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宇宙的心灵的能量
宇宙的心灵的能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37
  • 关注人气:4,6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先银《道德经》解析:道德经三句识人术口诀

(2019-02-09 09:59:59)
标签:

刘先银博客

道德经

调和阴阳

合道而行

分类: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后面章节更加精彩,比如说,最后一章节第八十一章开局三句话便是老子最为经典的三条识人术。一个人是否虚伪,对照《道德经》中的这三句识人术口诀就可以了!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德经·第八十一章》
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可信。
大话谁都会说,但是能做好事情的人很少,所以我们不要光听他人的一面冠冕堂皇之词,轻信了他人。按照老子的说话,一个人越是说话说得漂亮,满口诺言保证,实则是不可信的;反之,一个人说话老实憨厚,话不多,也不会说大话,则往往更值得信赖。
“轻诺必寡信;面誉背必非”,意思就说:轻易许诺他人的人,信用必定不是很好;当面夸你的人,背后一定说你的坏话。
庄子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因为君子“信言不美”,所以平淡言语之中方见真实;而小人“美言不信”,喜欢互相勾结,互相阿谀奉承,所以言语甜得像甜酒一样,但这些漂亮话都是虚情假意。
人性具有两面性,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虚伪,会通过好言好语来迷惑他人。我们可以通过老子的这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来大概判断一个人是否虚伪,他的话是否可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德经·第八十一章》
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但后天环境会慢慢改变一个人的品性:有的人坚持善良,善愈善,积善成德;有的人,弃善从恶,喜欢投机取巧,巧言令色,变得虚情假意。
老子认为:那些善良忠厚的老实人,不会巧言善辩;而那些巧言善辩的人往往不怎么善良。这和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相仿,都是告诉人们:那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的人,仁爱之心很少,不是什么善良之辈。
曾国藩也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正如老子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以我们最好能够早日去伪去巧,不做辩者,而做善者,做个“拙诚”之人,反而福气多多!
我们可以通过老子的这句话——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来大概判断一个人是否虚伪,此人是否心怀仁爱,是否心地善良。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德经·第八十一章》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关于描述低调事物的俗语,比如说,“一桶水不响,半桶水叮当响”、“饱满的麦穗总低头,枯萎的麦穗高仰脸 ”等等。这些俗语都是告诫我们做人要低调,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懂得敛藏,越是能力一般的人越喜欢炫耀和嘚瑟。
老子也是结合大自然和人类的普遍现象,悟透了事物强与弱的这层关系,于是得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句慧语:真正有本事的人不爱卖弄,喜欢炫耀卖弄的人往往没有本事。

人们也根据生活实践,总结出了与之相仿的俗语:“本事大的人,往往没有脾气;脾气大的人,往往本事不大”。
一个人,越是博学多闻,越会感觉自身的渺小和无知,所以谦虚谨慎,低调为人;而一个人越是无知,越会表现得无所畏惧,刚知道一点知识就到处炫耀,好为人师。
所以说,我们可以通过老子的这句话——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来大概判断一个人是否虚伪,是否有真才实学。
老子的思想充满着哲学辩证法大智慧,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细心品味。以上“老子”的三条识人术,更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刘先银《道德经》解析:道德经三句识人术口诀

