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高山冻石

(2017-07-17 15:59:42)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收藏

情感

分类: 书法知识

【转载】高山冻石
【转载】高山冻石


田黄石中最上品,全石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

银裹金:银裹金田黄似去了壳的新鲜鸡蛋,外表生着一层浅色白皮,光泽明亮,甚为名贵。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产自上、中坂。白田石色非纯白,多略呈淡黄或蛋青色,似丰脂玉,萝卜纹明显,有红筋,格纹如血缕,以质灵、纹细、格少者为最佳。

金裹银:田黄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块,外表色着一层鲜嫩黄皮,皮与肉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

鸡油黄:出产于上坂区和中坂区的交界处,质细密坚实,湿润凝腻,石之表面色有一层似鸡油的皮。

桔皮黄:刻石出产于中坂区,色泽艳丽,黄中略带微红,质地纯正。

黑皮田:亦名“乌鸦皮”,色泽多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里面的黄色,反差尤为强烈。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于寿山溪中,或农耕露出的石头,被顺手丢入溪中的田石,主要积存于中坂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称为溪中冻。这种田坑石因久蕴溪水中,石质相当灵透莹澈,色泽略淡,皮层极薄或无萝卜丝纹。

硬田石:凡质地粗劣、温润不足、不通灵、多杂质的田石,统称为硬田石,是田黄石的下品。

橘皮红田:主要产于上坂和中坂。又名“红田”、“红田石”,橘皮红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鲜艳通明,称“橘皮红田”。红田极为少见,色如丹枣者,极为罕见。其质细嫩凝润,微透明,肌理隐含萝卜纹,是稀有的石种。

 

田黄石在当今的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买主大多是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人集中居住的地区,越是质地优良,雕工精湛的田黄石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兴趣。

寿山石高山石

    鲎箕石
    掘性高山石——是零星埋藏在高山峰砂砾粘土层中的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故名。品质优于矿洞所产,属
寿山石稀有品种。


    掘性高山石洁腻温粹,肌理萝卜纹明显,外表含淡黄色薄色层。色泽以白色为常见,亦有黄、红等色。外观特征与“田石”相近,但山地泥沙干燥,石表皮受浸润酸化程度终无法与水田相比,故尚能鉴别。

 

    掘性高山石早在清代已有发掘,历来为藏家所珍宝,50年前已属罕见。至20世纪80年代,在高山西坡新挖掘一批独石,取名为鲎箕石和鲎箕花坑。


    鲎箕石:产于高山西坡与芹石村之间名叫鲎箕的狭谷约数亩田土中,1986年由芹石农民潘自留等人首先挖得,以产地命名。实为掘性高山石之新品种。

    鲎箕石块度大小不一,石质亦粗细悬殊。其佳者质地细嫩,纹理细密,表层色皮明显,极似田石。故又有鲎箕田俗称。

    鲎箕花坑:产于高山峰西坡,质稍坚,微通明,色多墨灰,含酱红色斑块,纹理别致。


    高山石产于寿山村外洋的高山峰,以产地名。是寿山石中产量最丰,品目最多,最富代表性的石种。自宋迄今,逾千年产石不断。高山石质细而微松,莹洁而通灵,硬度适中,柔而易攻。惟含水分较他石略多,每遇严夏酷暑或秋冬气燥,表层较为容易干燥或迸裂。所以必须经常抹油加以保养,或者长期摩挲把玩不离手,这样能使石性稳定,永葆光彩。日久益发古色幽光,称之谓“旧高山”,不可多得,为藏家所宝。世人往往爱其旧藏而鄙新出,故有“财主石”之称,寓需人精心伺候之意。高山石色艳丽多彩,黄、红、白、紫、黑、灰、赭各色俱备。而每色之中又有浓淡深浅之分,纹理变幻之别,让人目不暇给。高山石的品目按色相、矿洞、石质和矿状分别命名。主要有:


    黄高山——指纯黄色的高山石。有橘皮黄、枇杷黄、桂花黄、蜜黄、杏黄、土黄、棕黄、赭黄等。是高山石名贵品种,佳者可与田黄、都成坑比肩。古时有秋葵蜜蜡、蜜杨梅等雅号。红高山——指纯红色的高山石。按色调、纹理的近似物象取名,如美人红、朱砂红、荔枝红、晚霞红、瓜瓤红、天蓏瓤、桃花红、玛瑙红、酒糟红以及肉脂、桃晕等等。


    白高山——指纯白色的高山石。按色相与质地的特征分晶玉白、白玉白、油脂白、**白、豆青白、鸡骨白和高山硋等。所谓“高山硋”者,即粉白色不透明如粗质之陶瓷的意思(福州方言,陶瓷称作“硋”)


