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crnews.com.cn/uploads/allimg/130320/13_130320131656_1.jpg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综合性工艺美术行业专题博物馆,位于京杭大运河拱宸桥西岸,由工业厂房改建而成。总建筑面积18930平方米。2011年9月30日对外开放,与杭州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共同构建工艺美术专题博物馆群落。
以“活态开放”的理念——
●打造视觉盛宴,为普通观众提供了解杭州工美历史、欣赏大师精品、解读工艺内涵的永久场所;
●开拓活态传承,为工美大师提供面向社会传承技艺的窗口;
●坚持亲民服务,为工美爱好者提供与大师、艺术零距离交流的平台;
●推广互动传播,为青少年工美启蒙提供寓教于乐的最佳载体;
●独具原创性、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成为杭州“全球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的基地、社会共享的“工美之家”、杭州与世界工艺美术交流的通道。
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
毛昭晰: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品位很高的博物馆。它有许多优点值得人们学习和赞扬。
1.
利用老的工业遗存建馆。杭州工艺美术馆是利用原红雷丝织厂老厂房改建的,这样做不但节约了建设资金,而且保护了京杭大运河边的工业遗产,保护了这一重要地段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这种做法在目前我国博物馆建设中值得人们学习。
2.
突出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杭州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充分利用传统手工业的技艺,很好地体现了杭州工艺美术的精髓,对传承和保护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3.
在展陈方面,策划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多彩,展示手法多样,六大展厅各有特色,既具观赏性,又具专业性。在展厅之外还创造性地设立了大师工作室,使静态的陈列和动态的演示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使专业化的博物馆成为大众喜爱的场所。
4.
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在展厅中穿插生活中的工艺场景,既能让观众感受到工艺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又能感受到工艺美术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底蕴。藏品展示中重点反映优秀传承人和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的成就。展厅外有为青少年服务的工艺坊,让青少年在动手过程中体验工艺美术的韵味。大师工作室中还有“国家级工美大师带徒学艺”活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用各种方法来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分难得。
5.
开放办馆,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争取行业协会、工美大师、文博专家及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办馆,使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真正成为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社会教育机构。
我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所取得的成就感到十分高兴,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敬。”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工美行业专家
高而颐:
“……把一个静态的博物馆办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生气勃勃的博物馆。……馆址选择有悠久历史和工艺文化的氛围;建筑利用旧厂房改建,造型醒目,有个性特点;……展陈策划思路清晰,所含内容完整;展陈布置图文并茂,既凸显实物,更注重传承人和大师的推介;展馆色调和灯光的设计,既注重视觉效果的多样变化,又注重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办馆方式大气开放,灵活多样,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该馆更具有吸引力。”
留住经典,
勾勒“杭州品牌”的工美文化机理——陈列内容策划思路
一、典藏时代、闪耀精粹,留住“杭州品牌”的工美根基——选题新颖、特色突出、定位准确,具有原创性和地域特色
杭州工艺美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从良渚文化时期精致的玉器,到丝绸与瓷器都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宋代以来,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杭州工艺美术群芳争艳,涌现了诸如王星记、张小泉、西泠印社、都锦生等享誉中外的著名品牌。杭州的工艺美术不仅自得传统,还积极吸纳外来文化,萧山花边就是借鉴西方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成享誉全球的工艺品。
由此可见,杭州的工艺美术在历史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已有33个品种列入杭州市重点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行列,同时“杭州品牌”的工艺美术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因此亟需一个全面展示和宣传杭州工艺美术的平台和载体。陈列展示了杭州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工美种类、巧夺天工的工美作品及其创作者和背后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内涵。
