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Travel |
(刊登在2013年5月刊《东方航空》,只写了中文。搭配原文的英语版本不是我写的。)
我的第二个澳大利亚假期,是和一群在飞机上偶遇的澳洲小学毕业生一起开启的。这群男孩女孩,穿着统一的T恤,亮点在衣服的背后,印着毕业班每位同学的名字,以及这么一行字:Class of 2012 Legends (2012传奇班).
这态度我喜欢。澳洲人的幽默和轻松。
走出阿德莱德机场,一刹那,澳洲的气息扑面而来,尽管是冬末。刺眼的阳光,干净的蓝天,还有,宁静。
阿德莱德是南澳大利亚的首府。据说,1836年,当莱特上校(Colonel Light)创建这座城市的时候,只有一项听上去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计划:建成方圆一平方英里的中心市区,然后在四周开辟大量的露天活动区域。上校以网格形式规划街道,而外围则是一片园林。
我不知道阿德莱德人在这之后的100多年内,是否有过扩大这小小市中心的野心?抑或是始终能理解上校的一片苦心?这座20分钟就能走遍市中心的城市,常住人口刚过100万。
漫步城中,时常会邂逅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在North Terrance (北大街),有着曾培养出五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阿德莱德大学。而南澳大利亚的文化和历史,也在艺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三座标志性建筑中展开。
但我的好奇并不在这些年轻的历史和文化上。既然是闲逛,往往会不自觉地跟着胃走。阿德莱德中央市场(Adelaide Central Market)才是个特别的地方。这里是南半球最大的食材市场:海鲜、肉类、蔬菜、奶酪、水果、干果、鲜花、甜品、咖啡、面包 …… 都是从农场直接运输过来的。绝对新鲜。市场周边还有小店铺,喝杯咖啡,吃顿午餐,应有尽有。
我们在网上预定了美食向导Mark Gleeson的一小时“市场游”。Mark是个厨师,开过餐厅。现在专心经营自己在中央市场里的一个铺子,专卖甜点。
有了向导,在市场里逛就有了方向。在奶酪铺子前,可以品尝上百种的不同奶酪。在肉铺前,袋鼠肉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卖海鲜的摊位上,有新鲜打捞出来的生蚝、龙虾和各种深海鱼。
对我这种在家里不负责买菜的来说,食材,在中央市场里一下子都变的亲切和生动起来。一包包的骨头,就是可以加点萝卜炖出暖心暖胃骨头汤的那种,价格很便宜,大概是老外都不爱啃骨头吧。我们的蝴蝶酥,澳洲人叫pig’s ears (猪耳朵), 仔细看看,也不能说澳洲人名字起错了,只能说他们实在。
很多店主,说起家世来,不可谓历史不悠久。卖奶酪的,卖肉的,卖海鲜的,卖面包的,卖甜点的,可都是“术业有专攻”。
大多数的旅行者或许并赶不上节日。没关系,在澳洲暖阳下,芭萝莎的一日游更像是亲近自然的旅行。这个名字来自于西班牙语,意为“玫瑰之丘”的山谷,有着连绵的葡萄藤。据说这里有独特的红砂土壤以及适宜的水份,所以是澳大利亚最好的西拉(Shiraz)红葡萄产区。19世纪初,来自德国的第一批殖民者最先开始在这儿酿酒,所以,雷司令(Riesling)也是芭萝莎的特色之一。
从芭萝莎回到阿德莱德,我们和在旅途中认识的一个德国小伙子、一个从墨尔本来玩的澳大利亚姑娘用了晚餐,吃的是tapas, 餐馆是导游介绍的。那晚,恰好是伦敦奥运会刘翔退赛的那天。我带着点悲伤,试图向大家解释,但发现真是件徒劳的事情。
旅行,大概就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遇见陌生的人,发现自己陌生的另一面,然后,再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
如果你问我,最喜欢在阿德莱德的哪段时光?我最爱的,其实是每天黄昏,在酒店看得到多伦斯河(River Torrens)的窗前,静静地看着在河边跑步的澳洲人。那是我最爱的澳洲的样子,被晚霞慢慢晕染的天空,宁静、悠闲的空气,还有,无所事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