    黑高山——又称“高山乌”,指纯黑色的高山石。浓者亮黑如纯漆,淡者映澈似泼墨,或灰黑色。质多不通灵含杂砂点。 

 

    草苎高山——在微透明的肌理中密布淡黄色粗纹,状如苎麻。其纹理含有砂质,故磨光后会微微隆起,糙而无光。


    巧色高山——指两种以上颜色混杂交错形成各种纹理的高山石。或由淡渐浓,或色层分明。如行云流水,似彩霞生辉,皆琳琅满目,维妙维肖。古时称谓二合一、三合一。鉴藏家还根据石面出现的不同图案,分别取白花鹰背、玉带茄花等雅号。        

 

    高山冻——指质地凝腻通明的高山石矿块。肌理多含棉花细纹,按不同色相定名,如黄高山冻、红高山冻等。也有因形象近似而借用水坑各种冻石的名称,如水晶冻、鱼脑冻、鳝草冻、牛角冻、天蓝冻、桃花冻、玛瑙冻、环冻等。这些石种在标识时,为与水坑冻石区别避免混淆,应在名称前面加上“高山”二字,如高山水晶冻、高山牛角冻等。此外高山冻石还有虾背青、砚水冻、朱砂冻及粘岩高山冻等几种独特名品。虾背青:灰黑如淡墨,质微透明,隐细密纹理逼肖青虾之背。毛奇龄《后观石录》赞其“通体淡墨如虾背,而空明映澈,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旧品所称‘春雨初足,水田明灭,有小米积墨点苍’之形是也。” 砚水冻:又名“乌地高山冻”。在淡灰色的肌理中隐现点点黑斑,如洗砚之水,故名。毛奇龄《后观石录》形容: “砚池水微黑而冻,似之。” 朱砂冻:质洁净通灵,其间密集朱红色斑点,酷似朱砂粉散布水面,深浅流漫。粘岩高山冻:又名“岩边冻”。指紧贴于坚硬围岩的薄层高山冻石,难于分解,这类冻石通常质地都格外莹澈。


    高山晶——指质地晶莹纯洁无瑕的高山石矿块,透明度更胜高山冻。通常为白色结晶体,肌理偶见金属细砂点,在灯下闪烁银光。佳者似冰糖。
和尚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高山峰顶,相传为明代僧侣所开凿,后人称其为和尚洞。所产石以土红、灰红为多见,质结实,微透明。该石种早已绝产,传世者皆数百年旧物,极为稀罕。后来山崩洞陷,留下一片废墟。大洞高山——又称“古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和尚洞下方,亦为古代寺僧所开凿,矿洞深且广,故取大洞为名。石质较为坚实,有白、黄等色,或各色交错。偶含透明结晶体,称为大洞晶或大洞冻。清初洞陷产竭,其佳品甚受藏家追捧。清代诗人朱彝尊《寿山石歌》云: “菁华已竭采未竭,惜也大洞成空嵌”。查慎行亦道:“今之存者大洞盖已少,别穿岩穴开芙蓉。”并自注:大洞所产亚于田石。玛瑙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大洞下方,水洞右侧。开凿于明代,因所产石质纹理似玛瑙,故取作洞名。质灵色丽,多红、黄、白三色,或多色交融,可分为玛瑙红、玛瑙黄、玛瑙白、巧色玛瑙冻等数种。旧时,山坑玛瑙冻珍品多出于此,惜久已停产。后人将高山各洞所出同类之石称为玛瑙红或玛瑙冻。油白洞高山——又称“油门性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位于和尚洞旁,系民国初年陈元和开凿的大洞支洞,因出产石质多类似油脂,故名。20世纪80年代黄土俤复行采凿,出产颇多,后洞陷。近年王克华等人于洞口下方重新凿洞探脉,亦有所获。油白洞高山色多乳白或微黄,具滑腻感,肌理含色块如花生糕。此类石需长期浸于油中,石性会渐转明净,色亦变为牙黄而有光泽。若久离油脂则黝暗失去光彩,裂纹也随之增多。凡高山石中具这种石性者,也称“油白性高山”。大健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和尚洞旁,分数个支洞。因该洞系清代黄大健首先开凿,故号“大健洞”。大健洞高山石质近和尚洞所出,惟多含砂格,容易开裂,稍逊纯洁。后来山崩塌陷后,仅留洞口。世元洞高山——又称“仙源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大健左侧,清光绪年间由张世元开发,故名。石质稍坚实,色彩鲜艳,以红、白二色最常见。现同已塌陷,不再产石。 嫩嫩洞高山——又称“民国二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名品。矿洞位于水洞左上方,初以凿洞人取名,后因民国二年(1913年)间出产一批珍品,色多洁白或黄、红,质纯净通灵,肌理隐现萝卜纹,可与坑头水晶冻媲美,始有“民国二”之称。实专指嫩嫩洞之精华。新洞高山——又称“中央洞高山”。是指20世纪70年代寿山成立“北峰寿山石矿”以后,新开辟矿洞所出产的高山石。主洞由峰顶和尚洞下垂直开凿,另有一洞从山腰纵向深入。产量十分丰富,年产高者达数十万吨,曾是寿山石主要品种之一。其石质细嫩,各色俱备,时有结晶体和萝卜纹出现,材巨者可达数百公斤。80年代中期後渐不产石。太极头高山——产於高山峰北坡,因矿洞排布形如太极图形,故取名。所产石质极晶莹坚洁,有红、黄、白诸色,各色交融者常常出现斑斓纹饰。20世纪30年代所出品质最佳,但产量有限,不久采竭洞废,旧藏之石称作“老性太极”,甚为珍贵。近年陆续恢复开采,矿洞沿坡分布有黄日铣等十几个洞口,石质略逊旧产,称为“新性太极”,以示分别。在太极头石中,质地凝腻者,别其名曰太极冻。太极冻:石质稍坚,透明度强,色泽洁而艳丽。红者如晚霞,白者像玻璃,黄者似蜂蜜,属寿山石名贵品种。

