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2019-02-14 06:43:19)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尚

分类: 书法知识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书法佩服的五体投地。日本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学习研究中国书法更是持之以恒,经常组织汉字书法大赛,有的日本书法家,已经超出了普通中国人汉字的书写水平。

在特别重大的场合、节日里,韩国一定要用中国的文字书写牌匾和标语,方能体现出庄严和隆重。

何为书法?汉字书写的法则。是古代人总结出来的写字基本方法,字帖上的字能称其为书法。不按照字帖学习,自已随心所欲,不按照字帖的笔顺,笔锋,粗细排列不守法则,间架结构不按法则写,就相当于婴儿学步,也相当于残疾人走路,东倒西歪,更不能算书法。

中国最早的书法家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不仅是鼎鼎大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书法家。李斯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他自身对小篆书法的发展也是影响极大,后代书法家都尊崇他为小篆书法之祖。李斯的小篆字体出神入化,结构精妙。他的笔法有力,字体结构上紧下松。整个看上去,碑文字体平稳端严,雍容典雅。李斯的书法可以说是历代书法的魁首,他是我国最早的大书法家
  李斯的《泰山石刻》是秦篆保留至今的惟一真迹,也是李斯惟一传世的书迹,其余的都是后人临摹,虽不及原著精妙,却也能表现一二。《泰山石刻》的篆书,也成了后世小篆字体的楷模。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在东晋王羲之之后,又出现了唐宋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为印刷体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是许多书法家至今还临摹的字体之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要想写好汉字,想培养孩子当书法家,练好毛笔字是有秘诀的。现在,不妨把书法家练字的秘诀透露给大家,以便有更多的书法家出现,把中国的毛笔字书法永远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一,要想写好字 从娃娃开始

写好毛笔字不用太早的练习,从入小学开始就可以。如果再想早的话,建议可以从学前班开始练习。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记住:可以不用毛笔,避免孩子小,墨水弄脏了本子和衣服,用铅笔从隶书、楷书练习写字开始。从笔画练习学习,先从偏旁部首着手,主要是掌握横平竖直、笔顺。看似容易,坚持多年才会有体会,用铅笔练基本功,最后要比毛笔还扎实。许多人练字,就是写不好飞、风、家、气、戈勾、浮鹅钩,主要是小时候铅笔字没有写好,更没有按照字帖练习过。直接用毛笔写字,总写不好,就是铅笔字功夫差,还有可能执笔的力道差。为什么古时候老师会突然从背后拔学生手里攥着的笔?就是看学生拿笔的力道如何,被老师夺走毛笔的,一定会受到批评的。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二,拿笔的姿势

首先要学习用拿毛笔的方法,用铅笔写字。开始可以用手背枕腕子,逐渐逐步撤掉枕头(手背)悬腕,然后再练习悬肘。只要孩子在写字的时候,达到横平竖直,间架结构匀称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铅笔尖不会因为悬腕、悬肘而折断,这主要是培养中锋用笔的习惯。古人用树枝在沙地上练字,也是为了中锋运笔。写字最难的是在墙上写字,许多人写字看着不错,可是在墙上写字就会显出笨拙和丑陋。在行进中书写文字,写的好就更难了。

三,必须从隶书或楷书字帖开始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练习写字首先要选择好字帖,可以从硬笔字帖中选择,也可以直接临摹毛笔小楷字帖,要让孩子首先达到“形似”然后再追求所谓的“神似”如果孩子楷书写的很像样,还可以学写隶书,喜欢仿宋体和印刷体的话,也可以在小学期间根据他的兴趣爱好临摹美术字。真(楷书)草、隶、篆、行书,只有楷书最容易辨认,是初学书法最基本的字体。真正的书法家,各种书体都应该了解掌握,最拿手的不应该是一种书体,至少楷书必须过关,然后才能谈隶书、行书和草书。篆书应该达到能认读的水平,篆书的笔画规律没有楷书清晰明确,很难认得全,读的准,写的对。如果楷书都认不全,还谈什么篆书,号称书法家就更是滑稽了。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四,毛笔字练习

