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绍兴烧造瓷器的考证

(2019-01-04 17:20:22)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尚

收藏

旅游

分类: 文物古玩

    

【转载】绍兴烧造瓷器的考证

      最早古代绍兴称为 会稽,在南宋改为越州。有人曾经看到过哥窑瓷器的底足上,“绍兴六年......”的篆书款识。随着考古的不断发掘,进一步证实了绍兴,曾经有过瓷器烧造的历史。

    一、绍兴富盛窑

    绍兴富盛窑因窑址在浙江省绍兴县富盛而名。是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窑合烧的窑场,这类窑 场分布在绍兴市、萧山一带。印纹硬陶和原始 青瓷虽同烧一窑,但产品迥然不同。陶器质地粗 糙,一般都烧制容量较大的罐、坛一类贮盛器;原始青瓷则胎质细腻,白中泛黄,器形多为碗、 盘、钵等饮食器。

    器物造型有自己独特风格,如碗、钵洒盅等大宗产品。给人以轻巧的感觉;鼎多取铜器形式。器形规整,器壁厚薄均匀,器内 底有细密的螺旋纹,器外底有切割线痕,说明系 用陶车位坯成形。纹饰多为吴越地区盛行的S纹。      

   、黄岩窑

    在浙江省黄岩市(沙埠街)一带。时代从东汉 到唐宋都有发现,以青瓷为主。    

    三 、绍兴窑在今浙江绍兴,故名。已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富盛区长竹园一带, 时代属春秋战国,遗物有原始瓷碗钵等器,器里有螺旋纹,是浙江早期窑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带,出土罐壶等遗物多印有带状网纹及铺首装饰,具有吴、西晋时期特征。  

   、萧山窑

    地在浙江省萧山市,故名。烧造时代上至春秋战国下到东晋。东晋窑址于1954年发现,以烧造青瓷为主。胎色灰,碗盘为平底足有支烧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为多。此外有天鸡壶、四耳双铺百衔环壶、灯和盏等。盆、盂、碗的口沿上,有排列整齐的褐色斑点,是其特征。 

   、丽水窑

    宋代丽水窑,在今浙江省丽水市而名。属龙泉窑系统,已发现窑址堆积二十余处。主要烧造年代为元代。瓷质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从出土的龙泉釉盘,碗一类器物中,有的器心印有蒙古官书“八思巴”文。元瓷带"八思巴"文字的目前共发现四处,即龙泉县二处,广东南海窑一处,丽水窑一处。龙泉县出土的为阴文小字,多印于花卉纹饰之中;丽水窑的则在碗的中心印阴文大字;而南海窑的则是图章款,有长方形、方形、银锭形三种,文字有"八思巴"三字的,也有三个中的一字或二字的。 

    六、泰顺窑

    在今浙江泰顺,故名。烧青白瓷,复烧窑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体,装坯时先装小器,依大小可装九件,上面一件口径最大。所烧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简练的刻花纹饰。 

   、慈溪窑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1957年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次调查,发现慈溪上林湖、古上岙湖、白羊湖、杜湖(里杜湖)及古银锭湖(今彭东)四周古窑址120余处。上林湖最集中,沿湖木杓湾、鳌裙山、茭白湾、黄鳝山、燕子坤、荷花心、狗头颈山、大埠头、陈子山、吴家溪、周家岙等,窑场密布。烧制始于东汉,盛于唐、五代,延至宋。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灰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 花装饰,肩部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东阳窑

在今浙江东阳,故名。六十年代发现窑址九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其地属婺州,所烧瓷器属婺州窑系。 

   、宁波窑

    在今浙江宁波,故名。已发现郭堂岙、云湖及**岙三处窑址,以郭堂岙窑烧瓷历史最早,东汉后期即烧青窑、黑瓷,与上虞、小仙坛窑近似。云湖与郭堂岙隔岭相望,烧瓷始于东晋终于南朝,以 青瓷为主,有少量褐釉。**岙窑标本具唐代特征,以碗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数印有双鱼纹;有于碗口里外饰以半圆形褐色斑点 者,与金华地区唐婺州窑有相同处。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窑,史所烧者曰“哥窑”, 弟者曰“弟窑”。两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 “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 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后有关两窑的著录渐多,均源于此。 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 之称。传世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经多次调查与发掘,迄未发现传世哥窑标本,哥窑是否属于龙泉窑系统的问题还有待于证实。 

    十一、江山窑

   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所烧器物,以碟、碗、杯、盘、瓶等生活器皿为多。均旋化妆土,黑釉产品多粗糙大器。 

    十二、临海窑

    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薄,釉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十三、秘色窑即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窑。秘色之名始见于晚唐徐寅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唐人对此未加注释;南宋赵德麟 《侯鲭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反映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陆龟蒙(?~公元881)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者,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