    鸡母窝高山——是以产地洞位命名的高山石新品种。位于高山北麓,东临坑头,北对寺坪,因地势如鸡窝而得名。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石质通灵,色泽艳丽,各色相间,掩映成辉,肌理含纤细针芒状细纹。


    荔枝洞高山——又称“荔枝树高山”、“荔枝嘴高山”。是1987年由潘家祥等石农开发的高山石新品种。矿洞位於高山东北坡,因为凿洞时旁有一棵荔枝树,且石质白者酷似新鲜荔枝肉,石农相信风水之说,故以得名。

荔枝洞所出石质特佳,晶莹细润,肌理隐现萝卜细纹,有白、黄、红各色,近似旧产之太极冻。20世纪80年代後期所产质最优,备受藏家青睐,可惜仅数载,珍品不复再出。以後出产,称作“新性荔枝洞”,无论色与质都无法与当年相比。该洞出产的矿石,凡纯洁通灵者,别其名曰荔枝冻。

    荔枝冻:是指荔枝洞高山石中质地凝腻纯洁的矿块。色多黄、白或红,以纯黄通明者,最为名贵。


    水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名品。矿洞位于世元洞下方,因有地下水渗入洞底,故称“水洞”。

    水洞高山石质通灵,肌理隐有萝卜纹,以出产各种冻石而着称。色多洁白或略带淡黄,旧称“笋玉”、“象玉”。亦有黄、红各色,近似水坑晶冻。


    小高山石又称“啼嘛洞”
(福州方言“啼嘛”是啼哭的意思)。产于高山峰东侧的小山岗,以山名。又因石面常含泪痕状的纹理,故有“啼嘛洞”别称。
小高山石质粗且松,色多红,黄、白相杂,不为世人所器重,流传于世者较少。


    四股四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矿洞位于嫩嫩洞侧,系民国初年由四户石农合股开发,故取名“四股四”。

    四股四高山的石质较其它各洞所产略为坚硬,多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有红、黄、灰、白各色,常见多色交错。无论石质与色泽都与都成坑石极相类似,辨认殊难。


    冻油石产于水坑矿脉中,因润滑如结冻之油腊而得名。色白或略带牙黄、淡灰,间杂细黑点,质坚多裂纹。其中纯洁微透明者,酷似“猪油白芙蓉冻,惟稍逊细嫩。


    坑头石是水坑各洞出产矿石中除已命名各种晶、冻以外的统称。质稍坚,微透明或半透明,黄、赤、白、黑、青五色俱备,以白、黑两色最常见。

    在坑头石中,质地凝腻或晶莹者,又分别以坑头冻、坑头晶命名:

    坑头冻——是指坑头石中,纯洁凝腻的矿块。色多黑赭或灰青,富有光泽。肌理隐棉花絮纹及白色浑点。
    坑头晶——是指坑头石中晶莹无尘的矿块,质特通灵洁净。


    掘性坑头石是产自坑头山坡砂土中的块状独石。色多黑赭或棕黄,外裹色皮,肌理含纤细纹理如萝卜丝,偶有红筋与田石相近似。不同之处是此类石含粉白色浑点,有时还夹杂金属细砂,在灯下闪耀银光,故可鉴别。俗称“坑头田”,以示珍贵。

