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惠河(上)

(2016-11-09 16:37:39)
标签:

河流

历史

桥梁

分类: 山川锦绣
通惠河龙之传奇(上)
       小时候我家西边有条河,人们都叫他长河。长大了才知道他叫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起始。我于10月29日和11月5日穿越通惠河全程,从昌平的白浮泉——玉泉山昆明湖——南长河——什刹海——西便门大通桥——通州李二寺入河口。其间细节过多,择要而谈。通惠河发源在龙山龙泉,像一条巨龙蜿蜒的北京大地。不仅是自然,而且有人文。其岸边有着五座龙王庙。本来是辛苦遭逢,却发现是一趟神秘的文化之旅。http://s16/mw690/001QYGL4zy76kLWIl5B0f&690
       通惠河位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李二寺(里二泗)河口,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全长82公里。其中从瓮山泊至积水潭这一段河道在元代称为高梁河。通惠河不仅是北京的一条经济命脉,而且也是京城著名的风景游览区。http://s2/mw690/001QYGL4zy76pzmVXyhb1&690

       通惠河的源头在昌平县城东南,京密引水渠北岸,有两座不大的小山,一座叫做凤山,一座叫做龙山。绿树葱笼小山,名叫龙泉山,俗称龙山。龙山虽小但与天寿山、银山、驻跸山合称昌平四大名山。   龙山还是明清两代昌平地区,燕平八景所在地。明朝称“龙泉喷玉”,清朝时被称作“龙泉漱玉”。

http://s11/mw690/001QYGL4zy76iJ9jxtE8a&690

    1975年在北京昌平白浮村发现了3座西周古墓,其中白浮2号墓的年代为西周中期,距今约2700年,墓坑长3.35米、宽2.5米,南北走向,墓主人为女性。葬式为仰身直肢葬,100余件随葬品包括狗的骨架、陶器、青铜礼器和30多件青铜兵器,随葬品中发现6件来自异族文化的器物,因此有人猜测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燕国女将军,生前守卫燕国的北部边疆,在与北方草原戎狄人的征战中,缴获了一些兵器,死后随葬。http://s8/mw690/001QYGL4zy76p02fHG7c7&690

都龙王庙位于龙山之巅,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年间重修,明清时是著名的祈雨之所,香火鼎盛。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院内明、清碑刻5通,是研究当时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都龙王庙分上寺、下寺。白浮泉遗址之都龙王庙和九龙池。1990年“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和九龙池”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http://s8/mw690/001QYGL4zy76kMrYq7df7&690

  清《日下旧闻考》 白浮山在州东南十里,上有二龙潭,潭上有龙神祠。

http://s7/mw690/001QYGL4zy76kMJa7m6f6&690

 http://s13/mw690/001QYGL4zy76kM9Ua962c&690

 

http://s3/mw690/001QYGL4zy76kMGwYwO82&690

  龙泉禅寺,在龙山脚下。为都龙王庙下院。原来供奉的是弥勒佛,如今在原来的地基上改成了四合院式的龙山度假村。    

http://s16/mw690/001QYGL4zy765Yp6jQr1f&690

白浮泉在龙山东麓,又名龙泉。白浮引水工程的源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白浮堰建成。白浮泉又名龙泉,当年建有水池,将水围起,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水自龙口喷出,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称。 
 
http://s14/mw690/001QYGL4zy76kM0cLdHad&690
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
 
