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隋代建筑

(2018-05-22 21:48:04)
分类: 文物见闻

普安塔——北京的隋代建筑

 隋代立国仅37年(581-618年),但由于皇帝喜奢华,大兴土木,故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寺塔等。佛教盛行,隋文帝杨坚为其母祝寿,分三次在全国各州建塔约100多座。据刘敦桢先生研究,所建都为木塔,由于兵火均未保存下来。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中,山东历城四门塔是隋塔唯一实物。不过,大量建塔碑文可资佐证,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九中,有文帝“立舍利塔诏”。http://s10/mw690/001QYGL4zy7kESpcA9X69&690          普安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四王府东北普陀山南坡,高约9米,南北朝向,为一座七层八角密檐式砖塔。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塔身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拱券式小门,其余各面有窗形小龛,龛内刻神像。塔身正面室内原有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普庵菩萨像一尊,今已无存。底檐下有单翘单昂斗拱,角科、平身科每面一攒。塔顶内收,轮廓线很柔和。原塔东侧建有塔院,1900年被八国联军所毁。  http://s6/mw690/001QYGL4zy7kF2ahmBf75&690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普庵塔东侧原为普庵塔院,院东侧为清代天仙庵。然今只存普庵塔。“增四王府东北一里许为普陀山,有天仙庵,普庵塔院。《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天仙庵本朝建碑一,无撰人姓名,乾隆十二年立庵,之西即普塔院,本朝碑一无撰人姓名,乾隆二十一年住持僧照禄立铁钟一,明万历三十三年造,院西数十武为普庵塔,塔制八觚门南向,内供普庵菩萨像,座前有横石广二尺余髙尺余,刻嵩云洞三字,后有正德辛未秋八月七字尚可辨。”庵和安音同,假借字,名讳也。山下地名叫普安店(见明《宛署杂记》),普庵塔,即普安塔。http://s1/mw690/001QYGL4zy7kDAwOMmse0&690

普安(公元530年-公元609年),名僧。俗姓郭,陕西泾阳人。少年出家从止圆禅师习苦行头陀,摒绝世务,辛苦执劳。后投奔昙霭法师,研读《三藏》《华严》诸经。北周武帝时逐佛法,他隐居于终南山中,约静渊法师同住,研讨玄理。又邀三十余人前往聚会,与他们同习经典以乞募衣食度日。隋文帝在位,大兴佛教,召还逃僧。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文帝昭命普安返回长安,任太子门师,住静法寺中。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09年)十一月五日,普安卒,终年八十岁。葬于终南山至相寺,并建普安塔。http://s7/mw690/001QYGL4zy7kFd4Cnt416&690          隋唐北京地区为幽州,幽州佛教空前兴盛,而佛寺发展是其重要标志。当时幽州城郊佛寺计有上百座。由于时隔久远,这些佛寺大多湮没无闻。遗留于世者寥寥无几。(见黄春和《隋唐幽州地区佛寺考》)。 华严宗从北周武帝法难之后开始在终南山至相寺逐渐形成,终南山至相寺是华严宗的祖庭,在隋代这一宗最为鼎盛。于是华严宗从隋唐的首都长安传到北国幽州。从西山上看,潭柘寺的华严和尚,云居寺的静琬和尚,还有天开寺的华严慧晟,都是受执华严宗。辽朝继承了唐代的佛学传统,华严宗和法相宗成为辽代佛学的中心。到金代则禅宗的就开始盛行了。所以华严宗盛在隋唐至辽,在西山上确有其事。http://s12/mw690/001QYGL4zy7kDDdLBjR9b&690   在古代高僧死后一般要建塔,建塔不一定建一座,级别越高建的越多,而且建在不同的地方。普安从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任太子门师,隋炀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普安也正式从太子师转为帝师,他已经75岁了。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09年),普安卒于至相寺,建普安塔。