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宁波戏剧沙龙
宁波戏剧沙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83
  • 关注人气:2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曲伴书香——宁波天一阁(秦氏支祠)的戏台

(2013-11-26 19:34:55)
标签:

转载

http://s1/bmiddle/4d448570ga66932818550&690                                              

                                             天一阁的大门

http://s15/bmiddle/4d448570ga669335d65fe&690
                                           戏台的全景

    二十年前,与天翔等人到宁波,去过天童寺,也去过天一阁。毕竟相隔二十年了,天翔不止一次和我讲起,要再去宁波,重游天童寺,再登天一阁。近日正好有机会去宁波,游玩的景点是天童寺,也是天一阁。天翔告诉我,他是读了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知道的天一阁,我是偶尔知道了天一阁,读了《风雨天一阁》就更加知晓了天一阁。以后,也常有天一阁的信息入眼入耳。

    据资料: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范钦27岁时)进士,做过不少省的地方官。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较重视当代著作和文献的收藏。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此外,还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贴,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为了避祸,辞官还乡。回到宁波后,就建造了藏书楼。

    但是,天一阁有一座戏台,我还是在这次要去天一阁时,查询天一阁的资料才得知的。在天一阁的众多的照片中,有一张戏台的照片,格外引起我注意,但我记忆中,去过的天一阁没有戏台,怎么照片中有一座戏台?我产生了疑问,感到了有些诧异!心中一想,好在到了不是什么都知道了吗?

    到天一阁时,我依稀还能唤起当年的记忆。我与天翔等人走进天一阁的大门,极力地寻找着当年支离破碎的记忆,看了导游图才找了天一阁的藏书楼。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天一地六”。今天,我们来到时还是带上对它敬仰,“天一阁”的匾额立即唤醒我们记忆中沉睡着大脑皮层。我和天翔一起地说道:就是这里!见门上悬挂着大大的铁锁,我们不由地兴奋回忆着,当年我们是登上楼去,虔诚地以注目礼拜谒了楼上的陈设——存放书籍的柜子。

    当我们把天一阁内的大大小小的建筑群看完后,最后来到了有戏台的那一建筑群——秦氏支祠。我们从它西边的角门进入,一眼就看见了戏台,一下子不约而同地就赞叹了起来:真好!真好!

    这里是一个独立的庭院,我们先走到了南边的大殿前,仔细地看着戏台的全景,再环顾整个建筑群一周。戏台坐南朝北,与南边的大殿相互对应,相隔约二三十米的之距离,我们已经能够把戏台看到很是清晰了。戏台单檐,歇山顶,双檐飞翘态势较为陡峭,宛如一位青年的学子,在攻读四书五经之余,突闻有玄奇的话本或是心爱的传奇时,喜悦而激情地举起有力的双臂,像是盼望已久的宝贝,现在总算到手,并且已经拿起那些书籍,为之而欢呼着,兴奋地得意起来。

    我想走近戏台,有可能的话,最好是能够走上戏台。也没有和天翔打招呼,就自行慢慢地走近了戏台,到了的背后转了一圈,感到无法走上戏台,这时天翔似乎知道我的去意,又发现我没有找到走上戏台的途径,就手指着,告诉我说:有楼梯可以上楼。我顺着他手中是方位走去,慢慢地走上楼梯。到了楼上,见进入戏台的小门上着锁,就无法进入戏台,只得无奈的下楼。

 

    我看到了在戏台后面的一侧墙上有一块木制的说明牌,上面刻有文字:秦氏支祠,建于1923年至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万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大殿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其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榫卯拼接而成穹庐形藻井,十六层大小不一的如意斗拱成螺旋状逐阶而上,丝丝相扣,直至穹顶汇集,中间覆以“明镜”,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之绝招。我看完此处的说明牌,感到已是没有必要走上戏台,走上戏台主要也是为了看看戏台的顶部,从说明牌上的文字,已经得知戏台顶部的结构。

    当范钦在搜集天下的珍本与善本时,正是魏良辅为水磨调的研制而殚精竭虑;当藏书楼建成时,正是水磨调已经成为当时相继追捧的曲调;当藏书楼改名为天一阁时,正是昆曲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宣告它的诞生。而秦氏支祠的戏台建成时,昆曲已经走向了式微;秦氏家族进行祭祀祖先时,在戏台上可能上演了北方的皮黄与当地的宁波滩簧(甬剧);当戏曲的乐声在空气中回响时,天一阁藏书楼中的书香也在空气弥漫开来,渐渐地和它融合在一起。有四个字在我的心中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曲伴书香。

   我在台下看到了台前的柱子,为方形的石柱,柱础也为方形。台后的柱子为圆形,柱础也为圆形,漆成了红色,与戏台基础的底色——红色一致了起来。柱础上有一些雕刻的花纹,显得别致与淡雅。再作一下简易地测量,台高约不足2米,台宽约7.5米,台深约6.5米,戏台约呈长方形。戏台的三面以木栅栏围起来,木栅栏约0.3.米的高度,也是漆成了红色,在中间夹杂了金色的图案加以装饰,显就出了一种很是特别的熠熠生辉的感觉来。我想可能是装饰者特意要达到的一种效果,大多的旅游者也和我们一样,表现出来极大的宽容与理解,有几许的感慨,也有几分的赞叹!

    我慢慢地往后退着,退到了能够看清楚戏台上匾额的地方,再仔细看看。戏台采用二层额枋,上一层额枋处挂有一匾额,匾额以隶书书写:虚华实境。台前的两根柱子未见有楹联,当我看台前的柱子时,突然感到此戏台台前的柱子要比我所见到过戏台台前的柱子细了许多,我再看台后的两根柱子,却是与其他戏台柱子的粗细几乎差不多。人在台下,虽然无法辨别台上柱子的材质,但相信柱子有着足够的能量,完全能够支撑起戏台的顶部,其实,它已经支撑了许多年,还将继续支撑着。柱子细了在上镌刻楹联,字小了看不清晰,字大又刻不下,就不那么美观,我想这有可能是柱子没有楹联的缘由吧!我默默看着那台前两根细细的柱子,突然地想到了,在博客的评论中有一位博友曾经写下的话语:对联是体现戏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细节。当时我无言相对那位博友的话语,却也暗暗地记住他话语中的含义。

    掬一勺月湖清澈的水向西洒去,化作藏书楼楼前水池的数纹碧波;裁一绸天边七彩的虹向东舞开,蜕变成藏书楼楼顶屋脊的两处兽吻;构一道园林中蜿蜿蜒蜒、曲曲折折的廊向北展示,搬移作尊经阁内宽敞明亮的厅室;建一堵庭院里高高耸耸、结结实实的墙向南伫立,变迁为秦氏支祠中流光溢彩的戏台。

   在回上海的车上,天翔和我聊天,话题没的戏台有离开过天一阁,没有离开过那里的戏台。以后的几天,我们在线网聊时,话题也依然是天一阁,依然是秦氏支祠那座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的戏台。

 

http://s3/bmiddle/4d448570ga6694c11ae02&690                                          
                                      天一阁的主人——范钦的塑像


http://s2/bmiddle/4d448570ga6694c909881&690
                                             戏台的顶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