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植被分类及其分布et湿地植物群系名称的确定
(2012-06-02 21:18:20)
标签:
计划教育学习研究植物 |
分类: 植物之美 |
中国湿地植被分类及其分布
1. 分类单位
植被型组:是湿地植被分类系统的最高级单位,由建群种生活型相近、生境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而成。如沼泽、红树林湿地、水生植物湿地等。
植被型:是湿地植被分类系统中最重要的高级单位。在植被型组内,根据建群种的生活型的异同而划分。如沼泽湿地可进一步分为森林沼泽型、灌丛沼泽型、草本沼泽型和藓类沼泽型等。
群系组:是植被型与群系间的辅助单位。以建群种亲缘关系相近,并在植物分类系统中为同一“属”,群落外貌相似为依据,将相似的植物群系归纳为统一的群系组。
群系:植被分类中最重要的中级单位。以建群种或优势种相同的群丛或群丛组归纳而成。
2. 湿地植被单位的命名与编号
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采用不同的命名方法。
植被型组:其命名是根据湿地群落建群种的生活型所表现出来的外貌状况和生境差异而命名的,如沼泽、红树林、盐沼等。不加数码,用黑体字表示。
植被型:是根据群落的优势种生活型而命名的,如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藓类沼泽等。用Ⅰ.Ⅱ. Ⅲ. ……,统一编号。
群系:根据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的“种”名命名,用1.2.3.……数字后加“.”点,在群系组下编号,如不划分群系组,则在植被型下编号。
说明:名录中未包括的湿地植被类型,各省根据实际调查情况,依据本规程的湿地植被分类系统,自行列入。
针叶林湿地植被型组
1. 兴安落叶松群系:大、小兴安岭的河漫滩、平缓的沟谷等。
2. 长白落叶松群系:长白山林区、熔岩台地低洼处等。
3. 太白落叶松群系:秦岭东太白山地阴坡的平缓处。
4. 峨嵋冷杉群系:西南地区山地、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的西缘山区。
5. 雪岭云杉群系:天山山地的河谷及河漫滩。
1. 水松群系:珠江三角洲,其它地方零星分布。
2. 水杉群系:主要分布于湖北利川等地, 浙江、江苏、江西等地也有分布。
3. 池杉群系: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省的平原水网地区及水库周围等地段。
阔叶林湿地植被型组
1. 水冬瓜赤杨群系: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的沟谷、河滩或溪流边。
2. 江南赤杨(桤木)群系:亚热带低山丘陵的平浅沟谷洼地或溪流边。
3. 枫杨群系:中部亚热带的河流湿地中。
4. 胡杨群系:新疆、甘肃等古河道地区。
5. 黑杨群系:新疆额尔齐斯河与布尔津河河谷的沙地上。
6. 银白杨群系:新疆额尔齐斯河的低阶地和河漫滩上。
1. 香樟林群系:浙江等省份的河、湖、海岸边。
1. 水竹林群系: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墨脱等地。
2. 大箭竹群系:分布于浙江、西藏、四川、云南等省的河滩地或沟渠边。
灌丛湿地植被型组
I
1. 油桦群系: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谷地中。
2. 柴桦群系: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的沟谷和河滩。
3. 扇叶桦群系:大兴安岭的谷地中。
4. 细叶沼柳群系: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溪边及山谷。
5. 高山柳群系:四川西部、西北部平缓高原面地低洼地段。
6. 沼柳群系:东北山地的高河滩和湖滩上。
7. 川三蕊柳群系:亚热带的河、湖边。
8. 柳叶绣线菊群系:东北山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9. 川西锦鸡儿群系:西藏南部河谷阶地上。
II
1. 野牡丹群系: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南部,广东、广西也有分布。
2. 狭叶杜香群系:小兴安岭北部地区和大兴安岭北坡的河滩、阶地或沟谷中。
3. 多枝杜鹃群系:见于云贵高原地区。
4. 草原杜鹃群系:横断山区川西山地。