http://s14/mw690/001QYGL4zy76pA7QRS57d&690
           白浮泉遗址其碑后文曰:“昌平城东南郊有龙泉山,或曰龙山。山麓有裂隙泉,昔日出水甚旺,即《元史》河渠志之白浮泉,亦称神山泉。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白浮水导引入京,始于元初。时新建大都城,急需引水以济漕运,遂有通惠河之开凿,其最上源即在白浮泉。郭守敬经始其事,开渠引水,顺自然地势,西折南转,绕过沙、清二河之河谷低地,经今昆明湖之前身瓮山泊,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于是南来漕船可以直泊城中。今日新开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仍循元时故道,仅小有调整,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及至明朝,白浮引水断流,而泉水喷溥如旧。水出石雕龙口共九处,下注成池,遂有九龙泉之称。山上有元朝都龙王庙旧址,明代重建。现存大殿结构仍有元明遗制,余皆清构,均年久失修,日渐倾圮。http://s11/mw690/001QYGL4zy76hANyORI8a&690
     近年来流泉干涸,旧迹荒芜。其地已归北京市第一商业局作为职工休养处而稍有营建。因念其历史价值,更集资兴工,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规划设计,修缮都龙王庙一如旧制,并整修九龙池,再现龙口喷水景观。既恢复其园林景色,更有利于遗址保护。另建碑亭一座,仿元代风格,以为白浮引水济运之纪念。始工于一九八九年夏,越冬而工竣。时去郭守敬倡议导引白浮泉,适届七百周年。守敬为天文历算及水利工程一代宗师,在元初新历法之制定与大都城之建设中,功勋卓著。缅怀先贤,激励来者,刻石为记,永志不忘。一九九0年月日侯仁之撰文“
 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北起东沙河十三陵水库溢洪道,南至北沙河入沙河水库口,全长约21公里,自北向南贯穿昌平新城昌平组团和沙河组团,总面积11643亩。公园绿地面积约为5880亩。公园分为三段:东沙河上游(十三陵水库溢洪口至京密引水渠)、东沙河下游段(京密引水渠至东沙河入北沙河口)和北沙河段(北沙河至沙河水库口)。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以“山林环抱、水系穿城、田园风光为中心”的绿地系统格局,其中“东沙河生态走廊是昌平新城的区域绿色生态核心”。昌平新城滨河湿地森林公园将北京城与十三陵水库通过绿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北京的“后花园”。昌平新城滨河湿地森林公园通过蓝色水带将十三陵水库-东沙河-南北沙河和温榆河紧密联系在一起;森林公园外接山峦,内部通过公园绿廊与新老城紧密相扣,交织的水带湿地和森林绿带自北向南贯穿新城昌平组团和沙河组团两大区,组成昌平新城的“中央公园”。
 龙山前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和东沙河规划图。龙山在公园的南端,附近的公园和道路都叫白浮XX,想找白浮泉必须问对人才知道。东沙河的下游我去过,河水污染比较严重。不过这东沙河上段河道里改建的公园确实不错。
这里是龙山之前的东沙河过水槽,这应该是通惠河的起航线。我从这里启程走通惠河河道(实际现在是京密引水渠),一直走到北京的护城河。作为上段。内容复杂照片拍的过多,不得不做删减。只留下部分河道风光以及重要的古迹和现代的桥梁。
http://s5/mw690/001QYGL4zy76hASivMEd4&690

 
京包铁路桥
京包公路桥京包路闸埝头闸 
http://s9/mw690/001QYGL4zy76kNurZ7qa8&690

http://s6/mw690/001QYGL4zy76kNCvAhL25&690
史家桥
http://s1/mw690/001QYGL4zy76kNGPfZm00&690
昌平区马池口镇土城村,是战国末期上谷军都县治所的所在地,也就是县城。后来与汉建昌平城并存,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两县合并,昌平县治所迁入军都县城,是昌平最早的县城。唐德宗时将县治所从此迁出,该城被称作“土城”,后来辽金时期曾经两次重修,由于即不是治所,又不是屯兵之地,故逐渐荒废,从此军都城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此城坐北朝南,南北长540米,东西宽372米。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如今仅存三段城墙遗址,2004年军都故城被昌平区人民政府列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0/mw690/001QYGL4zy76kNOXIOR29&690
 
