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中华 煌煌唐尧
——庆都山上谒唐尧
11月4日上庆都山,看完了灵源寺,老乡指道说东面有唐尧像。于是向东大约三里多地到了唐尧雕像。游灵源寺得知武则天造寿圣寺,供奉帝喾皇后庆都之灵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帝,她继承的李唐王朝的天下因此唐尧是她必然的先祖,帝喾皇后庆都是唐尧的母亲。唐武则母仪天下,祭拜先祖也要找个合适的人,她选中了唐尧的母亲庆都。于是大建寿圣寺还修了尧母祠。武则天是好佛的人,在天下建大云寺是为了政权。建寿圣祠自然是为了祖宗保佑庇护自己。
都山全称庆都山,位于唐县城东北8公里处北高昌村西约1公里处,古名黑龙山,亦称黑龙头山。此山脚周长约6公里,海拔210米,山顶比较坦荡,西半部有古灵源寺遗址,翠柏参天,更有古石井一眼,望月可照入井中,号称“灵源晓月”,是唐县古八景之一。东半部有近200亩的“小平原”,完全能耕种。上古时代,帝喾之妻尧母庆都曾居住于此,因此又名庆都山。庆都死后,尸骨虽葬他方,在人们心目中,其“灵魂”仍在此山,又得名灵源山,即《史记》注引中所称之都山。
庆都山也叫浊鹿山。《唐县志》:”灵坡寺一名龙坡寺,在灵源前南岗。即浊鹿山寺。“当年黄帝在今河北与蚩尤大战史称“涿鹿之战“。至今,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有黄帝城遗址。可以说涿鹿是黄帝的故国,黄帝所谓涿鹿之野是为土,涿鹿之山就是矾山(今天叫灵山),古人有山川崇拜的风俗。唐尧是黄帝的亲子孙。为了缅怀先人把庆都山叫浊鹿山是有可能的。涿鹿、浊鹿音同义通。急读为“主”、“祖”、“都”、“孤”,都是可以的。所谓都山,也可为主山,祖山,甚至孤山。是为音训。浊鹿山大概是山川信仰,祖宗崇拜罢了。
《汉书·地理志》“望都”下注:“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以攻龙、孤、庆都”,此文下注《正义》引《括地志》云:“又定州唐县东北五十四里有孤山。盖都山也。《帝王纪》云‘尧母庆都所居’。张晏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相去五十里,北登尧山,南望庆都山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唐)县北八里。一名唐岩,亦名尧山。又县东北十五里有孤山,四面平坦,不与他山相接。一名都山,亦名亘山,又谓之望都山。张晏曰:都山在望都县南,尧母庆都所居。尧山在其北。登尧山,望都山,故以望都为名,即此二山也。”
庆都山是座孤山,一名都山,亦名亘山,又谓之望都山。《唐县志》记载,“石佛寺,在县东北唐岩山东腰,顺治九年建,一名三尊佛。寺后有风池、雨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唐)县北八里。一名唐岩,亦名尧山。又县东北十五里有孤山,四面平坦,不与他山相接。一名都山,亦名亘山,又谓之望都山“。唐岩山在唐县县城北四公里,正和县北八里。可见唐岩山和唐岩说的是一座山。唐岩山是座花岗岩的山,小山看起来也就二百米高,山间小溪流水,野草树木葱茏,山顶比较平坦,三尊佛附近还有一块小平地。居高临下,很适合扎营住寨。很可能是当时唐尧政府所在地。因此唐岩就是尧山。从地图上看三座佛以东,就是一座孤山。孤山,亦名亘山,一名都山,又谓之望都山。所以古人所说的都山和现在的都山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庆都山只是都山的东部而已。
唐尧文化园。据说唐县,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唐尧的祖籍,是唐尧文化的发祥地。为纪念唐尧,建县名“唐县”,改河名为“唐河”,取山名为“尧山”,修尧庙、挖尧井多处。至今,“古唐侯国碑”、“唐帝碑”仍竖立在县城。庆都山,是一座三面高山环绕,东临大平原的凸出高地,唐尧的童年随母庆都在这里度过。现在,山上古柏苍翠,尧泉常年流水,“供奉帝誉皇后庆都之灵位”的唐朝灵源寺殿基还在,“大唐天后供养”的巨型佛经碑犹存。山下有万亩果园,千亩山林,三百亩湖水。唐县人民政府于2000年3月2日决定,依托名人名山在庆都山修建“唐尧文化园”。
唐尧文化园的主体部分设在山顶东半部,约20万平方米,所有景点突出表现尧文化、龙文化、石文化和唐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先进文化。建陆泽湖、尧母洞、尧母祠,表现唐尧在唐县出生、成长;建尧像、尧都、“唐侯国”,表现唐尧在古唐国受封侯、合万国、治尧天、践帝位、建帝都的伟业;建观象台,图腾柱,制陶、制衣、制酒作坊,洞穴宾馆,陶屋和茅草房,表现唐尧时期的文化特色;建碑林、群雕、认祖堂,以融合古今,增强游人的爱乡爱国情感。
唐尧塑像下碑曰:帝尧者放勋,宗母家姓伊祁。其史称“唐尧”,盖于上古唐地(今唐县)出生,受封唐侯,称唐帝,建唐国。德高广大,而与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名号一致也。诞于公元前二三七七年,百十八岁时崩。唐尧率臣民抗旱治水,兴农牧渔,观像制历,敬授民时,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新秩序,教民修德,讲人伦,倡礼仪,设四岳,定九州,建帝都,讲刑律,搞分封,立国家雏形,开“尧天舜日”“陶唐遗风”。唐尧厚德仁爱,温良谦恭,勤勉简朴,清正廉明,立戒自律,衢室从众,以民为本,选贤任能。创唐尧文化,使中华蒙昧早脱,文明跃升,获“文明始祖”“民众导师”“帝王典范”殊荣。(唐县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仲夏立)