5. 隐蕊杜鹃群系:分布于青藏高原。
6. 毛蕊杜鹃群系:分布于横断山区。
7. 狭萼杜鹃群系:横断山区。
1. 盐角草群系: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2. 柽柳群系:东北、西北、华北及青海等地。
3. 碱蓬群系:松嫩平原西部、西辽河中上游平原、渤海湾地带。
4. 盐地碱蓬群系:温带和亚热带北部的辽东湾、渤海西岸和江苏、上海和浙江等沿海。
5. 大白刺群系: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6. 泡果白刺群系: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7. 塔里木沙拐枣群系:天山南麓、帕米尔东麓、昆仑山北麓的平缓的山麓冲积扇。
8. 盐节木群系:塔里木河、艾比湖及新疆各地的盐沼低地。
9. 盐生草群系:新疆地区的山前洪积扇。
10. 盐穗木群系:新疆地区的塔里木盆地、艾比湖和焉耆盆地。
11. 具叶盐爪爪群系:新疆大部分地区的潮湿盐土。
草丛湿地植被型组
I
1. 修氏苔草群系:踏头甸子,分布于东北山区和三江平原。
2. 乌拉苔草群系: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河北坝上高原以及若尔盖沼泽等地。
3. 灰脉苔草群系: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沟谷、河漫滩和阶地上,坝上高原。
4. 毛果苔草群系:东北山地的湖泊和河边以及三江平原的河漫滩等地,若尔盖。
5. 漂筏苔草群系:东北三江平原一些流速缓慢的河流表面或河滩、洼地中。
6. 湿苔草群系:三江平原和松花江河滩或阶地上的洼地中。
7. 沼苔草群系: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牛轭湖或积水小洼地中。
8. 芒尖苔草群系:西藏东南部,江浙一带也有分布。
9. 阿尔泰苔草群系:新疆阿尔泰山和天山的山间谷地或湖滨湿地。
10. 帕米尔苔草群系:新疆、四川等地。
11. 踏头苔草群系:松嫩平原松花江和嫩江的河滩。
12. 青藏苔草群系:海拔3400-3600米的川西北高原、川西高原的河滩或阶地低洼处。
13. 木里苔草群系: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若尔盖等地的河谷、湖边洼地和古河道中。
14. 红穗苔草群系:亚热带丘陵、山地的山间谷地的低洼处,或江湖滩地。
15. 弯囊苔草群系:亚热带的湖滩、湖滩洼地,以洞庭湖的湖滩为典型。
16. 绿穗苔草群系:南亚热带的典型苔草沼泽,分布于广东西江和北江两岸三水县。
17. 坚果苔草群系:青藏高原西半部、羌塘高原的东部湖滨、河滩较低地带。
18. 藏嵩草-苔草群系:若尔盖高原和青海东南部的河谷和湖滩等地。
19. 四川嵩草苔草群系:四川西部高原。
20. 藏北嵩草-苔草群系:西藏南部地区。
21. 藏西嵩草-苔草群系:西藏西部雅鲁藏布江河源区及阿里地区淡水湖滨。
22. 喜马拉雅嵩草-苔草群系:藏南和阿里地区。
23. 黄颖莎草群系:东北区的松嫩平原草原区的湖滩洼地。
24. 香附莎草群系:东北平原和丘陵区的湖边。
25. 水葱群系:温带、亚热带的湖滨、池塘、洼地。
26. 百球藨草群系:亚热带山间洼地,地表有积水的地段。
27. 庐山藨草群系:湖南省。
28. 三棱藨草群系:温带、亚热带的河滩、湖边洼地,在内蒙的沙丘间洼地也有分布。
29. 荆三棱藨草群系: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和台湾。
30. 海三棱藨草群系:河北、江苏、浙江和上海的沿海滩涂。
31. 蒯草群系:亚热带山地丘陵的山间盆地、雪融洼地或沟谷洼地。
32. 羊胡子草群系:大、小兴安岭林区的沟谷和河谷阶地。
33. 高荸荠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湖边洼地和山间洼地。
34. 少花荸荠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湖边洼地和山间洼。
35. 野荸荠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湖边洼地和山间洼地。
36. 刘氏荸荠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湖边洼地和山间洼地。
37. 华扁穗草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湖边洼地和山间洼地。