二、以人为本、突出精品,全面综合展示杭州工美文化——内容丰富生动、层次分明,实现学术性、艺术性、文化性的有机统一
陈列以质地为经,工艺为纬,确定了雕塑、陶瓷、织绣、编织、金属、其他民间工艺六大类别为核心展示内容,并以其内在工艺联系贯穿。在展示技艺高超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树立陈列
“精品”意识的同时,力求全面、综合地展示杭州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特色、技艺和传人。其中,“雕塑工艺”包括石雕、木雕、微雕、竹刻;“陶瓷工艺”包括南宋官窑、越窑、龙泉青瓷、艺术陶瓷;“织绣工艺”包括手绣、机绣、织锦,“编织工艺”包括萧山花边、竹藤编织;“金属工艺”包括铜雕、金银饰;“民间工艺”包括风筝、烙画、邵芝岩毛笔、天竺筷、丝绸印染、雕版印刷、西泠印泥等25种杭州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三、工艺解读、“活态”理念、多元体验,体现工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交融特质——彰显陈列内容个性,打破陈列静态局限,有效实现信息传播的深化,趣味性与能动性的融合
工艺美术所持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交融的特质,决定了陈列展示结合工艺解读的策划思路。用图版、多媒体、场景等展示手法信息组团,揭示了展品背后蕴含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等,包括原材料、工具、半成品、工艺特色、工艺流程等,旨在深入阐释展品背后的技艺和文化。作为工美启蒙平台的工艺坊提供各类手工制作体验项目——参观体验相结合,不仅扩大了陈列信息的含量,也提高了其信息传播效应。
杭州作为具有悠久工美传统的“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人才辈出,也是其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作为陈列延伸,专门设立27间开放式大师工作室作为技艺活态展示区域,常年供观众参观,现场领悟工美技艺。工作室涵盖六大类16个种类,突破静态陈列局限的同时,真正实现活态的展示和传承。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陈列形式设计特色
一、充分挖掘工艺美术个性化视觉特征,结合陈列内容策划、艺术精品展示要求,准确定位形式设计理念
展厅被设计成多个“嵌套式空间”,充分运用工艺美术的造型设计、材料、色彩等元素,与其对应内容的独立空间相融合,营造既有个性又具高鉴赏性的展示氛围,综合呈现“生活中的艺术”概念,营造“工美艺术长廊”效果,引发艺术与生活的思考、精品与观众的共鸣。
序厅:引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辉煌。利用连通顶墙的程式化造型,借助多种辅助手段重点呈现杭州工艺美术的代表类型:一侧的模型小景窗表现“南宋官窑瓷器”和“丝织制造”,幻影合成回溯“杭州近代手工业的发展过程”;另一侧,大型3D动画投影再现南宋皇城的繁华景象。
雕塑展厅:突出精雕细刻,材质丰富的艺术特色。提炼符合“石”、“木”质感的设计元素展现不同雕刻工艺特质,强化不同材质雕刻概念的同时,将大体量展品与展陈装饰空间设计相融合,再现工艺品在实际建筑中的空间位置;利用镜面营造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大空间”中展示“小物件”。
陶瓷展厅:呈现宛若凝脂的工艺精品。选用沉稳的青灰色作展区主调,以天青色穿插;营造暗空间,将灯光集中于展品,凸显瓷器表面的质感和釉色;展区入口背墙使用大面积喷印,展现处于烧制过程中的冰裂纹饰;两侧墙悬挂的八块大型陶板,呈现陶瓷在不同的釉药和烧成温度下所呈现的绚丽姿态。
织绣展厅:再现灵动织绣的江南韵味。木质结构的梁架屋顶、传统的手工织机,营造手工织绣作坊氛围。抓住编织、刺绣工艺多为丝线的特点,用大面积的织绣纹饰墙和线条交织感强烈的地墙材料,强化“织绣”概念。
编织展厅:散发素雅温馨的生活气息。展区以米白色为主调,出入口的墙饰运用大面积的编织纹样图案,强调“编织”主题。由萧山花边、竹编、藤编作品布置而成的温馨卧室,与两侧的精品橱窗共同展现编织工艺品反映的艺术价值和生活品质。
金属工艺展厅:打造气势磅礴、富贵雍容的不凡。展区从展品到装饰物都带有鲜明的金属质感。显眼的铜屋,不仅作为展台陈列铜画屏,还通过柱子、横梁等结构表现各种金属纹理。
民间工艺展厅:绚丽多彩,引发生活艺术的共鸣。可变概念式景箱将生活中的场景浓缩提炼——客厅一角、书房一侧、卧室一隅,展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艺术。面塑等充满民俗风味的“民间工艺美术”代表作品,以小景窗方式沿走线铺展,与色调明快、对比鲜明的展柜饰面融为一体,形式各异的风筝,打破橱窗的禁锢,在展厅顶部渲染空间氛围。
二、科学规划陈列空间,利用多种手段挖掘工美非物质文化内涵,借助多元式信息组团,构建立体陈列语言,尝试开拓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的展陈方式
采用双展线规划,以主展线串联展区国家、省级工美大师精品核心展品群,辅展线展示各分项作品。在阅读层面上,“显性展示”和“隐性展示”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丰富的信息量。原材料、工具、半成品、技法小样等各类实物作为辅助展品,简洁、素雅的图版以及工艺流程视频等各种显性展示手段,充分揭示展品背后蕴含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多媒体交互式查询系统等隐性展示,则可让观众从容深入地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
采用开放互动的空间布局,各展区穿插呼应单元内容的模型以及复原或概念式场景,使得陈列更加立体与饱满。开放式体验空间“工艺坊”
兼具“工作坊、展演”功能,采用明快丰富的色彩和柜子组合,利用小组式座椅营造开放式的环境,吸引参观者驻足的同时,提供交流与休息场所。大师工作室根据展示和大师创作要求,设计出集展示、创作、会客、授艺、销售等功能于一身的开放式工作室27间,将动态展示与精品陈列紧密结合。
三、有机结合工美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打造高品质艺术鉴赏空间,注重设计理念效果和实用的双重实现