毛笔字练习,可以从中学开始不算晚。如果家长着急,认为孩子写字水平很不错了,间架结构搭配的准确,也可以在小学三四年级开始使用毛笔。毛笔选择兼毫比较好,写隶书的话,选择羊毫笔。如果学习钟鼎文和篆书的话,还是用狼毫笔好一些,写宋徽宗赵佶的字,还是建议用狼毫。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五,字体的转换

在楷书基本功达到一定水平,家长满意,同学和老师称赞之后,再开始学习行书和草书比较好。现在许多冒牌的书法家,楷书基本功没有,号称追求褚遂良唐楷的“神似”来误导青少年,纯粹是丑化中国书法。许多假的书法家,对中国的馆阁体不认同,这是一种对自己没有楷书基本功的掩饰。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六,各种书体的选择

首先,在孩子楷书练习有模样之后,要尽量尊重孩子对书体的选择。欧阳询的欧体字是得到多数人喜欢的字体,可是颜体字古朴苍劲和柳体字骨感扎实各有所长,瘦金书也是各属一派。苏东坡的字不建议孩子和初学者参照临摹。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为什么学王羲之、赵孟頫的人很少?主要是流传的古代原始碑帖比较少,他们的字很难模仿。                                                    

七,毛笔字的转管和捻管

学毛笔字开始的时候,非常强调中锋用笔,可是在写行书和草书的时候,不可能完全适用中锋运笔,侧峰和偏锋也是经常使用的。在学习楷书的时候,许多人都体会到,在写竖笔、浮鹅钩、等等转弯处,需要有转动笔管和捻动笔管的动作,才会达到笔画粗细随心所欲的效果。

八,间架结构和章法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颜体好不好?还是柳体好?大家说说吧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环肥燕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真正的书法家,在字的间架结构上一定搭配匀称,字体稳重,不倾斜,不偏坠。每一件作品和书写安排上,看着舒服,看着漂亮。把每个字笔画的搭配和整个篇章结构的搭配上非常合理,不论是落款,还是印章押盖都清晰、正直,无可挑剔。假的书法家则不然,写出来的字,钉头鼠脑,大脑袋小细脖,眉目不清,东倒西歪,大小不匀,残疾偏坠,笔画粗细胡来。

九,毛笔字的用墨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真正的书法家和画家,真功夫是在笔画粗细的掌握上,这也叫做会用墨。比如说画家画头发和用光,体现阴阳相背的时候,想让笔画粗细达到随心所欲才看出功力,古代画瓷器匠人和著名书画家都是在笔画粗细上见功夫,所以才有“书画同源”“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些归纳。书法和画家水平高低,完全可以在笔画和用墨上区分出来。书法家李松写褚遂良的字很成功,主要体现在间架结构,笔画和用墨方面很成功,达到了神似。

十、毛笔字的行笔

这也是学习写毛笔字最重要的秘诀;如果,你在学习写行书和草书、篆书之前,没有用铅笔把具体的某个字型,对照字帖书写熟练的话,直接用毛笔写行书、草书、篆书的话,很难找到书写时的行笔力道所在。只有用铅笔对照字帖练到轻车熟路,再使用毛笔书写的时候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笔画粗细搭配得当,与书法家写出的字有外型相似,最后阶段再追求“神似”。

如果铅笔字与钢笔字写好了,是指按照字帖练的,再学毛笔字,悬肘一定比初学毛笔的其他人写得好。不至于像苏东坡和李一氓、何绍基一样,写出来的字,像甩出来的鼻涕一样没有章法,笔画粗细一塌糊涂,像残疾人缺胳膊少腿一样,不是偏重,就是失去重心和平衡。

我敢说,写出丑字的“书法家”执笔的角度一定是错误的。许多老师和家长往往都忽略了执笔这个问题,所以最终也练不出来好字。如果大家看过田蕴章老师写字的视频的话,一定要注意毛笔与纸几乎是九十度垂直的。如果孩子练字时,由于习惯养成毛笔与纸的角度六七十度的话,那就是趴着毛笔写字了,终生是练不出来好字的。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从小就练习悬肘,这才成为书法家的正确执笔方法,这就是秘诀之一。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这个老人家我们不说他是谁,他的这种执笔方式和角度,是不会写出好毛字的。
【原创】书法家的练字秘诀

