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谁在管翡翠玉石检测数据和标准?

标签:
检测证书证书标记cmacalcnal |
分类: 文物古玩 |
据云南当地人的传说,在翡翠的出产地缅甸,有专门从事“翡翠”造假的工厂。这里的工人全身黝黑,只穿着短裤,汗流浃背,用手抓饭吃。将劣质“种、色”的翡翠原石,放在大型号“高压锅”里进行高温、高压处理,专门制造假的B货手镯。有人在网上还发了照片。有的人还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他们将劣质的翡翠原石加温到600度以上,(据最新研究~形成翡翠的岩浆为相当于含水的硬玉质硅酸盐熔融体,可能来源于地幔,结晶压力低限为p>1.5GPa,温度变化范围在650~800℃之间)进行增加透明度的“去杂”处理,然后再进行“染色”处理。制造出来的翡翠B货透明度提高了,颜色变得有红、有绿,有黄,还有紫罗兰的颜色。
还有的将劣质的翡翠磨成粉末,用树脂胶合成,做成各种“翡翠”商品进行销售。其主要是缅甸的老坑种矿石存储量接近枯竭,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造假。
虽然,这些传言没有得到更加充分的证实,但是翡翠市场B货越来越多是真实的存在。
造假B货的主要特征是:
1、
2、
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很多在正规商店购买的A货,过不了多久再去复验,却变成了B货、B+C货(即染色、注胶、充填的代名词),消费者欲哭无泪。这究竟是商家卖假货?还是鉴定出了问题?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这个近似于流氓学术的问题上,至今未有人站出来说个明白。
我建议以后的检测证书上不要用产地名称代替产品质量,误导消费者。
只要检测数据达到了翡翠和玉石的标准,就要以数据说话,不要用“有色眼镜”(产地)去做“含糊”标准。
只要透明度、颜色、硬度、密度、光泽度达到标准,不含任何后填加的化学成分,没有人为的染色,是纯天然的东西,佩戴对人体无害,就不要计较产地是缅甸?和田还是昆仑、青海、岫岩、俄料、韩料等等。
一旦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与缅甸出产的翡翠质量相等,难道就不是真正的翡翠了吗?
例如在检测证书上,应该标明的许多指标没有任何体现,而是笼统的称之为翡翠A、B、C或者和田玉不了了之。这种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做法,实在是坑人不浅,甚至造成许多古董A货变为B货。还有的检测单位胡乱收取检测费,检测数据自相矛盾。
更有甚者,同样的“CMA”“CAL”“CNAL检测资质,检测出来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造成消费者和收藏者损失严重,成全了造假的不法人员,无疑也是帮助了销售商家,这种局面必须扭转。
一旦收藏者叫起真来,做有损检测,结果是真正的天然翡翠文物,检测失职的检测单位
应不应该赔偿经济损失???
因此建议全国统一填写检测数据,作为追查检测责任单位的依据。
其主要数据如下:
1.名称:以外观形态命名,例如吊坠、手镯、貔貅、把件、发簪、胸针、牌子等等;
2、颜色:以肉眼和照片为准填写。3、重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比重:3.3333
6、硬度:7、滤光检测:8、分光检测:9、结晶状态:10、红外光谱、
11、拉曼光谱
片状闪光(翠性),纤维交织结构至粒状纤维结构,固体包体、集合体、
特殊光学效应:猫眼效应(罕见)等等文字说明。
最后结论:硬玉?(翡翠)软玉(蛇纹玉)?最后结论应该标出岩石性质。
透闪石?钠长石?阳起石?绿辉石?钠铬辉石?石榴石?玉髓?石英石?碧玺?
八三石?不应该笼统的写翡翠或者和田玉,应该标注硬玉!软玉!
建议附证书表样:
外观形态 |
吊坠?戒面? |
查尔斯检测 |
绿色?红色? |
最后结论 |
颜色 |
无色?绿色? |
分光检测 |
1.66 |
硬玉?软玉? |
总质量 |
26.98 |
放大检查 |
天然颗粒分布 |
钠铬辉石? |
密度、比重 |
3.3333 |
结晶状态 |
金云母 |
|
硬度 |
6.98 |
红外光谱 |
690 |
分级:1罕见 |
折射率 |
1.667 |
拉曼光谱 |
多晶体 |
2少见、3多见 |
翡翠中的铬有两条吸收带:1、489~503nm,
显而易见,科学的解释是绿色、红色、黄色、紫色属不同矿物元素,光谱吸收各不相同,而实际上,很多鉴定机构又是随意填写数值,并不在乎什么科学的制约。
如在广东的一家鉴定机构对一件非处理的绿色翡翠证书上,填写为650nm,并判为处理,在对一件黄加绿色非处理翡翠证书上也填写为650nm,并判为处理(笔者有证据)。
在上海一家鉴定机构对一件非处理紫色翡翠的证书上,以图像表示为400~700nm,对一件非处理黄加绿翡翠证书上也以图像表示为400~700nm,对一件绿色非处理翡翠的证书上,又是以图像表示为400~700nm(笔者有证据)。
就是说,红黄绿紫的数值都是一样的,明目张胆地偷工减料呢?还是不会测定?证书表明,不同矿物元素的不同吸收带数据是可以顺便写写的而不需要认真测量,只要填写了,不管正确与否,对消费者就算是有了交代,就可以表示鉴定机构是以数据说话的。这个项目的猫腻,难道不需要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