 

    坑头环冻是肌理隐现水泡状小圆圈,奇特纹理的水坑冻石。常见于水晶冻、牛角冻矿块中,有单环、双环乃至多环相连布满石面,以环纹清晰,疏密得当为上品。圆圈色灰白或深灰,经油浸渍后或变淡或反增浓。标识时亦可在原冻石名之后加环冻二字,以显示特色,如水晶环冻石、牛角环冻石等。


    坑头玛瑙冻质地通灵,有红、黄、白三色,因类似“玛瑙而得名。其质或纯净,或交融成各种纹理,光彩烂漫。以色分,有玛瑙红、玛瑙黄、玛瑙白和巧色玛瑙冻四种:
    玛瑙红——指纯红色的玛瑙冻石。赤如鸡冠者佳。
    玛瑙黄——指纯黄色的玛瑙冻石。黄如蒸栗者贵。
    玛瑙白——指纯白色的玛瑙冻石,多呈乳白色。
    巧色玛瑙冻——指两色或多色相间的玛瑙冻石。色中浓而外渐淡,偶有灰、白色块混杂其间。


    坑头桃花冻古称“桃花水”,又名“浪滚桃花。在白色透明的石质中含鲜红色细点,疏密有致,聚散有情,浓淡掩映,点点分明,光彩夺目,娇艳欲流。其状如同片片桃花瓣浮沉在清澈溪水之中。其质地纯白而洁净者,品最佳。若渗杂色或含砂砾、裂痕者,则次之。

    毛奇龄《后观石录》记载:
    “桃花水——石有名桃花片者,浸于定磁盘水中,则水作淡淡红色,是其象也。或曰:如酿花天,碧落蒙蒙,红光晻然,宜名桃花天。旧品所称‘桃花雨后,霁色茏葱。庶几似之。”又云:石类水色中有红白花片,随水上下。”


    坑头天蓝冻古称“蔚蓝天、“青天散彩。色泽灰蓝,质地明净,或如雨过天青,或似深秋初晓。肌理含色点及棉花状细纹,若朵朵云彩,倒影湖波,以色淡地清为佳品。高兆《观石录》形容:“对之有酒旗歌板之思。毛奇龄《后观石录》称赞蔚蓝天:“渐如晚霞蒸郁,稍侵柴焰,而垂似黄云接日之气,真异观也。


    坑头牛角冻亦为水坑常见的冻石品种。色黑中带赭,质明澈温雅而富有光泽,浓者如同水牛角,淡者则似犀牛角,肌理隐约流纹状。郭柏苍《闽产录异》称其“色如牛角而通明过之。藏家以质地之粗细分定品级。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认为:“(牛角冻)中隐萝卜纹,向空视之,现暗黄色,此其佳品。不甚透明而多砂点裂痕者,次之。


    坑头鳝草冻又称“仙草冻。色蟹青中略带微黄,肌理含细点,类似鳝鱼之背脊。或色灰白,呈半透明体,内现条条粗纹,状如水底飘荡的草叶,或寥寥数片,或满石密布。此系水坑冻石中奇特纹理,亦不常见。

    坑头鱼脑冻古称“羊脂冻。是水坑冻石中之精华。色白明净,肌体半透明含纤细纹理,质极凝腻脂润,状如煮熟的鱼脑,故名。黄任在诗中形容其“欲滴不滴凝为膏。毛奇龄《后观石录》赞曰:“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

    坑头水晶冻古称“晶玉。因石质透明凝结如同水晶而得名。高兆《观石录》称其:“肤理莹然,映烛侧影,若玻璃无有障碍。毛奇龄《后观石录》载:“殷于莱玉而白于蕨粉然,故明透,曰晶玉’。”
水晶冻石按色泽可分为白水晶冻、黄水晶冻、红水晶冻三种。

白水晶冻——指白色的水晶冻石,是水坑中最常见的石种。通体洁净透明,濯濯冰雪,澄澈心腑。质结而细,偶有粟状粉白点嵌缀其问,俗称虱卵”。或含黑丝如发状,俗称发晶”。


    黄水晶冻——指黄色的水晶冻石。淡若初熟之杏,浓比剥皮枇杷,通明纯正无瑕玷。最佳者如蜜腊,温纯凝腻,间有红筋,近似田黄冻。但没石皮,色泽表里如一,俗称黄冻”。

    红水晶冻——指红色的水晶冻石。浓艳犹如红烛,通透无瑕,在灯下分外耀眼。纯者十分难得,多数是黄水晶中部分出现橘红色调。以色之纯杂分定品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