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论语〉1.6》解析
【原文】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tì)④,谨⑤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①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年纪幼小的人,二是指学生。此处指求学之人。
②
入:进入家门,指在家里。
③
出:走出家门。指在外边。
④ 弟(tì):通“悌”,尊重,敬重,友爱。
⑤
谨:寡言,说话做事谨慎小心。
⑥
亲:亲近。仁:仁人,有仁德的人。
【译】
孔子说:“立志于求学的年轻人,回到家里就孝敬父母,出门于外就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待人诚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章典籍。”
【解析】 人来到世上,首先的是要求学,学习什么?回答很明白很干脆:先学做人的道理。人既然是一个群聚的高级动物,就不能一切以自己为核心,而应该首先明白如何与自身以外的所有人相处。求学的人,首先在与人相处的这几个方面都做好了,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脚踏实地去学习文化知识。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学习顺序。

“入则孝”,是说在家里就要孝敬父母。“孝”字上从“耂”下从“子”,犹如一个子女承袭在父母膝下,而年老的父母倚靠在子女的扶持之中,如此这般地代代相传,前无始后无终。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赐给的,一个人的成长是父母促成的,如果没有父母的悉心关爱,一个幼小的生命体是无法生存于世的,这种天然的血缘纽带关系,是无法割裂和替代的。孝是对父母的回报,只有敬爱自己的父母,才会对他人有敬爱之心,这是根和源,离开了这些,其它都无从谈起。

“出则悌”,是说要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同胞骨肉。同胞骨肉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情,这种关系是无可选择和更改的,连自己同血缘同宗族的人都不爱,同样不会去爱别人,如果他硬要表白自己会爱别人,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出门在外还要尊重同学朋友等同辈的异姓兄弟,与他们和睦相处。
“谨”,就是对外交往时要谨慎。人生处处布满荆棘和陷阱,你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地小心翼翼地面对人生。这种谨慎体现着对自身生命的关爱。你想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和成就,就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侵犯和伤害,由于你的不慎而损伤生命,其它的也就随之消亡了。
“信”,是生命个体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前提。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与他人的和睦相处,你只会被社会其他成员所摒弃,而不能融入其中,则也寸步难行。如何取得社会成员的信任?你只能拿着“诚信”这块敲门砖。你首先要自信,自信而后能诚信,诚信则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你便可以在社会这个大江大海中自如遨游。 
“泛爱众”,是对待外人的基本态度,要用一颗普爱大众的心去面对一切人,你爱别人,才能将心换心,得到他人的爱。爱是相互传递的,是双向的,只奢求别人的爱,而自己不愿意付出,你得到的爱也不会长久,或者你丝毫也不会得到他人的爱。 
“亲仁”,就是要亲近有仁德的圣人。世人参差(cēn cī)不齐良莠不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人的熏染对人的成长至关紧要。你要善待自己,就应与善人为伍、向善知识求学,而远离卑鄙的小人,不要让他们的恶行感染并侵害了自己。
孔子所说的这六个方面,是我们存身和修养的基础,做到了这些,才有资格去学习文化知识。我们常说“蒙以养正”,就是要教人从小讲孝悌之道。过了“蒙”这个启蒙期,不良习惯已成为自然,再去“正”,那就太难了,所以道德的教育也必须先入为主。就是告诉我们,道德的教育是第一位的,智育的培养和发展是第二位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强调优先注重道德修养,并不是要与学文对立起来,更不是舍弃不要。任何误解都是会贻害无穷的。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