尧为三皇五帝之一,唐尧是汉族传说中的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之尧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死了以后,帝喾登上帝位。帝喾死了以后,帝位先传给了他的儿子挚。挚沉迷酒色,荒淫无度,只在位九年,就被各国诸侯废除,大家一致拥载挚的弟弟放勋做帝国的首领,这就是尧帝。 尧帝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生于高辛或伊祁山。有圣德,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临天下。这位德化广大的尧深受人们的爱戴。传说他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尧选择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由舜继位。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推崇的禅让。
在先秦时期,以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最有势力,号称"显学",两家都以尧舜为号召。从那时起,尧就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对尧的赞美,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后来儒家即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标帜;到唐代韩愈以至于宋明理学,大倡"道统"之说,尧遂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个封建时代,从未有人怀疑过尧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他的业绩。
尧帝4300多年前出生于古唐地。如今,唐尧的许多圣迹还完好,纪念他的寺庙、古碑、井泉、河流、山岭以及有关传说,遍布唐县大地。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唐尧遗风”在唐县的影响。众所周知,先秦儒家诸子们言必称尧舜,把唐尧作为高尚道德的典范。唐县作为唐尧美德的发祥地,承袭了唐尧遗风,明代知县杨一桂概括唐县民风为“习俭朴,士无鲜衣,女无冶容,居无垩丽,食无精凿”。这种淳朴的民风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于己勤俭持家,于人仁义厚道。
http://s15/mw690/001QYGL4zy7fNjx8Uiy8e&690
庆都山下,国道与南水北调的渠并行。山下有北放水遗址,位于唐县高昌镇北放水村西,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在南水北调渠线内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保存完好,文化层堆积包含物丰富,有先商和商代遗物,而先商亦是保定南部地区首次发现。对于该类遗存,学界极为关注,称之为“下岳各庄文化”,是区别于豫北冀南先商文化的一类遗存,对于探索商族起源、迁徙等具有重要价值。由国家文物局评选的“二00五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日前揭晓,河北省唐县的北放水遗址榜上有名。。该遗址是河北省配合南水北调工程首批开展工作的控制性项目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1/mw690/001QYGL4zy7fNjxtwboca&690
庆都山东22公里是望都县,县因望都山得名。望都山顾名思义,是可以望见都山的地方,又说望都之故城是今天高昌镇。说高昌镇是望都也可,高昌镇在都山之南的脚下。古书把望都和尧和尧母联系在了一起《汉书·地理志》“望都”下注:“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今望都县有尧母陵,地处县城1公里处的城内村东南角,地处平原地带。遗址东西长28米,南北宽25米,现存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重修尧母祠碑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重修尧母庙碑。现有尧母台。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使使者祠唐尧于成阳(望都旧名)灵台,号曰“灵台大母”,后历代重修尧母陵,至明、清时代最为兴盛。1985年1月,该遗址被望都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伊祁山也有尧山。据说所谓帝尧史封之“唐”,而“城之南如东十余里,有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县在唐南”,“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郦道元作了实地考察,唐城与高昌城之间,相距大约十五华里,所以皇甫谧说相距五十里,大概是书写之误。