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标签:
文化教育历史情感时尚 |
分类: 书法知识 |
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书法佩服的五体投地。日本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学习研究中国书法更是持之以恒,经常组织汉字书法大赛,有的日本书法家,已经超出了普通中国人汉字的书写水平。
在特别重大的场合、节日里,韩国一定要用中国的文字书写牌匾和标语,方能体现出庄严和隆重。
何为书法?汉字书写的法则。是古代人总结出来的写字基本方法,字帖上的字能称其为书法。不按照字帖学习,自已随心所欲,不按照字帖的笔顺,笔锋,粗细排列不守法则,间架结构不按法则写,就相当于婴儿学步,也相当于残疾人走路,东倒西歪,更不能算书法。
中国最早的书法家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不仅是鼎鼎大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书法家。李斯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他自身对小篆书法的发展也是影响极大,后代书法家都尊崇他为“小篆书法之祖”。李斯的小篆字体出神入化,结构精妙。他的笔法有力,字体结构上紧下松。整个看上去,碑文字体平稳端严,雍容典雅。李斯的书法可以说是历代书法的魁首,他是我国最早的大书法家。
李斯的《泰山石刻》是秦篆保留至今的惟一真迹,也是李斯惟一传世的书迹,其余的都是后人临摹,虽不及原著精妙,却也能表现一二。《泰山石刻》的篆书,也成了后世小篆字体的楷模。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在东晋王羲之之后,又出现了唐宋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为印刷体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是许多书法家至今还临摹的字体之一。
要想写好汉字,想培养孩子当书法家,练好毛笔字是有秘诀的。现在,不妨把书法家练字的秘诀透露给大家,以便有更多的书法家出现,把中国的毛笔字书法永远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一,要想写好字 从娃娃开始
写好毛笔字不用太早的练习,从入小学开始就可以。如果再想早的话,建议可以从学前班开始练习。
记住:可以不用毛笔,避免孩子小,墨水弄脏了本子和衣服,用铅笔从隶书、楷书练习写字开始。从笔画练习学习,先从偏旁部首着手,主要是掌握横平竖直、笔顺。看似容易,坚持多年才会有体会,用铅笔练基本功,最后要比毛笔还扎实。许多人练字,就是写不好飞、风、家、气、戈勾、浮鹅钩,主要是小时候铅笔字没有写好,更没有按照字帖练习过。直接用毛笔写字,总写不好,就是铅笔字功夫差,还有可能执笔的力道差。为什么古时候老师会突然从背后拔学生手里攥着的笔?就是看学生拿笔的力道如何,被老师夺走毛笔的,一定会受到批评的。
二,拿笔的姿势
首先要学习用拿毛笔的方法,用铅笔写字。开始可以用手背枕腕子,逐渐逐步撤掉枕头(手背)悬腕,然后再练习悬肘。只要孩子在写字的时候,达到横平竖直,间架结构匀称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铅笔尖不会因为悬腕、悬肘而折断,这主要是培养中锋用笔的习惯。古人用树枝在沙地上练字,也是为了中锋运笔。写字最难的是在墙上写字,许多人写字看着不错,可是在墙上写字就会显出笨拙和丑陋。在行进中书写文字,写的好就更难了。
三,必须从隶书或楷书字帖开始
练习写字首先要选择好字帖,可以从硬笔字帖中选择,也可以直接临摹毛笔小楷字帖,要让孩子首先达到“形似”然后再追求所谓的“神似”如果孩子楷书写的很像样,还可以学写隶书,喜欢仿宋体和印刷体的话,也可以在小学期间根据他的兴趣爱好临摹美术字。真(楷书)草、隶、篆、行书,只有楷书最容易辨认,是初学书法最基本的字体。真正的书法家,各种书体都应该了解掌握,最拿手的不应该是一种书体,至少楷书必须过关,然后才能谈隶书、行书和草书。篆书应该达到能认读的水平,篆书的笔画规律没有楷书清晰明确,很难认得全,读的准,写的对。如果楷书都认不全,还谈什么篆书,号称书法家就更是滑稽了。
四,毛笔字练习
毛笔字练习,可以从中学开始不算晚。如果家长着急,认为孩子写字水平很不错了,间架结构搭配的准确,也可以在小学三四年级开始使用毛笔。毛笔选择兼毫比较好,写隶书的话,选择羊毫笔。如果学习钟鼎文和篆书的话,还是用狼毫笔好一些,写宋徽宗赵佶的字,还是建议用狼毫。
五,字体的转换
在楷书基本功达到一定水平,家长满意,同学和老师称赞之后,再开始学习行书和草书比较好。现在许多冒牌的书法家,楷书基本功没有,号称追求褚遂良唐楷的“神似”来误导青少年,纯粹是丑化中国书法。许多假的书法家,对中国的馆阁体不认同,这是一种对自己没有楷书基本功的掩饰。
六,各种书体的选择
首先,在孩子楷书练习有模样之后,要尽量尊重孩子对书体的选择。欧阳询的欧体字是得到多数人喜欢的字体,可是颜体字古朴苍劲和柳体字骨感扎实各有所长,瘦金书也是各属一派。苏东坡的字不建议孩子和初学者参照临摹。
七,毛笔字的转管和捻管