38. 扁穗草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湖边洼地和山间洼地。
39. 华克拉莎草群系:广东省乐昌县等地。
40. 香附子群系:浙江全省湿地中均有分布。
II
1. 芦苇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湖边、古河床和河流沿岸等地,荒漠地区的低地也有。
2. 北方芦苇群系:东部温带地区。
3. 卡开芦苇群系:南亚热带和热带的河滩和海湾的河口滩地。
4. 狭叶甜茅群系:温带地区流水缓慢的河流两岸或浅水洼地。
5. 水甜茅群系:若尔盖高原湖泊。
6. 假鼠妇草群系:河北、内蒙古等地。
7. 荻群系:长江中下游的河滩和洞庭湖、洪湖等亚热带湖群洼地与洲滩。
8. 菰群系:亚热带和温带湖边,云贵高原的湖泊中也有分布,北京也有栽培。
9. 黍群系:河北、华中、四川和云贵高原。
10. 李氏禾群系:云贵高原3000米以下的湖边、水塘、水库或水沟边。
11. 拂子茅群系:亚热带湖南山地沟谷中。
12. 假苇拂子茅群系:北疆各大河流河漫滩、塔里木河上游的河漫滩,山西等。
13. 大米草群系:江苏、浙江等沿海滩涂。
14. 互花米草群系:江苏、浙江等沿海滩涂。
15. 星星草群系:松辽平原、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高原等河滩或丘间碟形低洼地。
16. 獐毛群系:黄淮海地区和新疆、甘肃等省区,以及淤泥质海岸地带。
17. 稗群系:热带、亚热带的江河滩地、荒芜水田或平原沟渠中。
18. 盐地鼠尾粟群系:浙江等的沿海各地。
19. 芨芨草群系:新疆等地。
20. 葡萄冰草群系:北疆各大河流的河漫滩。
Ⅲ
1. 香蒲群系: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一些湖泊或山间洼地的泡沼中。
2. 蒙古香蒲群系:大兴安岭、内蒙古以及松嫩平原的一些静水池塘或泡沼中。
3. 狭叶香蒲群系: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云贵高原一些湖泊边。
4. 菖蒲群系:苏浙皖亚热带及东北、河北、内蒙古以及云贵高原等地海拔2000米以上的湖滩、洼地。
5. 葱状灯心草群系:亚热带山间洼地(湖北)。
6. 翅茎灯心草群系:亚热带洼地中,如四川。
7. 灯心草群系:亚热带山间洼地和洞庭湖堤内缘的低洼处。
8. 田葱群系:广东省的雷州半岛。
9. 慈菇群系:亚热带地区的田间水沟、水田等湿地中。
10 帚灯草群系:热带草丛沼泽,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
11. 杉叶藻群系:西藏淡水湖泊边缘和浅水洼地。
12. 班唇马先嵩群系:西藏浅水湖泊湖滨、河漫滩、洪积扇潜水溢出带。
13. 水木贼群系:东北山地、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
14. 节节草群系:亚热带地区的浅水塘、水沟、水田、沼泽湿地中。
15. 翅碱蓬群系:辽宁的双台河口、大凌河和大洋河口,以及环渤海湾滨海盐渍土地带。
16. 水烛群系:亚热带的浅沼、湖边均有分布。
苔藓湿地植被型组
1. 中位泥炭藓群系:大、小兴安岭分水岭附近的坳沟中。
2. 尖叶泥炭藓群系:云贵高原、长白山北麓等地。
3. 白齿泥炭藓群系:亚热带高山,如四川的二郎山等。
4. 广舌泥炭藓群系:小兴安岭。
5. 卵叶泥炭藓群系:亚热带,如云南腾冲县。
6. 钝叶泥炭藓群系:长白山地。
7. 沼泽泥炭藓群系:云贵高原和亚热带的山间盆地,如湖北神农架。
8. 大金发泥炭藓群系:云贵高原的山间盆地低洼处,或山前冲积扇潜水出露地段。
9. 薄网藓群系:川西北高原沼泽。
浅水植物湿地植被型组
I
1. 满江红群系:云南、贵州、长江中下游等亚热带的湖泡、池塘。
2. 紫萍群系:亚热带湖泊、池塘和水田,尤其是在湖湾避风的静止水面。
3. 槐叶萍群系:全国各地池塘、水沟和稻田等水面。
4. 凤眼莲群系:外来种,又称水葫芦,亚热带和热带的池塘、湖泡。
5. 大薸群系:外来种,江苏、浙江和云南的水沟、池塘和水田中。
6. 水鳖群系:长江中下游的静水湖湾及湖泊浅水区,云南的水塘和湖湾也有分布。
7. 叉钱苔群系:大兴安岭林中浅水、水清而静止的水泡中。
II
1. 莕菜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湖泡、湖湾、池塘和沟渠中。
2. 菱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湖泡中,有野生,也有栽培。
3. 睡莲群系:亚热带、温带湖泡中。
4. 莲群系:亚热带和温带的湖泡中,有野生,也有栽培。