昌平线城铁
http://s13/mw690/001QYGL4zy76kNPjxx2fc&690
阳坊桥,一东一西有两座。一在温南路,一在温北路。到此河水南折。阳坊附近有驻跸山石刻等。
http://s6/mw690/001QYGL4zy76kNQr5cN75&690

http://s5/mw690/001QYGL4zy76kNRmEZK14&690
到了阳坊西边就是西山风景区了,这里有凤凰岭风景区,白虎涧风景区,阳台山风景区等,还有大觉寺,七王坟,九王坟,龙泉寺等等景点。
http://s13/mw690/001QYGL4zy76kNRT50wac&690

http://s4/mw690/001QYGL4zy76kNSbgUrd3&690
http://s8/mw690/001QYGL4zy76kNZ89Uz47&690
海淀驾校聂各庄一带
http://s9/mw690/001QYGL4zy76kO2ILYQf8&690

http://s4/mw690/001QYGL4zy76kO3kkQX73&690

http://s11/mw690/001QYGL4zy76kOdi2Iqca&690
显龙山在温泉河西岸,有滦州起义纪念园,孙岳墓,“水流云在”石刻,护国寺戏台等文物。这里就省略了。
http://s6/mw690/001QYGL4zy76skluUfP95&690
滦州起义纪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民国时期)重要革命史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显龙山上。辛亥革命时驻滦州新军第二十镇官兵在革命党人白雅雨、王金铭、施从云等领导下于1912年1月初举行武装起义。遭袁世凯镇压,起义失败。劫后余生的冯玉祥将军主持,于1936年11月建此园纪念滦州起义牺牲的先烈。园门朝东,门内外石额及两侧刻有冯玉祥将军题字。纪念园门内有纪念碑、石幢、衣冠家和纪念塔等。
http://s14/mw690/001QYGL4zy76srihmGxdd&690
80年代一群大学生,去稻香湖游玩走错路,无意之中来到了这里。他们不知道这山叫显龙顶。现在这些人分布在祖国和世界各地,海角天涯。但是他们知道,他们是龙的传人。
http://s10/mw690/001QYGL4zy76kOgcktjc9&690
前柳林后柳附近有周家坟
http://s15/mw690/001QYGL4zy76kOlcxJQ4e&690
白家疃有唐代开元寺。还有曹雪芹在西山写《红楼梦》的居住地。下游通州张家湾也有。
http://s15/mw690/001QYGL4zy76kOoSPqCce&690
 太舟坞一带过去有索家花园,前些年古莲花曾再度开花。
黑龙潭及龙王庙,属市级文保单位,位于海淀区西山北部的画眉山,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万历十四年(1586)、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都有重修。乾隆三年(1738)封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庙坐西朝东,主体建筑建于东西轴线上,有山门前殿、三世佛殿、龙王殿等。主殿的两侧建有配殿和碑亭,全部建筑均为歇山顶,覆以黄琉璃瓦。庙内保存有明、清和民国年间的石碑多座,记载有明、清两代帝王祀祭龙神、祈祷雨泽的经过。黑龙潭在明清两代都是皇帝祈雨的地方。1902年美国出版的《写真日记》中的黑龙潭照片 。http://s9/mw690/001QYGL4zy76pxfNGPKb8&690
传说山上产黑石,质细腻,金代曾采石为宫女画眉,称为黛石,山亦因此叫画眉山。山腰有圆潭,径10余米,水从山峡石隙中流入潭内,溢时流泻山下田野中。传说有黑龙潜藏水底,故名黑龙潭。现在画眉山庄疗养院内。
 http://s2/mw690/001QYGL4zy76px5molr51&690
从白浮泉都龙王庙,沿通惠河来到黑龙潭龙王庙,两座庙共同一点都是在通惠河边,都建在小山之顶。都龙王庙的“都“字,可以解释为水泽之聚,也可以解释成老大的“大字”,有解释都龙王庙是北京最大的龙王庙,有些不通。其实,我想解释成老子天下第一的“一”。也就是说,都龙王庙是通惠河上第一座龙王庙。白浮泉是源,以下的都是流了。我想黑龙潭龙王庙是第二座龙王庙了。他们是元代通惠河工程的附属项----龙王庙项目。http://s12/mw690/001QYGL4zy76kOqAFxpfb&690
屯佃闸
http://s10/mw690/001QYGL4zy76kOrwGw1d9&690
太舟坞
http://s5/mw690/001QYGL4zy76kOS2Qo4b4&690
六环路高里掌http://s3/mw690/001QYGL4zy76kOSik7wb2&690

