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刀法
书法讲究笔法,需要有正确的执笔姿势:刻印讲究刀法,也要注意执刀姿势。前二种刀法,本文将着重就这二种刀法加以解说。执刀之法,也因冲、切之不同,而稍有差异。刻冲刀时,常见的是以拇指和食指夹住刀把,中指承于下方,无名指与小指叠起紧贴中指下,一起发力撮定。刀杆横卧于掌骨之上,使之稳定。其式略似执钢笔,但五指稍为伸展。刻切刀时,常见的是将刀把竖起,略似执毛笔的样子,而手指应向掌心收缩,虎口闭拢,掌须竖直,同时使用腕力锲刀入石。执刀的姿势正确与否,主要是看这种执法,是否能使手腕的动作利索,使腕力能得道尽量发挥。例如,在以上二式以外,也有人作捏拳式得,只要能达到满意得效果,也可以使用。
起刀法
运用冲刀刻印,不要用刀刃正锋直入。刀杆与印面须成三十度交角。刀刃一般应向内倾,即以外刀角接触印面,里刀角向身。起刀时,用外刀角使劲锲入。这种起刀谓之(侧入法)。若用切刀刻印,刀杆先偃后起。起刀时,刀杆与印面约构成四十度交角,先将刀角似正锋锲入,而后使劲旋动腕力将刀把扶起,使刀刃全部入石为止。这种起刀谓之(正入法)。 冲刀必须(侧入),刀刃与印面约成二十度交角,刀过之处,靠身一缘刀痕成斜坡状,外缘刀痕自然爆出(如图四)。冲刀切忌(正入),尚正锋前冲,则刻痕必细,且毫无意趣。
运刀法
(一)、冲刀:刀角入石后,就按一定方向奋力运刀冲进,指与腕须密切配合,用力要均匀,行动宜果断。这是篆刻用刀得关键,必须反复练习。在逐步提高得基础上,务求在镌刻中做到(以刀代笔)的作用,将篆法得笔意充分体现出来。在正常得情况下,大都是左手撮住印章(也可纳入印床),右手执刀,刀锋指向左方。起刀后,不但要大胆运刀,而且要目标准确,沿笔画边缘运进,做到丝毫不爽。最好能避免复刀重刻。(稳、准、狠)三字,乃用刀的基本要求。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可在奏刀时,除以拇指、食指、中指撮住刻刀外,以无名指和小指顶住在石章的右侧一边,可使运刀比较稳当,且能防止因用力过猛而失去控制(如图五)。在用力冲进过程中,要注意刀角不使深陷,就不得更进了。
(二)、切刀:按上述起刀法起刀,先伏后起,(指刀柄)在一起一伏的连续动作下,一个刀痕接一个痕地连缀而成笔画之一缘。在一起一伏之间,刀痕十分清晰,要求前后衔接得浑成自然,切忌矫揉造作,刻成规律性的锯齿之状(如图六)在我国篆刻史上被称为(皖派)的作品,是善于运用冲刀刻印的典型流派。(浙派)诸家的作品,是善于运用切刀刻印的典型流派。
(三)、双刀法:凡把笔画周围空隙部分刻去,盖出印来的印文呈红色的称(朱文)(阳文);反之,把印章文字刻去,而保留笔画之外的部分,盖出印来,印文呈白色的称(白文)(阴文)。
刻朱文时,应从紧沿笔画外缘之右端起刀,向左方或冲或切,刻至笔画之尽头为止(如图七)。再将印石倒旋过来。如上法刻另一缘,顺手在笔画之两端各施一短刀,就刻成了一笔。凡每一笔画至整个印章,用这样方法刻成的,称为(双刀法)。
刻白文时,则从笔画内缘之右端起刀,向左方或冲或切,刻至笔画的尽头收住。这时需要防止过头,因为不足还可以补刀,过头就难于收拾了。一缘刻好,再倒旋过来刻另一缘,最后以刀角轻切两端完成一笔。这同样是(双刀法)。
(四)、单刀法:凡刻白文,可用双刀,也可用单刀。所谓单刀,即每一笔画基本上用一刀刻成,并不倒旋过来,再刻一刀。单刀刻印多用冲刀。运刀须果断而力猛,不滞不涩,刀过之处,内缘平齐,外缘糙裂,不加修琢,自然成趣。但初学者宜先学双刀,因单刀成型,短期内不易掌握。用切刀连贯成笔画的细白文,也称(单刀法)。
执刀有两种姿势:一是用执毛笔的方法,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执刀,小指抵住无名指,刀口向右,刀杆倾斜。运刀必须是向左推进。二是像握拳一样,五指握刀,大拇指在外面,运刀是由外向内冲切。第一种执刀怯较灵便,适宜小中印及工细风格的印;第二种执刀法力量较强,但也显得不太灵便,适宜大印及粗矿风格的印。
关于刀法,古人有复刀、补刀、埋刀、舞刀、涩刀、留刀等多种刀法名称,其实概括地说,就是切刀与冲刀两大类。
1.切刀
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先将刀锋切入石内,使刀杆顺笔画方向摆动,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如人在沼泽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动。这样切刻出来的线条留有逐步移动的刀的痕迹,显得沉稳泼辣。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泠八家”丁敬等人的朱文印。
2.冲刀