合理运用工美传统制作工艺,如木雕展区的廊柱采用由擅长人物雕刻的工美大师特别制作两组对称的大型东阳木雕门匾,陶瓷展区墙面采用大型陶板,陈列入口处精心设计十二个窗格组成材质墙,从各类工艺中精选典型的原料和半成品,运用体块与色彩的演绎集成阵列。为在展陈空间中真实还原工美材质肌理和艺术特色,巧妙运用现代科技,如使用多个投影灯联动的灯光变幻技术,营造穹顶天空云彩效果,运用特殊导光材料、各种仿石及金属质感材料及大型拼接陶板。
柜内照明采用点、面结合,层次分明的光照重点呈现精品效果;环境照明以柔和的间接照明为主,采用冷暖、宽窄结合,营造强弱分明、立体饱满的空间视觉感。展柜、展台设计主要考虑密封性、玻璃透光率、开启简便和空间节约、照明(隔热/去紫外线),以及安全性能。结合工美作品形态多样、体量不一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展柜、展架和展台——小型作品以独立柜、壁龛凸显,大型作品则搭建实体构架直接呈现。
亲民开放,
联动多赢的传承平台
——教育服务经营理念
博物馆自2011年9月30日开馆以来,与杭州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构成的馆群效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至2012年12月底,博物馆总计接待102余万人次,参观满意率达97.8%。
一、陈列社会效益凸显,获得国际赞誉,业内肯定,百姓认可
博物馆先后接待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副总干事格塔卓·恩吉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副理事长梁国扬等,成为台湾高校及德国中学交流团常设体验点。2012年5月,博物馆被授予杭州市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传承基地”,
荣获2011年度浙江省陈列展览精品奖、杭州市文物工作先进单位、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工作先进基地、2012杭州市民体验日“最具品质体验点”、中共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已有60家国家级、省、市级新闻媒体和国外媒体对博物馆陈列进行专题报道,包括乌克兰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浙江卫视、《上海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共计457篇。
二、有效开拓工美技艺活态传承多元化,专业传承+大众普及、公益服务+经营创新,真正实现文化遗产资源为社会发展服务
博物馆以陈列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在全国首推“国家级工美大师带徒学艺”项目,为杭州五位国家级工美大师在全国范围内选徒24名,通过5年授业,以实际措施推动杭州工美保护与传承;“工艺坊”常设体验引入木版水印画等近20个手工体验项目,并不断推陈出新;“博物馆之旅自由行+总动员”以自助式知识问答形式,结合主题类手工体验,让自主参观更富知识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参与人数达1万余人次;“工美大讲堂”形成
“工美名家”、“民间非遗”和“文博荟萃”三大系列,已举办公益讲座36场,参与人数近3千人次;“工美培训班”依托大师工作室开设手绣等培训,打破工艺美术培训长期“阳春白雪”的局面,满足大众“拜师学艺”的文化需求。开馆至今,总计推出活动135次。
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工美主题系列临时展览9个;积极开发文化产品,在配套的工美礼品商店中,有织锦画、烙画等各类特色工艺及旅游纪念品,实现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和工美的现实价值。
同时,积极将实践经验总结、推广,先后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包括《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工业遗存再利用研究》、《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打造“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研究》、《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等。
三、激发全民参与和社会联动,贯穿亲民开放的服务理念
博物馆从打造社会实践与合作平台出发,以中国美术学院等杭城10所高校为主,结合社会热心人士成立自主管理、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队伍,成为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学实习基地、硕士教育实践基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产学研基地,与省内外各级工美、民间艺术家等协会,工美大师、民间艺术家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组织公益性青少年团队参观展览,并通过“流动博物馆”将图片巡展、互动体验送入社区、学校20次。
在宣传推广上,重视传统媒体平台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新媒体,构建了以官网为核心、三维虚拟展览为亮点,QQ群、官方微博和人人网小站、BBS论坛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其中,三维虚拟展览通过对展厅进行360度扫描式拍摄,利用自动图像拼接、全景图、仿真运算、交互手段等技术还原三维立体空间显示,并能实现人机互动。至2012年12月总访问流量达1,080,355次。
在服务上坚持人性化、国际化。提供中、英、日、韩四语宣传册及电子讲解导览,有中、英、德优质人工讲解服务,推出现场、电话、网上预约,以及专业+志愿的免费讲解服务。作为中小学重点参观点,制定完善、详细的大型团队接待预方案,为青少年观众提供最为周到、安全的接待服务。馆区内设有休闲吧、免费读书角、便利超市、工美礼品商店等场所,配备轮椅、婴儿车、自助寄存柜、免费饮用水、针线包、药箱等服务设施,满足观众在博物馆的各种需求。(策划
陶学锋 摄影 孙凯
版式设计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