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结婚
(2011-08-24 10:54: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知识宝库 |
皇帝结婚时的洞房
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测算男女双方结合是否合适;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秀作为妃子和皇后。登基前已经娶妻的皇帝,登基后不再补办婚礼,只举行册立皇后的大典。登基时还没结婚则需要举行“大婚”,并册立皇后和妃子。
但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却没有遵守朱元璋定下的的规矩,太皇太后张氏经过慎重考虑后,决然拍板:以工部尚书钱允明的长女为皇后。礼部和翰林院官员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得赞同。随后,翰林院负责起草文件,礼部负责制册造宝,并会同司礼监、内府等部门,备办各种用品,钦天监开始测算良辰吉日,以便“执六礼”。
到了纳采、问名这一天,朱祁镇盛装打扮,在乾清宫正殿隆重登场,宣制官手捧诏书,站在东侧丹陛上,高声宣诏,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钱尚书家纳采,问名。乐曲声中,两位天使手捧奉节、奉诏在仪仗队和鼓乐队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奔向钱府。此时,钱府所有人员早已等在大门口了,他们接受礼品后,将写着女儿姓名、简历、生辰八字等项内容的“表”,呈交天使,并设宴招待天使。天使率队回紫禁城后,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司礼监太监持节、表,到乾清宫复“皇命”。朱祁镇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
清帝迎婚图
古代称婚礼为“昏礼”,专指迎娶新娘的亲迎礼。昏与迎娶的时间有关,因为远古迎娶新娘多在黄昏时刻,所以把婚礼称“昏礼”,《礼仪》记载:“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汉代郑玄则说:“用昕,使也;用昏,婿也。”《白虎通义》则解释为:“婚姻者何?昏时行礼,故谓之昏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现在的人们对古人在黄昏时迎娶新娘颇为不解,学者解释这是原始社会抢夺婚的遗俗,即在黑夜中抢夺女子。但唐代以后,人们已感到迎娶新娘在黄昏迎娶不便而改在晨晓,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说:“古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明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的时间也在早晨。光绪帝把奉迎皇后的时间选在半夜的子时,颇有复古的倾向,也有为方便百姓出行,免行宵禁的因素。前边五礼后,重头戏是亲迎。寻常百姓一般是新郎带着迎亲队伍去岳父家中接新娘。到了皇帝身上,由于地位至尊,于是改成派一个有儿有女的大臣做代表去迎亲。皇宫中早已布置得张灯结彩。各主要宫殿,都备足了鞭炮、红色烫金双喜字儿大蜡烛。御路上都铺了红毡子。
清宫花轿
到了清代,坤宁宫不再是皇后寝宫,只在东暖阁入“洞房”。大婚礼仪与明代大同小异。《清史稿》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纳采、大征、发册、奉迎,悉遵成式。”光绪皇帝载湉大婚的程序为:纳采礼,大征礼,册立礼,奉迎礼,合卺礼,庆贺礼,赐宴。
前一篇:开个玉雕坊——给你需要的美玉造型
后一篇:我的收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