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或者向身体反方向冲去。刀锋入石后,掌握一定的深浅度,力量要匀,运刀速度略快而又能把握住,即虽然是一刀顺势冲去,但到该停处就停住,不会冲出刀外而划破手指。这是个基本功,就如驱使马奔跑,然到悬崖处,缰绳一勒就能兀然而止。典型的例子要算齐白石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的白文印,内含一股“冲劲”。
切刀与冲刀有时也可结合运用,即冲中有切,切中有冲,如赵之谦的“二金蝶堂”白文印、吴昌硕“缶庐”朱文印。
篆刻笔画一般总是用两刀完成,朱文自不必说,白文也是如此。只有齐白石白文单刀直入,笔画一次完成,开创一派。篆刻不似书法,如一刀刻了之后感到不太理想,可以重新复刻一刀。运刀妙在刀锋,但刀面也有作用。清赵之谦说过:“古印有墨尤有笔,今人但有刀与石。”这是有见地的。所以在运刀时,应以刀作笔。石于刀与笔的关系,明朱简《印章要论》指出:“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
具体姿势:
刻印时,多以左手握印(也可纳入印床),右手执刀,其运刀方向不变,或迎面向里,或由右向左。需要调转方向时,且转动印章,而不是调转刀的方向。印文笔画的纵横、交错、转折、方圆等都是靠左手转石就刀而成。
在掌握了刀法的基本知识后,就要运用刀法进行治印,进行实践。运刀时要运全身力气于腕指间,稳健、准确、果断地按预定方向而奋力冲、切进刀,达到以刀为笔,随意挥洒的铁笔书法境地。将刀法运用于实际的印文镌刻中去,并且要练习用各种刀法镌刻各种特点的印文。下面有五种基本的刀法应用,可逐步进行练习,最后达到能灵活运用各种刀法去表现各种不同特征的印文。
一、双刀刻白文竖画
刻竖画,紧沿笔画内缘左上方起笔处进刀,直至笔端,后将石章转一百八十度,从这一笔的另一侧起笔处进刀,直至终点,然后修平笔画两端,则白文字的笔画空出。根据情况,有时也可以不必修整笔画两端,反而会天然成趣。
二、双刀刻朱文竖画
双刀刻朱文竖画,紧沿笔画外缘右上方起笔处进刀,直至笔端,后将石章转一百八十度,从这一笔画的另一侧的起笔处进刀,直至笔端,最后修整两端,朱文竖画即成。也可不修整笔画两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单刀侧入冲刀刻白文印
此法是从印文的一侧进刀,运刀方向从外向里。视具体需要控制刀杆向右的斜度而取其侧笔之法。用此法刻成的笔画,靠右手一侧光洁平整,另一侧随进刀的深度、斜度而斑剥成形。如果是刻较细的白文印,可垂直刀杆入石。
四、单刀侧入横冲刀刻白文印
指用"三指执刀横冲刀法"中的单刀刻法。齐白石对这种刻法作了发展,不但横冲,而且直冲,运刀方向、角度灵活变通,纵横挥洒,随心所欲、臻入化境。一刀即能成形的单刀刻法,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应先熟悉双刀刻法,进而练习单刀刻法。均需从临摹前人名印,从平实一类印章入手。
五、单刀侧入叠刀刻白文印粗画
所需刻的印文笔画如果较粗,又要使笔画的侧光洁平整,另一侧任其斑剥,而单刀侧入冲刀法又不能达到要求的,就应采用单刀侧入叠刀法。其刻法是先刻完单刀侧入冲刀法的第一刀后,又以同样的手法刻第二刀,两刀加在一起,吻合成一个单刀侧入冲刀法的粗笔画。齐白石的印章中,较粗的印文就是采用这种刀法而成的,相当于刀法中讲的复刀法。有人认为齐白石的所有印章都是单刀一刀完成的,这是欺世。因齐氏屯章中,有的笔画很粗,仅凭一刀是刻不出来的。因为,要刻出那样粗的笔画,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即使力气再大,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人的力气是有限的,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即使是练气功的人,也达不到要求。
总之,刻印时要认识到"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画有曲直,不可一概率意"。刀法、篆法和章法是篆刻艺术的三大要素,而刀法又是直接用以表现刻印技巧的关键。成熟的刀法可以使篆法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刀法又是历来区别印章流派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刀法要与篆法、字法、章法、印材、内容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刻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印章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