http://s16/mw690/001QYGL4zy76kOSytSTcf&690

http://s10/mw690/001QYGL4zy76kOSPeYx69&690

http://s11/mw690/001QYGL4zy76kOT7FHA2a&690
 
http://s12/mw690/001QYGL4zy76kOTNipJ2b&690

http://s14/mw690/001QYGL4zy76kOURlFzfd&690
 百望山海拔210米,是太行山余脉进入京城的最后一道山梁。《长安夜话》有云:”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百望山属太行山余脉,是太行山延伸到华北平原最东端的山峰,故有“太行前哨第一峰”的美称。百望山森林公园草木种类繁多,环境清幽。
http://s2/mw690/001QYGL4zy76kOV8uyZ01&690
百望山因山下有两个村庄东北旺、西北旺而得名。民间传说北宋杨六郎与辽兵在山下大战,佘太君登山观战为六郎助威,因此又叫“望儿山”。《长安夜话》是明代的笔记,京北老梁发现明代的墓碑上记得是“西北望”。其实百望山,原来就是北望山。
 
http://s3/mw690/001QYGL4zy76kOVBiRc52&690
 位于黑山扈京密引水渠以东一座孤单的小山丘之上,这山丘过去肯定是金山的一部分。因为修引水渠,把山劈开,留下这残余的山丘。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顶之上有一座关帝庙,庙建年无考,庙有山门,大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占地约亩余。山门前有碑一通,汉白玉上乘,卧倒在地,清末刻年,碑文说,官山关帝庙,是以,金山在清朝末在仍有“官山”之称无疑。
http://s13/mw690/001QYGL4zy76kOWpeTG4c&690
 