刘先银《道德经》解析:道德经三句识人术口诀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刘先银《道德经》解析:道德经三句识人术口诀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阴阳)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变,(阴阳)推移往来运动的叫通。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注释:
  书:文字。言:言语。意:心意。情伪;真情虚伪。阳为清,阴为伪,阴阳变化,而情伪在其中。变而通之:变化三百八十四爻使之交通。鼓之舞之:就蓍占而言,鼓为动,舞为起行。
  緼:藏。此指渊源。成列:分布,此指乾坤各三爻而成体,阴阳分布。毁:毁弃。息:止。此是说明乾坤为阴阳之宗,变化所出。易无体,以乾坤见之,六十四卦由乾坤所生,乾坤毁,卦爻灭,易即不存在。
  形而上:指超出形体、在形体以外、无形而不可见的、抽象的事物。形而下:指没有超出形体、在形体以内:有形可见的具体的事物。化而裁之:阴阳转化而裁成事物。化,阴阳转化。裁,裁成。推而行之:阴阳推移,行施不穷。举:用,推。《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礼记·儒行》:“怀忠信以待举。”《淮南子·主术》:“无小而不举”均是此义。错,通措,当训为置于、施加。
  此节与前八章重复,注详见八章。
  存:依存,依赖。卦:卦象。辞:爻辞。变:爻变。神而明之:神妙莫测而能明示。德行:品德行为。
  今译:
  孔子说:“文字不能写尽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乾坤,大概是《易》的渊源吧!乾坤(阴阳)分布排列,而《易》就立于其中了。乾坤毁灭,则无以显现《易》,《易》不可现则乾坤也许几乎止息了,所以,形体以上(而不可见)的叫道,形体以下(而可见)的叫器,(阴阳)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变,(阴阳)推移往来运动的叫通,将(《易》的作用)施加于天下民众的,就叫做事业。所以这卦象,是圣人看见天下事物繁杂,因而比拟其外部形状容貌,象其事物之所宜,这就是卦象。圣人看到天下事物的变动,因而观察其会合变通,以推行其典章礼仪,附上爻辞以推断吉凶,这就是爻。极尽天下繁杂事物的,依存于卦象;鼓动天下变化的,依存于爻辞;(阴阳)转化裁成万物的,依赖于卦变;(阴阳)推移运动的,依存于变通;(蓍占)神妙而能示(吉凶)的,依存于人;在默然中成就一切,不用言语而致诚信,依存于德行(的感召)

措施能够施行的天下百姓称作功业刘先银《道德经》解析:道德经三句识人术口诀
刘先银的书法具有古朴高格的审美追求,耐人寻味
刘先银《道德经》解析:道德经三句识人术口诀
刘先银的书法具有古朴高格的审美追求,耐人寻味
刘先银《道德经》解析:道德经三句识人术口诀
刘先银的书法具有古朴高格的审美追求,耐人寻味
刘先银《道德经》解析:道德经三句识人术口诀
刘先银的书法具有古朴高格的审美追求,耐人寻味
https://p1.ssl.cdn.btime.com/t01f14c2a13bce3aaa8.jpg?size=498x690

 刘先银的书法具有古朴高格的审美追求,耐人寻味

https://p0.ssl.cdn.btime.com/t0182bb6bbed203a149.jpg?size=588x800

刘先银的书法笔力厚重,具有金石气息,是其文化内涵、艺术修养和书法功力不经意的流露。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

欣赏书法作品既要有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有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首先,观线条质量,察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观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察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其三,观赏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其四,观神采,即书法作品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总之,刘先银的书法具有古朴高格的审美追求,耐人寻味。沉稳、深邃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气质和精神风貌。

https://p3.ssl.cdn.btime.com/t019fcb07a792fdf9b0.jpg?size=4757x1517

【原文】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译文】能感化、转变人心并且写作下来的称作合情合理;经推行能够传布的称作普遍的道理;措施能够施行的天下百姓称作功业。
注释:“化”感化,转变人心。《公羊传·桓公六年》:“正月实来化我也。”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裁”写作。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变”《汉语大词典》 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推”实行,推行。《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行”传布。《后汉书·樊凖传》:“时羌复屡入郡界,凖辄将兵讨逐,修理坞壁,威名大行。”
“通”普遍的,共同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举”措施。《后汉书·刘玄传》:“臣非有憎疾以求进也,但为陛下惜此举厝。”
“错”同“措”施行。《商君书·错法》:“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
“事业”成就,功业。《北史·拓跋澄传》:“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