作为皇帝的隋炀帝为了纪念这位帝师,下诏令建了普安塔,应该不止一座,在幽州的西山上就是当年诏令所建的普安塔之一。看来隋代不仅大力诏建佛塔,也诏建过僧塔。一般书籍记述普安塔始建于辽代,这是不符逻辑的。谁也不会死在隋代跑到辽代安葬的。普安塔始建在隋代,应该不成问题。至于辽代重修有可能,明代又重修有记载。http://s1/mw690/001QYGL4zy7kF3J5rri90&690      再说,嵩岳寺塔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岳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嵩岳寺和普安塔为一为十二角,一为八角。上部均用砖出檐叠涩法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从北魏到金代一直是用叠涩方法砌筑砖石塔檐口。http://s11/mw690/001QYGL4zy7kDDdPJEKaa&690     普安塔会集了上述两座古塔的特点,第一是四门塔的四门,第二嵩岳寺塔线条轮廓线的柔和。按照梁思成的观点,唐代砖塔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叫多层塔,一种叫密檐塔。我认为这塔为密檐塔,它的风格和北魏嵩岳寺塔一致,风格应该早于唐塔这塔把它划归南北朝至隋或唐以前的塔比较合适,划入辽塔则样式不符http://s11/mw690/001QYGL4zy7kET4Jg1k8a&690    普安塔的建筑形式可以说是独特的,建筑材料也与众不同,仿木结构的斗拱形式古拙,叠涩的作法简朴。据说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有座隋塔,塔身通体呈绛红色。通过照片可以看到普安塔涂层下面确实是红砖,一般所见辽塔都是青砖。砖上也没有辽砖的绳文,也没有唐砖的划痕砖,更没有明清的大小开条。总之,普安塔从形式到内在,古朴庄重,深重内敛。因此我认为普安塔是隋代建筑。至于普安塔院是隋唐幽州地区一处佛寺应该没有问题的。


附件:

 普安  (530—609)  隋僧。京兆(陕西西安)泾阳郭氏。少依圆禅师出家,苦节头陀,代众执劳。晚投静蔼,通明三藏。乎居读诵《华严》。周武减法,隐于终南山,自出乞食,供养三十余僧。开皇八年(588)敕至京营建静法。后寂于静法禅院。见《唐高僧传》三七、《释氏六帖》一二、《神僧传》五、《六学僧传》三〇。释普安。姓郭氏。京兆泾阳人。小年依圆禅师出家。苦节头陀捐削世务。而性在和忍。不喜怨酷。或代执劳役。受诸勤苦。情甘如荠。恐其事尽。晚投蔼法师。通明三藏常业华严。读诵禅思准为标拟。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西坡。深林自庇廓居世表。洁操泉石连踪由甫。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披释幽奥资承玄理。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或露形草莽施诸蚊虻。流血被身初无怀惮。或委卧乱尸用施豺虎。望存生舍以祈本志。而虎豹虽来。皆嗅而不食。常怀介介。不副情愿。孤践狩踪冀逢食啖。于时天地既闭。像教斯蒙。国令严重不许逃难。京邑名德三十余僧。避地终南。投骸未委。安乃总召详集洲渚其心幽密安处。自居显露身行乞索。不惧严诛。故得衣食俱丰修业无废。乱世知士安其在欤。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段。有人应募来欲执安。即慰喻曰。观卿贫煎当欲相给。为设食已俱共入京。帝语此人曰。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尔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若尔遣他何处得活。宜放入山不须检校。又周臣柳白泽者。奉敕傍山搜括逃僧。有党告云。此楩梓谷内有普安道人。因遣追取。即与俱至。泽语党曰。我不得见。宜即放还。于是释然复归所止。前后遭难曾无私隐。皆见解勉。例如此也。时蔼法师避难。在义谷杜映世家。掘窑藏之。安被放还因过礼觐。蔼曰。安公明解佛法。颇未宽多。而神志绝伦不避强御。盖难及也。安曰。今蒙脱难。乃惟花严力耳。凡所祈诚莫不斯赖。因请蔼还山亲自经理。四远承风投造非一。蔼乃与安更开其所住。具如别传。隋文创历佛教大兴。广募遗僧依旧安置。时楩梓一谷三十余僧。应诏出家。并住官寺。惟安欣兹重复不为名驰。依本山居守素林。时行村聚惠益生灵终??烟霞不接浮俗。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之侧。凿龛结庵。延而住之。初止龛日。上有大石正当其上。恐落掘出逐峻崩下。安自念曰。