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些预后严重,需及时确诊和治疗的疾病出现肢体疼痛时,易与生长痛混淆,从而可能一再失去诊治时机并造成恶果,值得重视。
小儿生长痛,顾名思义——伴随小儿生长过程而痛。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特别是膝关节周围的下肢痛,是良性和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一些预后严重,需及时确诊和治疗的疾病出现肢体疼痛时,易与生长痛混淆,而可能一再失去诊治时机并造成恶果,值得重视。
典型生长痛特点是:
夜间出现疼痛,不少患儿在夜间痛醒,甚至哭闹呼痛,四肢都可发生,但大多数在下肢的关节部位,特别是关节上方。家长虽常主诉为膝关节痛,其实是肌肉痛,关节腔无改变,也无关节红、肿、热痛和运动受限等症状。疼痛呈无规则的间歇发作,无痛间歇期可为数天、数周甚或数月,以后疼痛逐渐消失。
生长痛发病的第一高峰为年龄3—5岁,第二高峰为8—12岁。还有少数表现为“家族性生长痛”,即父母和祖母中也都在小儿期有过相似的病情。
生长痛的病因迄今仍不明确。为何疼痛?可有下列不同解释:
1、骨膜牵扯,即在小儿生长过程中,软组织生长速度落后于长骨的速度生长和不断延伸,而致骨膜牵扯痛。
2、由于幼年时,骨骼负荷过重,因劳累而引起生长痛。
3、因脊柱侧弯,大腿轴难以形成,造成大腿长短不一,或髂关节过度外转而造成生长痛。
4、部分生长痛患儿发病过程中有心理因素参与。
由于生长痛无特异性诊断标准,所以只能采取“排它性” 诊断方法。
要排除有肢体表现的严重疾病,如风湿病、小儿类风湿、骨髓炎、肾性佝偻病,外伤特别是白血病、骨肉瘤或其它实质瘤转移等、生长痛无特异性治疗,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可给予对症治疗,如服用阿司匹林,钙剂或给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有一定疗效。防治过度活动也能减轻症状。
(文/尹振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