5. 鸭趾草群系:云南的水塘、水沟或个别湖泊中。
6. 小掌叶毛茛群系: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小型池塘、沟塘、水坑中。
7. 水皮莲群系:广东和广西的一些池塘和泡沼中。
8. 浮叶眼子菜:北温带。
9. 莼菜:浙江杭州、湖州地区等地的池塘中。
10. 空心莲子草:长江流域以南各地的水田、河流、池塘等。
11. 芡实群系:亚热带至暖温带的一些湖泊中。
Ⅲ
1. 菹草群系:亚热带和温带较小的湖泊、湖湾、池塘和溪流中。
2. 马来眼子菜群系:亚热带和温带的一些湖泊。
3. 龙须眼子菜:温带和亚热带乃至青藏高原的湖泊中。
4. 微齿眼子菜:亚热带湖泊。
5. 苦草群系:亚热带湖泊、池塘和河沟。如洪湖、东太湖等。
6. 金鱼藻群系: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一些湖泊、水塘、水沟和水田中。
7. 东北金鱼藻群系: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的湖泊和静水池塘。
8. 黑藻群系:亚热带湖泊、池塘、水沟。
9. 水车前群系:云贵高原绝大多数的湖泊和湖区的池塘、水沟,有时也生长于藕田。
10. 海菜花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一些湖泊、池塘或沟谷。
11. 穗状狐尾藻群系:新疆等地的静水湖泊,如博斯腾湖和艾沙米尔湖。
12. 轮叶狐尾藻群系:温带和亚热带的浅水湖泊、池塘、水沟和水田中,西藏高原。
13. 茨藻群系:温带,东北、西北、内蒙古。
14. 梅花藻群系:温带,东北、西北、内蒙古。
15. 黄花狸藻群系:全国各地浅水池塘、水潭、沼泽的积水小洼地。
16. 川蔓藻群系:温带和亚热带乃至热带沿海滩涂的池塘、盐池等中。
17. 轮藻群系:云南茈碧湖、抚仙湖以及各地水潭和清水河沟中。
18. 水盾草群系:浙江等省的沟渠、池塘等的静水水体中。
19. 水车前群系:河北等省的河流、池塘、湖泊湿地中。
红树林湿地植被型组
1. 白骨壤群系:海南岛、广东、广西、福建、香港的海湾。
2. 红树群系:沿海广阔的滩面上。
3. 秋茄群系:沿海的泥质滩地上。
4. 木榄群系:近岸高潮区地段,成片或带状分布。
5. 桐花群系:广东、广西、福建的大片滩地上。
6. 海桑群系:海南省。
7. 水椰群系:海南省的个别地区。
8. 苦槛蓝群系:浙江玉环、洞头等地的沿海地区。
9. 海滨木槿群系:浙江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沿海地区。
10. 海漆群系:海南、广西沿海地区。
11. 红海榄群系:海南、广西沿海地区。
12. 银叶树群系: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
13. 黄槿群系: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
14. 榄李群系:海南的东寨港、清澜港等。
湿地植物群系名称的确定
1. 确定群落的数量特征
(1)多度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相对概念。
计算方法:某个种的多度=(该种的个体数目/样方中同一生长型全部种的个体数)×100%
(2)密度和相对密度
指单位面积上某个种的实测植株数目。
计算方法:密度=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样地面积
(3)高度和相对高度
反映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对生境的适应能力。调查时要求记录每个物种的高度,并计算其平均高度。
计算方法:相对高度=某种植物的平均高度/本层所有植物平均高度之和×100%
(4)冠幅和相对冠幅
乔木树种或灌木树种的冠幅,一般指树冠在地面投影面积的东西和南北方向的直径平均值。
计算方法:相对冠幅=某种植物的平均冠幅/本层所有植物平均冠幅之和×100%
(5)盖度和相对盖度
指草本植物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方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盖度=某种植物的地表垂直投影面积/样方面积×100%
(6)频度
表示某种植物个体在群落中水平分布的均匀程度。
计算方法:某种植物个体出现的样方数/同一调查单元内的全部样方数×100%。
(7)优势度和相对优势度