愿移余处莫碎龛窟。石遂依言迸避余所。大众共怪。安曰。华严力也。未足异之。又龛东石壁?左。有索头陀者。川乡巨害纵横非一。阴嫉安德恒思诛殄。与伴三人持弓挟刃。攘臂挽弓将欲放箭。箭不离弦手张不息。怒眼舌噤立住经宿。声相通振远近云会。乡人稽首归诚请救。安曰。素了不知。岂非华严力也。若欲除免但令忏悔。如语教之方蒙解脱。又龛西魏村张晖者。夙兴恶念以盗为业。夜往安所私取佛油瓮。受五斗背负而出。既至院门迷昏失性。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同来为谢。安曰。余不知。盖华严力乎。语令忏悔。扶取油瓮。如语得脱。又龛南张卿者。来盗安钱。袖中持去。既达家内写而不出。口噤无言。卿寻归忏复道而返。有程郭村程晖和者。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因患身死。已经两宿。缠尸于地伺欲棺殓。安时先往鄠县。返还在道。行达西南之德行寺。东去晖村五里。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耶。连唤不已。田人告曰。和久死矣。无由迎也。安曰。斯乃浪语。吾不信也。寻至其村。厉声大唤。和遂动身。旁亲乃割所缠绳令断。安入其庭。又大唤之。和即窟起。匍匐就安。令屏除棺器。覆一筈筌以当佛坐。令和绕旋。寻服如故。更寿二十许岁。后遇重病来投乞救。安曰。放尔游荡非吾知也。便遂命终。时安风声摇逸。道俗荣荷。其例众也。皆来请谒。兴建福会。多有通感。略述一两。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失音百日。指撝男女思见安形。会其母意。请来至宅。病母既见不觉下迎。言问起居奄同常日。遂失病所在。于时声名更振。村聚齐集。各率音乐。巡家告令。欲设大斋。大万村中田遗生者。家途壁立而有四女。妻着弊布齐膝而已。四女赤露迥无条线。大女名华严。年已二十。惟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安引村众次至其门。愍斯贫苦遂度不入。大女思念。由我贫煎不及福会。今又不修当来倍此。周遍求物阒尔无从。仰面悲号。遂见屋甍一把乱床用塞明孔。挽取抖捒得谷十余。挼以成米。并将前布拟用随喜。身既无衣待至夜暗。匍匐而行趣斋供所。以前施物遥掷众中。十余粒米别奉炊饭。因发愿曰。女人穷业久自种得。竭贫行施用希来报。辄以十余黄米投饭甑中。必若至诚贫业尽者。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如无所感。命也奈何。作此誓已掩泪而返。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大众惊嗟未知所以。周寻缘构。乃云田遗生女之愿也。斋会齐率获粟十斛寻用济之。安办法衣仍度华严。送入京寺。尔后声名重振。弘悟难述。安居处虽隐。每行慈救。年常二社血祀者多。周行救赎劝修法义。不杀生邑其数不少。尝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将加烹宰。安闻往赎。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钱十千。安曰。贫道见有三千。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众各不同。更相忿竞。忽有小儿。羊皮裹腹来至社会。助安赎猪。既见诤竞因从乞酒。行饮行舞焜煌旋转。合社老少眼并失明。须臾自隐不知所在。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此彼肉耳。猪食粪秽。尔尚啖之。况人食米。理是贵也。社人闻见一时同放。猪既得脱绕安三匝。以鼻?触若有爱敬。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乃至于今。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性多诚信乐读华严。一钵三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频敕入京。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复延住寺。名虽帝宇常寝岩阿。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终于静法禅院。春秋八十。遗骸于终南起塔。在至相寺之侧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普安 释普安。姓郭氏。京兆泾阳人。小年依圆禅师出家。苦节头陀。晚投蔼法师。通明三藏常业华严。诵读禅思准为摽拟。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假。有人应募来欲执安。