而《汉书,地理志》说,“尧山在南”,而唐城之南并没有这样一座“尧山”,但“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城北却恰恰有这么一座“尧山”,这座距北固城五里的所“尧山”,即是位于顺平县境内的“伊祁山”,也就是《完县新志》所载帝尧出生之地,由此可知,尧山就是伊祁山。顺平县有伊祁山景区,位于顺平县城西10公里的伊祁山,据传说唐尧出生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山上有古老的洞穴、众多庙宇、殿堂、亭台,至今依然可以看到原始氏族群居残留的遗址。
邢台也有尧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城西北6公里的山口镇山口村南。尧山(南峰)海拔157.6米,南北长约2.8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8公里,尧山隐见是隆尧县的八景之一。相传,上古尧帝曾长期活动于尧山一带,始封于此,建都“柏人”,曾登此山以观洪水,因名“尧山”。为纪念尧帝,在尧山顶上,自汉代至民国年间,历代都修建(或维修)尧帝庙。元代大德年间扩修了尧帝庙,刻立了由郝经撰文的高约6米的“唐帝庙碑”。这篇碑文被记载到《畿辅通志》中。
庆都山的位置古来说法纷繁,云山雾罩。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注云:“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阚駰《十三州志》曰:中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駰所说北则非也。《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亦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
《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记》之说为失。又即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远,山河之状全乖,古证传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东北流径豆山下合苏水,乱流转注东入滱,是岂唐水乎?所未详也。又于是城之南如东十余里,有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县在唐南,皇甫谧曰:相去五十里。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帝王世纪》曰:尧母庆都所居,故县目曰望都。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也。”
其实,我老师顾炎武早做了总结,他是现代国学的祖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唐)县北八里。一名唐岩,亦名尧山。又县东北十五里有孤山,四面平坦,不与他山相接。一名都山,亦名亘山,又谓之望都山。尧山在唐岩山今有三尊佛,保存着千年以上的香火,还是现在唐县最大的庙会。我想这是尧山的缘由,所以香火千年不绝。其实在唐县城唐河边,叫唐的岩山可能也只有唐尧配了。 庆都山古代的浊鹿山,就是孤山一名都山,亦名亘山,又谓之望都山。所谓都山,孤山,也可为主山,祖山。黑龙山和黑龙头山可能,是民间的叫法。武则天造寿圣寺,供奉帝喾皇后庆都之灵位。 庆都山上的塑像应该是要的母亲庆都才对。唐岩山的塑像应该唐尧。可惜现在唐岩山上只有养猪场了,还臭的狠哩。
尧帝因为洪水从河北迁徙去了山西。居住在滹沱河流域的尧帝,望都一带时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的威胁,数次被淹。面对良田被毁,臣民死亡的生存困境,迁都问题成为一件急迫的大事。许多古籍记载了唐尧水患的事件,《尚书·尧曲》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尧典》帝王世纪云,"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在今定州。后徒晋阳。"郑氏诗云:太原晋阳,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则尧都之,在今临汾明矣。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临汾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临此。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
堂堂中华,煌煌唐尧。《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州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园”。想起毛主席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