表示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此处采用较为简化的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优势度=(相对高度+相对冠幅)/2 (乔木和灌木植物)
(8)重要值
表示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计算方法: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3
2. 确定植物群系名称
在群落内对物种的重要值高低进行排序,以重要值最高的或者前几位物种为依据进行植物群系命名。
湿地植物群落调查
一、湿地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
首先搜集调查区域的卫星影像、航空影像、地形图等。无论是遥感影像还是地形图,其比例尺不应小于1/10万。其次,搜集和了解湿地植物群落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群种、群落类型(如单建群种群落、共建群种群落)、群落结构及其特征等。如果这些资料缺乏,则需进行预调查。第三,重点调查湿地面积超过5万公顷的,以基本地形地貌来划分调查单元,每个调查单元面积不超过5万公顷;面积不足5万公顷的作为独立调查单元处理。湿地植物群落调查采用样方法。
(1)样带和样方的布局
在每个调查单元内,设置一条以上贯穿于调查单元的样带。样带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l
l
l
l
调查样带确定后,用GPS按一定间距均匀布设样方,确定调查样方位置时要考虑以下原则:
l
l
l
(2)样方数量
调查单元内每一个植物群系布设样方数量不少于10个。
(3)样方面积的确定
l
l
l
l
(4)分层调查
如果植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层次,即群落中出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蕨类层与苔藓层不同层次的组合,则需进行分层调查。在分层调查中,首先要确定主林层(能反映出群落总体外貌的层次),进行主林层植物样方调查,最后在主林层样方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次林层的样方,进行各个次林层的植物调查。
二、植物群落调查的季节选择
调查的季节应避开汛期,根据植物的生活史确定调查季节:
1. 生活史为一年的植物群落:应选择在生物量最高和(或)开花结实的时期;
2. 一年内完成多次生活史的植物群落:根据生物量最高和(或)开花结实的情况,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时期;
3. 多年完成一个生活史的植物群落:选择开花结实的季节;
4. 对于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层次的群落,依据主林层植物来确定调查季节。
三、植物群落调查内容
1. 调查对象
包括4大类型的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2. 记录内容
包括:(1)湿地名称、调查单元序号、样方序号、海拔高度、经纬度、积水状况、小生境等;(2)植物群系、主林层、样方面积;(3)植物名称及其数量特征(乔木与灌木:平均冠幅、平均高度、平均胸径、株数,草本、蕨类与苔藓:平均盖度、平均高度、株数)。其中植物群系的确定,对于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明显的植物群落,参考附录8《中国湿地植被分类及其分布》,现地判定和填写植物群系名称;对于结构复杂、优势种现地无法确定的植物群落,参照附录9的方法进行植物群系的确定。
3. 统计汇总
通过对湿地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数据,逐级统计,分别汇总出重点调查湿地和全省的植物群系汇总表、植物名录。
湿地植被调查
一、湿地植被面积调查
综合重点调查湿地斑块遥感判读湿地植被面积,结合野外现地调查验证,得出重点调查湿地植被面积。
二、湿地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调查
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文献,结合访问,了解湿地植被利用和受破坏情况,并在外业调查时进行现场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