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1%的价格可使净利润增加12%, 就是好公司!
(2017-10-22 18:09:51)| 分类: 股市感悟 |
·
·
·
1,供需关系造成的提价。比如光纤行业的亨通光电,因为需求端大爆发,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产品一直在提价,所以公司这几年的业绩非常好。每年都是爆发性翻倍成长。对于亨通光电我们就要关注需求端爆发会不会持续下去,公司有什么对策应付需求端平稳增长(比如开拓新产品等)。类似的企业像新能源行业的赣锋锂业,天齐等等
2,政策影响造成的提价比如方大碳素,因为供给端受限(环保原因限产),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产品大幅提价,公司股价一个月翻倍,被称为宇宙第一龙头。对于方大碳素,我们要考虑供给端受限(环保原因限产)是不是长久因素,公司产品暴利再加上没有护城河,肯定会有很多企业争食,公司的高利润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企业我们要当心,类似的还有钢铁、化工等产能过剩周期行业。
3,市场偏好(差异化)造成的提价这类一般是有品牌的消费品。企业代表:茅台,东阿阿胶,涪陵榨菜等。这类企业是需求稳定,周期性不明显,是长牛股的集中营。茅台不说了,每个人都知道公司越提价卖的越好。东阿阿胶零售价已经从2001年每公斤130元涨至2016年约5400元,涨15年幅超40倍。涪陵榨菜就是近期的代表,公司上市后一直不温不火的,业绩也很普通,股价也没有表现。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7月,涪陵榨菜公告宣布,因原料和劳动力涨价单品提高8-15%。2017年2月15日,涪陵榨菜发布涨价公告,宣布主力9个单品提价15-17%。短短七个月两次提价,结果公司业绩大爆发,股价1年翻倍。也有提价后公司业绩增长不明显,比如恒顺醋业,拿醋跟榨菜比很有意思,一瓶醋的价钱比榨菜贵一倍以上,问题是买一瓶醋吃半年,买包榨菜一顿饭就吃完了。消费频次不一样。这类品牌企业关注的是提价会不会导致需求下降,后面还有没有提价空间。
4,科技创新、寡头垄断造成的提价看竞争格局(推测出提价的)。主要是科技类的高端制造业,这类企业很少发提价公告,都是悄悄的把钱赚了。推出一个新产品,增加一点新功能(成本基本没变),提升高端产品占比,就相当于变相提价。比如:格力,海康,三安等。这类企业考虑的是竞争格局(行业门槛、行业集中度、行业对上下游的定价权),关注公司毛利提升。也就是邱国鹭总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讲的胜而后求战,不要战而后求胜,等到内战结束,赢家产生后再投资(白马而非黑马);以格力为例,格力近10年销售额增长3倍,净利润增长12倍,销售额增长跟利润增长不匹配,肯定是很多产品提价了。
5,管理能力(低成本,大规模)寡头垄断造成的提价例如:福耀玻璃,海螺水泥等。这些靠规模成本控制的虽然公司没有什么强大的品牌技术。但公司能做到成本最低、规模最大,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就可以区分出公司的商业模式。是稳定、有积累、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的好公司,还是短暂辉煌的周期股。能提价的公司都有良好的竞争格局和比较宽的护城河。为什么近两年白马股走出了牛市行情,因为有定价权的龙头股隐含提价的预期!白马股相对普通股票应该溢价。投资大师芒格将提价做成一种投资模型:在成长股票模式中,有这样一个子模式,在你们的一生当中,你们能够找到少数几家企业,它们的管理者仅通过提高价格就能极大地提升利润——然而他们还没有这么做。所以他们拥有尚未利用的提价能力。人们不用动脑筋也知道这是好股票。符合这种模式的公司,管理者仅仅通过提高价格就能极大地提升利润——然而他们还没有这么做(我现在更深刻理解喜诗糖果给巴菲特带来几十倍收益的原因了)。我都是错过这些牛股后才悟出这些道理。虽然这些概念以前都学过,但总感觉没有渗透到骨子里,还是靠自己悟出来比较深刻。就像那句德国谚语说的“我们总是老的太快,却聪明的太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