即慰喻曰。观卿贫煎当欲相给。为设食已俱共入京。帝语此人曰。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你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若尔遣他何处得活。宜放入山不须检校。于是释然复归。隋文创历佛教大兴。广募遗僧依旧安置。时楩梓一谷三十余僧。应诏出家并住官寺。唯安依本山居守素林壑。时行村聚惠益生灵。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之侧。凿龛结庵延而住之。初止龛日上有大石正当其上。恐落掘出逐峻崩下。安自念曰。愿移余处莫碎龛窟。石遂依言迸避余所。大众共怪。安曰。华严力也。未足异之。又龛东石壁左有索陀者。川乡巨害纵横非一。阴嫉安德恒思诛殄。与伴三人持弓挟刃。攘臂挽强将欲放箭。箭不离弦手张不息。努眼舌噤立住经宿。声相通震远近云会。乡人稽首归诚请救。安曰。素了不知岂非华严力也。若欲除免但令忏悔。如语教之方蒙解脱。又龛西魏村张晖者。夙兴恶念以盗为业。夜往安所私取佛油。瓮受五升。背负而出。既至院门迷昏失性。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同来为谢。安曰。余不知盖华严力乎。语令忏悔扶取油瓮。如语得脱。又龛南张卿者。来盗安钱袖中持去。既达家内。写而不出。口噤无言。即寻归忏复道而返。有程郭村程晖和者。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因患身死已经两宿。缠尸于地伺欲棺殓。安时先往鄠县返还在道。行达西南之德行寺。东去晖村五里。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耶。连唤不已。田人告曰。和久死矣无由迎也。安曰。斯乃浪语吾不信也。寻至其村厉声大唤。和遂动身。旁亲乃割所缠绳令断。安入其庭又大唤之。和即倔起匍匐就安。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以当佛座令和绕旋。寻复如故。更寿二十许岁。后遇重病来投乞救。安曰。放尔游荡非吾知也。便遂命终。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失音百日。指撝男女。思见安形。会其母意请来至宅。病母既见不觉下迎。言问起居奄同常日。遂失病所在于时声名更振。村聚齐集。各率音乐。巡家告令欲设大斋。大坊村中田遗生者。家徒壁立而有四女。妻着弊布齐膝而已。四女赤露大女名华严。年已二十。唯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安引村众次至其门。愍斯贫苦遂度不入。大女思念。由我贫煎不及福会。今又不修当来倍此。周遍求物阒尔无从。仰面悲号遂见屋甍一把乱床(音迷)用塞明孔挽取抖捒得谷十余挼以成米。并将前布拟用随喜。身既无衣待至夜暗。匍匐而行趣斋供所。以前施物遥掷众中。十余粒米别奉炊饭。因发愿曰。女人穷业久自种得。竭贫行施用希来报。辄以十余黄米投饭甑中。必若至诚贫业尽者。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如无所感命也奈何。作此誓已掩泪而返。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大众惊嗟未知所以。周寻缘构乃云。田遗生女之愿力也。斋会齐率获粟十斛。寻用济之。安办法衣仍度华严。送入京寺。尝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将加烹宰。安闻往赎。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钱十千。安曰。贫道见有三千。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众各不同更相忿竞。忽有小儿裹腹来至社会助安赎猪。既已诤竞。因从乞酒行饮行舞焜煌旋转。合社老少眼并失明。须臾自隐不知所在。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此彼俱肉耳。猪食粪秽尔啖之。况人食米理足贵也。社人闻见一时同放。猪既得脱。绕安三匝。以鼻喙触。若有爱敬。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乃至于今。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终于静法禅院。春秋八十。    【《神僧传》卷第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圆明夕照
后一篇:南戴河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