学毛笔字开始的时候,非常强调中锋用笔,可是在写行书和草书的时候,不可能完全适用中锋运笔,侧峰和偏锋也是经常使用的。在学习楷书的时候,许多人都体会到,在写竖笔、浮鹅钩、等等转弯处,需要有转动笔管和捻动笔管的动作,才会达到笔画粗细随心所欲的效果。
八,间架结构和章法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环肥燕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真正的书法家,在字的间架结构上一定搭配匀称,字体稳重,不倾斜,不偏坠。每一件作品和书写安排上,看着舒服,看着漂亮。把每个字笔画的搭配和整个篇章结构的搭配上非常合理,不论是落款,还是印章押盖都清晰、正直,无可挑剔。假的书法家则不然,写出来的字,钉头鼠脑,大脑袋小细脖,眉目不清,东倒西歪,大小不匀,残疾偏坠,笔画粗细胡来。
九,毛笔字的用墨
真正的书法家和画家,真功夫是在笔画粗细的掌握上,这也叫做会用墨。比如说画家画头发和用光,体现阴阳相背的时候,想让笔画粗细达到随心所欲才看出功力,古代画瓷器匠人和著名书画家都是在笔画粗细上见功夫,所以才有“书画同源”“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些归纳。书法和画家水平高低,完全可以在笔画和用墨上区分出来。书法家李松写褚遂良的字很成功,主要体现在间架结构,笔画和用墨方面很成功,达到了神似。
十、毛笔字的行笔
这也是学习写毛笔字最重要的秘诀;如果,你在学习写行书和草书、篆书之前,没有用铅笔把具体的某个字型,对照字帖书写熟练的话,直接用毛笔写行书、草书、篆书的话,很难找到书写时的行笔力道所在。只有用铅笔对照字帖练到轻车熟路,再使用毛笔书写的时候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笔画粗细搭配得当,与书法家写出的字有外型相似,最后阶段再追求“神似”。
如果铅笔字与钢笔字写好了,是指按照字帖练的,再学毛笔字,悬肘一定比初学毛笔的其他人写得好。不至于像苏东坡和李一氓、何绍基一样,写出来的字,像甩出来的鼻涕一样没有章法,笔画粗细一塌糊涂,像残疾人缺胳膊少腿一样,不是偏重,就是失去重心和平衡。
我敢说,写出丑字的“书法家”执笔的角度一定是错误的。许多老师和家长往往都忽略了执笔这个问题,所以最终也练不出来好字。如果大家看过田蕴章老师写字的视频的话,一定要注意毛笔与纸几乎是九十度垂直的。如果孩子练字时,由于习惯养成毛笔与纸的角度六七十度的话,那就是趴着毛笔写字了,终生是练不出来好字的。



许多吹捧“残疾”书法家的文人,为了遮丑,帮助他们掩饰楷书缺功夫,号称什么“七分半字”如果中国的孩子,都从这样的字开始练起来,一定会把中国书法的脸面丢尽了。别把美、丑不分,剃一个半拉瓜头发装酷,纯碎是胡扯。
如果你看了林散之的书法视频你就会发现,什么草圣,都是弟子的吹捧。他的执笔看似标准,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他攥不紧笔杆,所以他写出来的字软弱无力,没有钢条,没有弓箭一般的弹力,他的楷书功力太差。他的学生王敬之写出来的字也同样软弱无力。
你再看田蕴章老师的字,刚性十足,没有虚弱之象,几乎是笔笔中锋,毫不含糊。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第一草圣怀素、张旭,第一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第一隶书《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篆书还是李斯为第一。
以点画不出锐尖为藏锋。
露锋以纵其神,例如悬针竖笔,和撇的收笔。
字的骨气,象骨头棒一样,起笔和收笔时略粗于中间。每个字的笔顺很重要,写错了,会影响书写速度,难看。
间架结构很重要,左让右,上紧下松,上宽下窄,上窄下宽要搭配合理。不能把字写倒了。
在写隶书字的时候,藏锋都回转笔尖,露锋在燕尾处显露。
1· 点的起笔,有露锋,也有藏锋起笔,然后顿笔。横的收笔都要慢回锋。
2·竖笔的起笔,可以偏锋 (半露锋)转中锋时可以捻管(转管)变中锋。垂露竖笔,最后顿笔,慢收笔。
3·横折转角笔画,可以适当捻管(转管)然后中锋下行。
4·竖芯最后收笔要向左偏转,然后慢挑小勾。
5·撇笔一开始行笔可以慢捻管,然后撒放露锋收笔。
6·捺笔的最后坡脚(笤帚)状要慢。
7·贝字或者具字的最后长点,露锋起笔,然后顿笔,转管(捻管)。8·提手和禾木的收笔要向左斜慢顿,然后轻挑微显勾。
9·戈钩与浮鹅勾最后收笔的时候,应该向外翻腕上挑。
10·三点水的每一点起笔,都不在一条垂直线上。
11·右三撇的起笔,每一笔都不在一条垂直线上。
12·为、句、马、鸟最后的竖弯钩,角度在时针7点方向提小勾。
附注: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家:
中国最著名的八大书法家:欧、柳、颜、赵、苏、黄、米、蔡,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代赵孟頫、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还有说是蔡京。
魏晋南北朝:曹操
钟繇 王羲之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