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痹多由筋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肝而致;筋痹若见胸胁满闷或疼痛,夜卧则惊,多饮,小便多,小腹胀满,筋挛节痛或阴缩者为肝痹。肝痹为五脏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肝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
肝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多处提及“肝痹。”《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肝痹,······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为治疗肝痹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对肝痹的病因病机提出“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后世医家也多沿用此观点,并有所发挥。《黄帝内经》对肝痹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从病因病机到临床脉症都作了详细的描述,为后世论治肝痹奠定了理论基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针对肝痹提出了“补养宣导”的方法,创治疗肝痹导引法之先河。宋代《圣济总录》则首次将肝痹单独列出,系统论述其理法方药。详细列出治疗肝痹的多种方剂,如薏苡仁汤、补肝汤、人参散等,为后世治疗肝痹提供了依据。明·龚信《古今医鉴》中提出肝痹之症为"其病在筋者,屈而不能伸,应乎肝,其证夜卧多惊,饮食少,小便数”,与《黄帝内经》所述略有不同。清·秦之桢《症因脉治》对肝痹发病原因进行了完善和丰富,根据脉相不同,分别用泻青丸、龙胆泻肝汤、柴胡舒肝散和逍遥散等方剂治疗肝痹。
西医学的绝经期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精神性风湿症等可出现肝损害时,或各种风湿病出现精神情绪等肝气不舒等症状,可参照肝痹论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