许多吹捧“残疾”书法家的文人,为了遮丑,帮助他们掩饰楷书缺功夫,号称什么“七分半字”如果中国的孩子,都从这样的字开始练起来,一定会把中国书法的脸面丢尽了。别把美、丑不分,剃一个半拉瓜头发装酷,纯碎是胡扯。

如果你看了林散之的书法视频你就会发现,什么草圣,都是弟子的吹捧。他的执笔看似标准,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他攥不紧笔杆,所以他写出来的字软弱无力,没有钢条,没有弓箭一般的弹力,他的楷书功力太差。他的学生王敬之写出来的字也同样软弱无力。

你再看田蕴章老师的字,刚性十足,没有虚弱之象,几乎是笔笔中锋,毫不含糊。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第一草圣怀素、张旭,第一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第一隶书《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篆书还是李斯为第一。

    毛笔字楷书的特殊笔画处理:

以点画不出锐尖为藏锋。

露锋以纵其神例如悬针竖笔和撇的收笔。

字的骨气象骨头棒一样起笔和收笔时略粗于中间。每个字的笔顺很重要,写错了,会影响书写速度,难看。

间架结构很重要,左让右,上紧下松,上宽下窄,上窄下宽要搭配合理。不能把字写倒了。

在写隶书字的时候藏锋都回转笔尖露锋在燕尾处显露。

1· 点的起笔,有露锋,也有藏锋起笔,然后顿笔。横的收笔都要慢回锋。

2·竖笔的起笔,可以偏锋 (半露锋)转中锋时可以捻管(转管)变中锋。垂露竖笔,最后顿笔,慢收笔。

3·横折转角笔画,可以适当捻管(转管)然后中锋下行。

4·竖芯最后收笔要向左偏转,然后慢挑小勾。

5·撇笔一开始行笔可以慢捻管,然后撒放露锋收笔。

6·捺笔的最后坡脚(笤帚)状要慢。

7·贝字或者具字的最后长点,露锋起笔,然后顿笔,转管(捻管)8·提手和禾木的收笔要向左斜慢顿,然后轻挑微显勾。

9·戈钩与浮鹅勾最后收笔的时候,应该向外翻腕上挑。

10·三点水的每一点起笔,都不在一条垂直线上。

11·右三撇的起笔,每一笔都不在一条垂直线上。

12·为、句、马、鸟最后的竖弯钩,角度在时针7点方向提小勾。 

附注: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家:

中国最著名的八大书法家:欧、柳、颜、赵、苏、黄、米、蔡,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代赵孟頫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还有说是蔡京。

魏晋南北朝:曹操 钟繇 王羲之 王献之 王徽之 索靖 卫恒 卫夫人 谢安 王珣 薄绍之 萧思话 萧衍 王荟 王僧虔 王志 王慈 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 贺知章 张旭 欧阳询 虞世南、褚遂良 颜真卿 李邕 徐浩 怀素 孙过庭 柳公权 杨凝式

    宋辽金: 李建中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蔡京 欧阳修 林逋 赵佶 薛绍彭 白玉蟾 朱熹 张即之 吴琚 文天祥
    元代 赵孟頫 杨维桢 鲜于枢 倪瓒 邓文原 康里巎巎 饶介 冯子振 张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铎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宠 张瑞图 黄道周 倪元璐 陈淳 陈献章 陈继儒 陈洪绶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万钟 莫是龙 沈度 沈粲 宋克 孙慎行 释担当 文彭 解缙 邢侗 姚绶 张弼

    清代: 黄自元、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绶 金农 邓石如 何绍基 吴昌硕 顾炎武 石涛 宋曹 查士标 郑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陈鸿寿 铁保 莫友芝 张照 周亮工 高凤翰 郑燮 汪士慎 李鱓 黄慎 梁巘 刘墉 王文治 钱沣 万经 龚贤 丁敬 黄易 赵之谦 翁同龢 翁方纲 吴让之 徐三庚 吴大徵 沈曾植 曾国藩 张裕钊 俞樾 杨守敬 姚鼐 蒲华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沈尹默、康殷......... 

  书法知识: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