 
青龙桥原来是青龙闸,他是通惠河上的一座闸桥。后来改成单孔石拱桥。据说元世祖忽必烈肇造大都城,兴修水利。郭守敬(1231年—1316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任都水监,开通通惠河(南北大运河),以济漕运,必须补充水源。汇引昌平白浮神山泉、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等,与香山、碧云、玉泉来水汇于汇聚七里泊(昆明湖)。再通积水潭(什刹海),这就是大运河最北的一段修建工程。现在青龙桥的街巷已经全部拆迁了,从墙外只能看见慈恩寺。慈恩寺《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载:慈恩寺坐落北郊三分署青龙桥十号,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修,民国十六年复建,属募建。本庙面积约六亩,房屋瓦殿房八间,土房四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庙内法物有释迦、药师、弥陀,毗卢佛木像各一尊,金刚经三部,法华经三部,楞严经三部。据说还有隐修庵等,皆不可见。 
http://s8/mw690/001QYGL4zy76kP9ugCPe7&690
青龙桥地名这里就是当年济漕之水入昆明湖处。地名原叫碾庄,又因有片水泊而叫七里泊。发脉于白浮诸泉之水一路流来,而挡护的堤坝则叫白浮堰。白浮堰断了人们往来,就要架桥。桥以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青龙名之,便叫青龙桥。当地沾了朝廷水利之光,获架祥瑞之桥,“碾庄”、“七里泊”土名俗呼便淡出历史,而以青龙桥代之。
功德寺原名大承天护圣寺,建于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寺内建有行宫,为元朝皇帝驻跸之所,并供奉有元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的御容。寺前的湖中建有三台,传说是元朝皇帝的钓台。元朝至正初年,该寺毁于火灾,随后重修。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大承天护圣寺重修,更名为“功德寺”,仍建有行宫,明朝宣德帝、嘉靖帝均曾在此驻跸。清末民初时,功德寺逐渐败落。中华民国时期,该寺改为学校。解放后,成立玉泉山中学。2010年前后改建为“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该中心的门牌号为海淀区青龙桥功德寺1号。
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山势为西北走向,状如马鞍,纵深1300米,东西最宽处约450米,主峰海拔100米。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有风水宝地一说。由于它倚山面水,而距中都城不远,所以在公元十二世纪末,就被统治者看中。相传金章宗曾在这里建有玉泉山行宫、芙蓉殿。到元明以来,也都成为皇帝游幸避暑之地。十三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间,建有上下华严寺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原有行宫、寺庙翻修扩建。康熙三十一年,将原先“澄心园”改名为“静明园”。规模壮丽的玉泉山静明园成为“三山五园”之一,而名扬四方。1860年英法侵略军将这里破坏,清光绪年间,又重新得到部分修复。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玉峰塔影”了,它也是颐和园借景造园的点睛之笔,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可以远眺玉峰塔。毕竟直到今天,普通百姓也是不能进入这个“禁地”。最好的观景点,也就是途径西五环的时候,顺道瞥一眼玉峰塔和妙高塔了。
明、清两代,宫廷用水,皆从玉泉运来,并成为民间用水泉源之一。玉泉在玉泉山上,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说,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相传清乾隆帝常到此处观景,为验证此。令人汲取全国各大名泉的水样,和玉泉水比较。称量结果,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虎丘泉等,每斗(银制小斗)质量都在一两二厘以上,唯有玉泉水,每斗质量仅为一两,水轻质优,淳厚甘甜,乾隆于是赐封天下第一泉,并题字“玉泉趵突”。
所谓“燕京八景”最早产生于金代,是老北京的八处景观,又称“燕台八景”、“燕山八景”。玉泉趵突是其中之一。乾隆皇帝的确非常欣赏玉泉山的景致,并总结出了十六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垆山房、圣因综绘、绣壁综绘、溪田课耕、清凉蝉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处钟声、翠云嘉荫。清代建三山五园,玉泉山是静明园。毁于庚子之变。
玉泉山水系是指玉泉山本身和附近源泉,诸如香山的卓锡泉等。金代就利用它入城,当时开挖了金水河(现在的南旱河)。流至会城门。元代郭守敬改水道将玉泉山水系改入昆明湖如南长河入西直门,这也是通惠河的走向了。
玉泉郊野公园东邻皇家园林颐和园,西望香山,北接玉泉山,南邻金河,其自然风景优美,富有山野情趣,以香山、玉泉山和颐和园的著名诗词为基调,依靠山势设计,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又有景观林带相连接,迂回曲折游步道将带您进入一个幽静清新的森林浴场,园内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公园中郊野氛围浓重。
