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破解翡翠A货变为B货之谜?
标签:
股票 |
分类: 文物古玩 |

为什么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翡翠分类的基本概念:
B货翡翠是指将质量欠佳的天然翡翠用酸液浸泡,使之去脏、去黄,并进行注胶处理后使色泽得到提高。包括一切化学处理和高温染色处理的翡翠。
C货翡翠是在原本没有颜色的翡翠上人为注色,属于假货。
1、正规厂家和商店不会去刻意制造B货。现在的消费者选购翡翠一般都要鉴定机构证书,特别是中高档翡翠。往往在销售时一起去鉴定机构进行二次鉴定,验明正身。所以,商家不会主动制造B货增加成本,并冒信誉风险。B货或者C货翡翠,多出现在旅游市场或者批发市场,形成2次流通。
2、朋友10多年前有机会在河北文物商店买过诸多清代翡翠,检测结果都是B货。笔者上手一件清代翡翠牌,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内部结构与新翡翠确有差别。因为老翡翠基本切割抛光技术与现在不同,一般都能反映原始的玉石肌理。
那么,持反对意见的观点怎么也成立呢?原因是,通过更先进的设备检测,分析有机物是后期自然形成还是制造翡翠B货所用的环氧树脂形成。前者,自然是A 货,后者必然是B货。所以,观点自然也是正确的!可是,据说先进的拉曼光谱仪只能在一些国度级的学术研讨机构才有,若以此做为鉴定依据,对一般消费者或藏家来说,似乎飘的有些远。


据云南当地人的传说,在翡翠的出产地缅甸,有专门从事“翡翠”造假的工厂。这里的工人全身黝黑,只穿着短裤,汗流浃背,用手抓饭吃。将劣质“种、色”的翡翠原石,放在大型号“高压锅”里进行高温高压处理,专门制造假的B货手镯。有人在网上还发了照片。有的人还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他们将劣质的翡翠原石加温到300度以上,(据最新研究~形成翡翠的岩浆为相当于含水的硬玉质硅酸盐熔融体,可能来源于地幔,结晶压力低限为p>1.5GPa,温度变化范围在650~800℃之间)进行增加透明度的“去杂”处理,然后再进行“染色”处理。制造出来的翡翠B货透明度提高了,颜色变得有红、有绿,有黄,还有紫罗兰的颜色。
还有的将劣质的翡翠磨成粉末,用树脂胶合成,做成各种“翡翠”商品进行销售。其主要是缅甸的老坑种矿石存储量接近枯竭,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造假。
虽然,这些传言没有得到更加充分的证实,但是翡翠市场B货越来越多是真实的存在。

有的人利用翡翠成分的化学分析,得出天然翡翠所含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占58.28%,
氧化钠占13.94%,氧化钙占1.62%,氧化镁占O.91%,三氧化二铁占O.64%,
氧化铬O.2~O.5%,个别达2~3.75%以上。
制造。结果可以制造出“翡翠”。可是这种造假和造价也实在是太高了,难度也太大了。
加温到上千度以上,虽然流淌出来了“翡翠”可是降温以后,测得数据,完全不是天然翡
翠的成分含量。
“古董”鉴定,才会动用专家和大量光学仪器进行检测。否则,都是为了挣检测费而检测!
好处也得不到,莫不如判定你是B货,免得你“富得流油”。你回去立马砸碎了才好呢!
一、翡翠检验的主要内容:
1.翡翠的内、外部特征 2.折射率 3.旋光性能特征4.发旋光性 5.对光的吸收性等
二、检验程序:
1. 宝石显微镜:用于观察珠宝玉石内外部特征,可以帮助寻找鉴别天然与合成宝石、优化处理宝石的关键证据。是翡翠鉴定必不可少的仪器。
天然翡翠(俗称A货翡翠)在显微镜下的特征。
天然翡翠表面抛光程度好,光泽强,颗粒较粗的翡翠表面常出现微波纹。
经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俗称B货翡翠)在显微镜下的特征。
表面抛光程度较差,光泽弱,许多绺裂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沟渠” 。
在显微镜下可看见颜色沿裂隙分布,这是染色翡翠(俗称C货翡翠)的典型特征。
显微镜下的覆膜翡翠的表面。
局部可见薄膜脱落,这是检测覆膜处理翡翠的重要依据之一。
2. 折射仪:折射仪可以测定翡翠的折射率,为翡翠的鉴定提供关键性证据。
3. 偏光镜:用于检测珠宝玉石的旋光性等特征,通过偏光镜,鉴定师可以证明翡翠是一种多晶体矿物,也就是说,翡翠是玉石的一种。
4. 紫外荧光灯: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性鉴定仪器,主要用来观察珠宝玉石的发旋光性(荧光),一些经过处理的翡翠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原形毕露,发出强弱不等的荧光。
漂白、充填处理翡翠在紫外荧光灯下的现象。
5. 滤色镜:查尔斯滤色镜又称“祖母绿镜”,常用于祖母绿的检测中。一些染成绿色的翡翠在滤色镜下会呈现出红色。
6. 分光镜:用于观察珠宝玉石对光的吸收特征,通过观察珠宝玉石的吸收光谱,可以帮助鉴定宝石品种,推断宝石的致色原因,研究宝石颜色的组成。翡翠的绿色是天然的还是染色的,在滤色镜下会一目了然。
7. 红外光谱仪:是一种重要的大型仪器,用于分析珠宝玉石的种属、是否合成及是否经过人工处理。一些与翡翠极为相似的玉石和经漂白、充填的翡翠是很难逃过红外光谱仪的“法眼”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