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南京古城墙(一)

标签:
中华门武定门东水关秦淮河 |
http://s10/middle/6541c024nf88720374589&690
南京尚存比较完好的明朝(其实还有一段段更早战国和南唐时期)古城墙还有25公里。和其他古城不同,她不像西安、不像北京,南京古城不是方方正正的,道路也非横平竖直。南京古城墙依山就水,弯曲盘绕着城池,城墙的走向不规则有点像七巧板,朱元璋的明朝故宫并不在古城中轴线上,但原称聚宝门的中华门城堡,倒是位于古城最南端的中点上。
几十年前的儿时曾经与发小走过鸡鸣寺到九华山的一段古城墙,那种居高临下俯瞰南京城东的感觉至今未忘,可惜一直未能在城墙上把明代古城墙走个遍。为补遗憾,四月的一个周末与同事相约徒步走了中华门到东水关一段明城墙。
http://s7/middle/6541c024nc04bce196cf6&690
我们出了地铁中华门站,先去看长干门。长干门是为通地铁新修的没多大意思,贴城墙根我们沿着秦淮河畔直奔中华门与同事汇合,按预定计划从中华门城墙上经武定门一直走到东水关遗址(约四五公里)。
http://s3/middle/6541c024nf82f61a58ec2&690
中华门城堡原来可以自由出入,现在真不爽要收门票30元/人了。
http://s16/middle/6541c024nc04bce5ea2bf&690
http://s9/middle/6541c024nc0d848002238&690
中华门前后有四道城墙,最外一道是城堡,城墙格外宽厚。从这道城门向内看去,四道门洞前后依次站立,诉说着几个百年的战火和沧桑。四道城门之间形成了三重院落,城墙上古藤倒挂,铅华褪尽,厚重古质透出的年代历史感戏剧感,让人玄想朝代更迭城堡依旧兀立踞守不误。看到本用于防御战事的城堡城墙如今爬满萋萋枯藤野草,看着苍凉孤独却也不禁为身处和平年代额首庆幸。http://s2/middle/6541c024nc04e4b932e81&690
http://s7/middle/6541c024n79a12e44a636&690
最外一道有城堡的城墙底层有六个藏兵洞,第二层有七个藏兵洞,深约五十米,没有灯光,只觉得洞中阴森幽眇,不知道曾经藏有多少兵马。有一藏兵洞口头置一大鼓,一同事上前擂起战鼓,嘭嘭—嘭—嘭嘭嘭嘭—嘭,节奏起伏着刀光剑影,鼓点潜藏着箭矢石锥,金戈铁马恍若眼前。
http://s15/middle/6541c024nc04bd11f770e&690
最外一道有城堡的第三层城墙顶上现在是一片新建广场似的平台,原先是了望军情的敌楼,明朝时建的敌楼在清嘉庆时期已经倒塌,后来重建的敌楼又被日军在那个惨烈的一九三七年冬天摧毁。
http://s16/middle/6541c024nc04e4da202cf&690
http://s13/middle/6541c024n79a12e7d333c&690
最里面一道城墙两侧有台阶和马道通往最外面城堡第二层城墙的藏兵洞和第三层城墙的敌楼遗址。台阶和马道都是青砖石铺成,虽然每一级台阶都不高,整体坡度也不陡,多少世代曾经马蹄嘚嘚战旗猎猎,曾经战火兵熧人仰马翻,更有日本鬼子侵华时用炮火摧残践踏过。
http://s15/middle/6541c024nc04bd1a4bf6e&690
我们从中华门城堡往东向东水关进发。城墙上三车道宽的青砖平垣直如罗马通衢大道,六百年前的古意扑面而来,过瘾啊,漫步古城墙让人这样的放怀,那开心劲儿真想放声吼它一嗓子。城墙上风清气爽不闻市声,隔绝了城墙下的红尘滚滚人群滔滔,城中节次鳞比的高楼广厦退为衬景,感觉离蓝天白云更近了,想起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就是此刻的心情了。
http://s9/middle/6541c024nc04bd1ec9798&690
http://s5/middle/6541c024nc04bd29dcca4&690
忽然一阵叽叽喳喳,迎面来了一群小学生,有一家长过来打招呼,原来是译林社一同事陪同孩子来参加学校组织的走“长城”活动。
http://s7/middle/6541c024n79af3df57326&690
http://s5/middle/6541c024nc04bd15a2154&690
城墙前面有一抹苍绿,只见几株老松树拔墙而起撑出一片绿荫,我们坐下小憩,大为叹服这迎宾送客的绿色生命力之顽强坚韧生生不息。
http://s2/middle/6541c024nc04bd23ee2a1&690
我们从武定门下来沿城墙走到东水关遗址。
http://s13/middle/6541c024nc04bd2e1446c&690
http://s1/middle/6541c024nc04bd34ffcd0&690
这是南京古城墙中至今尚存的唯一一座水关,东水关始建于五代杨吴时期,后经历代修建,最终形成了一座高3层的拱券式水关。其中上层和中层为藏兵洞,每层各有11个券洞;下层调水闸则淹没水中,也有11个券洞。这33个券洞比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堡——中华门城堡还要多6个,可见其规模之大。而这里也是内秦淮河的起点,自古十里秦淮的繁华盛景便是自东水关而始。http://s2/middle/6541c024nc04bd31c8901&690
http://s2/middle/6541c024nc04bd3ebafd1&690
出了东水关经过秦淮河古桃叶渡,古时秦淮河设有多处渡口,唯独这处古渡不一般,它是昔日王献之迎送爱妾桃叶的摆渡之处,《金陵野史》说:“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此迎接爱妾桃叶,故名。”
http://s8/middle/6541c024nc04bd4459ac7&690
相传桃叶在摆渡之时心中害怕,故而王献之每次来此迎送。王献之对灿若桃花的桃叶吟出:“桃根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位桃叶也有点文采风流:“桃叶映江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恨,感郎独采我。”
这段佳话又引来历朝不少文人骚客的感喟:“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名以王郎久,花犹古渡新。”(明·纪映淮)“花靡白板桥,昔人送归妾。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清·吴敬梓)“究竟桃根桃叶,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江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灭。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清·郑板桥)
http://s13/middle/6541c024nc04bd4a471bc&690
http://s2/middle/6541c024nc0d8a2147621&690
到了今天,古桃叶渡遗址还在,但已经淹没在一片现代喧嚣繁闹之中,很难找回“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的意境了。
http://s3/middle/6541c024n79a12ed0fdb2&690
http://s15/middle/6541c024n79cf97f3aa7e&690
http://s4/middle/6541c024nc04bd4d49a13&690
这一带是十里秦淮六朝金粉地 。早在六朝时期,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已是繁华的地区,十里秦淮两岸有王谢等贵族世家聚居于此,也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杜牧有《泊秦淮》一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隋唐之后,一度冷落。明清复再度繁华,富贾云集,学子赶考,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更成为江南才子佳人故事的演绎之地。
朱自清留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人想起夜晚游船灯火和两岸花灯华灯里的秦淮风光。
以夫子庙为中心的秦淮河有很多这样开着茶馆餐馆咖啡馆的沿河长廊、河房厅,是老南京老城南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