译】 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孝,只是指能够以衣食供养父母。说到最低线处,就连犬马之类都能得到人们的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和饲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普遍而传统的心理和希冀。作为父母,为了养育自己的儿女劳心劳力了一辈子,到了晚年,都希望有所依靠,在儿女们的赡养下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此时,作为老人是到了收获的季节,作为子女是到了回报的季节。有一则外国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个农夫到面包店买了六个面包,面包店老板说:“你怎么能吃得了这么多呀?”农夫说:“有两个是还债的,有两个是拿去放债的,其余两个才是我们两口子享用的。”面包店老板困惑了,又问:“怎么讲?”农夫说:“我的父母过去养育了我,所以拿两个去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情,这是还债;我的孩子还小,我现在养育了他们,等他们大了同样会来赡养我,这是放债。”老板听了后,逢人便宣扬这家农夫的孝道。

 养亲,是孔子孝论中最低层面的要求。从物质生活方面尽心竭力地供养双亲,是子女应尽的基本义务。赡养父母,这是最起码的孝道。乌鸦尚有反哺之情,何况人呢?父母之于儿女,不管做父母的智商高低和贫富贵贱,应该说他们对儿女的心与情既深又真,他们用博大无比的慈爱,倾注了全部的所能和所有来哺育自己的儿女。而到了儿女们长大成人,他们却到了无能为力的晚年,这时他们的所求,也只是肚子饿了有口热饭、天气冷了有件暖衣,身体不适时有人为之求医寻药,也就不过如此罢了。但就这些最起码的需求,现在也有许多子女做不到。忤逆之恶虽种种不一,但都是不能尽心尽力尽义务、所作所为皆是难以启齿的不孝之事。孰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啊!自作孽必定遭天谴的报应!人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在父母面前是子女,在子女面前是父母,你自己也总有老的那一天,你的子女也需要从小培养孝敬之心。你孝,你的子女必然就孝;你不孝,你的子女也必然会继承你的不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因果轮回的道理。得善报还是得恶报,其实从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得出来。某地有位孤老太太日子过得非常凄惨,初到此地的人看了非常不忍,便向村人打听老人有无子女,村里人说:“ 那老太太有五个儿子哩。”外地人惊问为何五个儿子都不管呢?村里人撇撇嘴说:“那都是天报应呀!她年轻的时候是咋待她公婆的?”原来这位老妇人年轻时就不孝敬公婆,非打即骂,不承想儿女们依葫芦画瓢,没学到好的,反把她这一恶行继承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门风”,正所谓“木匠做枷,自作自受”。某地有一个恶儿媳,给老人吃饭时用一只豁边的粗瓷碗。有一天给老人盛饭时,左寻右找也不见这只碗,她就大声问:“谁见那个破碗了?”她五岁的儿子从墙缝里把碗拽了出来。恶儿媳问儿子:“你咋藏起来了?”她儿子说:“等你老了,我拿它给你盛饭吃。”一句话说得恶媳妇傻了眼,从此良心发现洗心革面,再也不敢虐待老人了。这就叫做潜移默化。孩子倒不一定知道孝心不孝心的道理,但他觉得给爷爷用一个与众不同的破饭碗吃饭,觉得很好玩。由孩子幼稚的心灵或是本来具有的善根因缘有意无意中说出来的话,却无形中教育了他的母亲。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孩子不是出于好奇促成了好事,极可能也会向自己的母亲学习,这个做母亲的不就给自己埋藏下祸根了吗?因此,有志于做一个大孝子的人,必须首先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起步,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养则致其乐。”

“养亲”,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本能,只有做到“敬亲”,才使人最终与动物相区别。《礼记·坊记》有段话与孔子的话极其相似,“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对父母做到了赡养,就算孝了吗?孔子的回答是说,孝道的根本在于要有一颗赤诚的孝心,重点在一个“敬”字。敬要发自内心真心,若仅仅处于应付或无可奈何的尽责任,把能够赡养当作尽了孝道,那赡养父母与饲养家禽家畜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平常讲“孝”的时候,都把它说成“孝顺”,孝到什么程度为好呢?一个字:顺。就是要顺从父母的心愿,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只要父母的心愿没有违背党纪国法,做子女的都应该唯父母之意为尊。如何做到“顺”呢?前提就是“敬”。爱之极便是敬,敬之立源于爱。敬中有爱,但爱中却未必有敬。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古语中有“儿不嫌母丑”之说,这个“丑”,不光指父母相貌长得丑,还包括他们没本事没金钱没社会地位。如果父母给你留下了几辈子吃穿不完享用不尽的遗产,即使他们的相貌如同《巴黎圣母院》里的“丑八怪”伽西莫多,也没有人会嫌弃他们丑。如果他们既没遗产,手中也没有权力安排你在社会上的生活,你成天不拉拉着脸埋怨他们没出息就不错了,哪里还敢奢谈爱他们呢?每个人都应当牢记:父母是无可选择的。爱父母是孝道的第一步,哪怕你的父母是个拣垃圾的,你也不要嫌弃他们,你也应该爱他们。这种毫无附加条件的爱具备了,你才可能由爱心而生出敬重之心,以敬事亲,才能达到“顺”。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已十分发达,吃穿用方面的赡养日益退居次要地位。老父老母所期望于子女的,更多的是心到而已,更何况大部分做父母的或有退休金或略有积蓄,因而不但不会在经济上给子女增加多大负担,甚至还会给子女以资助,更多的期望恐怕就是能在精神上得到一些安慰和快乐的企盼了。敬到什么程度呢?像供佛敬菩萨那样地有一颗虔诚之心。弥勒菩萨说:“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zhān)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敬亲是行孝的前提/《〈论语2.7〉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