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人写了自己如何“包粽子”,使我联想到了很久以前,听得一个笑话。
要讲侃大山,北京人那是一绝,我这个笑话就是听北京人侃大山学来的。
很早以前,因为粮食品种不多,主要以玉米为主,所以除了苞米做的大碴子粥,小碴子粥,棒子面粥,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玉米面做的“窝头”。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只是听说过,真正吃过棒子面“窝头”的人还不多。其实窝头的形状,我一说,大家都知道。它的外观和馒头差不多,只是馒头是实心的,窝头里面是空的。有很多形容窝头的歇后语:什么窝头踹一脚,“不是好饼”,窝头翻跟头“显大眼”!这些歇后语都生动的说明了,“窝头”在那个年代,不受待见!
因为“窝头”属于粗粮,不像大米,白面,属于细粮!
这个笑话,讲的就是有一个厨师,他做的窝头,大小个头一样。更重要的是:翻过来一看,它的“眼”大小都一样。
有好事者,专门注意了他做“窝头的技法”。偷偷的趴在门缝里“瞧”。这一看不要紧,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只见这个厨师,把裤子脱了,露出了“小弟弟”,把用水活好了的玉米面,往小弟弟上面,一套。一个窝头做好了,做到最后,做窝头的速度越来越快,一直到他挺直了身体,“啊、啊”喘着粗气。最后的“窝头”也做完了!
其实,这就是侃大山的人,在糟践厨师编的一个笑话,他说明了在那个年代,粗粮是大伙最不愿意吃的“主食”。没有办法,不吃,没有别的吃的。现在的年轻人,偶尔吃一次窝头,当成了稀罕物。其实年龄大的人,超过50岁的人都知道,谁也不喜欢吃“窝头”,即便吃“窝头”也绝不吃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做出来的!
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过那段经历,知道整天吃“窝头”实在是太难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