湖山庵画舫位于玉泉山静明园小东门,东界湖楼,西邻玉泉山河道管理所,石坊建于乾隆年间,坐西朝东,为仿木结构石坊,向东并列三间,前后两排。楹联均出自乾隆御笔。过去我看到时有柱头装饰,这几年没见,被人空空妙手了。 
 北长河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历史上曾是北京市主要水源,发源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经青龙闸流入昆明湖。再由南长河入城内“三海”。玉泉山泉水断流后,成为排水河道。 
现在公园里有很多新石刻,刻的大多是乾隆的诗文和与静明园有关的文字。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这图片是颐和园西门,保证见过的人不多。
http://s5/mw690/001QYGL4zy76razdo0Id4&690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 、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颐和园有元代耶律楚材和耶律铸的墓。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在昆明湖水边本有龙王庙。原是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神祠,乾隆时期掘堤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岛,并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作为园中的祈雨之所。南湖岛龙王庙一直香火不断。过十七孔桥,踏上南湖岛,迎面是一座牌坊,走到近前,右侧就是龙王庙。龙王庙坐北朝南,院落不大,但是庙前小广场南、西、东三面却都立着牌坊,这可是在所有龙王庙中规格最高的了。http://s7/mw690/001QYGL4zy76razaAfka6&690
沿河一路走来到南湖岛龙王庙已经是第三座了。都龙王庙始建于元代。广源闸龙王庙为元代。黑龙潭龙王庙建年也不详。颐和园龙王庙,可以肯定的是在建颐和园以前就有。什么时候有的呢?温榆河给了我们答案。元代修温榆河时为了敬神,上天保佑,于是,修建了沿河一串的龙王庙。第一座是都龙王庙。因此颐和园的龙王庙是温榆河工程带来的,元代就有了。我过去去龙王庙总感觉龙王庙里的气味特别,特别是阴天,和其他建筑气味不同。现在明白是年代的问题。这是所谓气味考古学吧。
南水北调的终点在颐和园团城湖。“南水北调工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是指把长江流域水资源自其上游、中游、下游,结合中国疆土地域特点,分东、中、西三线抽调部分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   走近团城湖,映入眼帘是一块刻有南水北调四个大字的石碑,这就是团城湖明渠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最末端工程,也是北京界内唯一一段输水明渠。上接西四环暗涵出口闸,下接颐和园团城湖下游京密引水渠,全长885米,梯形断面形式输水,渠底宽12米,上开口宽51米,正常蓄水位49米。
 长江水进京,通过大宁调压池和永定河倒虹吸进入西四环暗涵,最后进入团城湖调节池。这一池碧水水面面积达33公顷,总蓄水量达127万立方米,将连接起长江水和密云水库水两大水源,承担着南水北调来水分水、调蓄和河湖水系补水等重要功能,成为京城重要的供水枢纽。 一片宽阔的水面,四周环绕着蜿蜒起伏的绿地植被,站在瞭望台上观看很像一座公园。为保证南来之水不会成为一潭死水,在设计上便颇费了一番心思。湖面上的3座小岛,为盘活江水起了关键作用。江水直接进入调节池,很容易形成死水区,但来水冲刷到小岛上,就会加快流速,从而盘活池内清水。另外,这3座岛还可以发挥导引水流的作用,把进来的长江水引入不同的分水口。http://s8/mw690/001QYGL4zy76kPdHMWjf7&690
 南水北调总干渠全长1267公里,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现在从团城湖到密云水库走京密引水渠,也就是通惠河。水都倒流也算是一大景观。http://s11/mw690/001QYGL4zy76px7u3wK9a&690
  通惠河上的几座闸门,这些闸不仅有蓄水拦水的作用,还有抽水升水的功能,把南水北调的水输送到密云水库储存起来,以供北京市人民使用。http://s9/mw690/001QYGL4zy76px5Zlxee8&690
 这些是交叉水系,有的是水槽导引原来的水系跨过通惠河 ,有的是挖暗槽,用连通器的原理将通惠河走暗道,避开原来的水系。为了减少篇幅我将这两图拼接在这里。其实原来并非通惠河原来样子。这些是通惠河焕发的新功能和活力。我附录于此。
绣漪桥在颐和园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秀漪桥和清代闸门是大运河遗产项目。现在这里现在是御河游船的终点码头。也是南长河的起点。
我目睹了元代瓮山泊水闸拆除的惨剧。大概1998年秋。秀漪桥南边的红桥改建,这是一座闸桥,上面行人下面有闸板控制昆明湖的水量。在这桥前5米的样子。发现了一道古代的水闸。水闸有大方块花岗岩石砌筑。长近30米,宽约5米。我看到时,大方石在岸边堆了几十块。深坑约地下12米左右。从我看到大概3天就拆除了,石料也全部运走了。不久,新闸开工了。我当时就想是座古闸。但是搞不清年代。犹豫之间,工人们进度神速,就拆没了。现在我知道他必是元代的水闸了。可是再见不到了。旧照片上水下的事情也反映不出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北岳庙
后一篇:通惠河(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