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各地小吃,再不尝就没了!

标签:
玩家惠杜称奇火烧蟹壳黄各地小吃北京小吃美食 |
微信搜索玩家惠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童年记忆里,那些深入人心的各地小吃而今有许多不见了踪影。仅存的一些地道小吃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局面,凤毛麟角的默默露面,绝对是今天不尝他日难寻的架势。今天,我们就来盘点8款各地即将消失的代表作小吃,大家都抓紧尝尝吧。
1、北京▪翻毛月饼
翻毛月饼本来是地道的宫廷点心之一,但因为制作工艺负责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唯有王希富亲临指导的“花家怡园”,在中秋节期间还会推出地道的翻毛月饼。翻毛月饼重点在外衣上,想达到翻毛色泽通身雪白、轻轻触碰如羽毛般的片片剥落、半斤左右的大月饼整个拿在手中,用舌头一抿,即融化于口,这般松软的效果,没有点真功夫是绝对不行的。翻毛月饼乍看之下跟台式的绿豆凸很相似,但是细究起来,翻毛月饼的馅包括椒盐、桂花、八宝、什锦等,是绝对见不到绿豆或是卤肉,且翻毛月饼的油酥层要比绿豆凸多出近一倍,这也是翻毛月饼珍贵且好吃的关键。
哪里尝:北京“花家怡园”餐厅每年中秋推出的月饼礼盒中便有翻毛月饼。
2、上海▪蟹壳黄
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单卖这两个品种的专业店,如王家沙、大壶春、吴苑等,名噪一时。
哪里尝:上海“王家沙点心店”
3、广东▪煎堆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在煎堆“家族”中,品种众多,有石岐煎堆、九江煎堆、空心煎堆等,但当以龙江煎堆为上品。龙江煎堆呈球形(寓团圆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蕴),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黄,表皮匀布芝麻,爆谷馅甘蜜味浓,其皮酥脆异常,为新春送礼佳品。“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在煎堆“家族”中,品种众多,有石岐煎堆、九江煎堆、空心煎堆等,但当以龙江煎堆为上品。
哪里尝:广州“岭南壹品酒家”
4、河南▪铁锅蛋
铁锅蛋是道快要失传的河南菜。吃鸡蛋的方法很多,白煮蛋炒鸡蛋最简单,而这道烧烤鸡蛋则需要些硬功夫,首先需要特别定制铸造的厚铁锅和铁锅盖,而且据说,现在会做这样的厚铁锅的师傅也越来越少了。用铁锅的妙处在于铁吸收热和保温的能力超级强,这样会产生足够的高温让鸡蛋中的空气保留,达到蓬松的口感。而除了铁锅的高温以外,烧红的铁制锅盖在烹制的过程中产生热对流效应,让锅中的鸡蛋被“扯起”,令其体积变得如海绵蛋糕般松厚,连端上桌的时候还有吱吱响的沸腾声。可惜的是,这种铁锅蛋由于存在一定的烹饪难度和无法卖出更高价钱,所以它在当今中餐里与九转大肠一样属于逐渐消失的菜品。
哪里尝:在洛阳、郑州、开封的很多酒店内均可以吃到。
5、江苏▪老虎脚爪
“老虎脚爪”是一种起源于江苏盐城,流行于江苏、上海一带的传统小吃,因正面突起六个尖状物,颜色呈焦黄,由于是手工制作不用模具,六个角时常分得很开,形状类似老虎的爪子,传入苏州、上海等地后,故有了老虎爪子之名。老虎脚爪表面脆而不硬,稍显坚实是其特色,还有略一点点碱香味,用老面发酵的传统方法制作,据说可以帮助消化。算是一种休闲小食品。现在上海只有南京西路的王家沙能看到。
哪里尝:上海“王家沙点心店”
6、天津▪杜称奇火烧
天津有食品“三绝”,驰名国内。其实,天津人很讲究吃,在民间有一些特色小吃也曾风靡一时,只是有一些小吃因为没有被继承而不存在了,也有一些小吃因为没有做成规模而很少有人知道了,在20世纪初出现在天津的一种“杜称奇火烧”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小吃,由天津人杜称奇始建于1918年。初期只是简单地设推出售,边做边卖,后来生意日渐红火,终于有了自己的字号。铺内自制的火烧、烧饼、蒸食等,层次多而薄,外形厚,外焦里嫩,内含油分,香、甜、酥、脆。堪称津城烤烙佳品。南市食品街建成后,特邀请了杜称奇的儿子杜茂以及杜茂的三个弟子周荣先、段玉起、刘运起进食品街开设了分店。
哪里尝:天津南开区的“杜称奇火烧”专营店
7、四川▪蒸蒸糕
卖蒸蒸糕的小贩常常挑一副担子。前面担着食具、木盒、米粉等原料,后头担着火炉、木炭、铁锅、蒸笼等。蒸蒸糕的蒸笼特别讲究,必须用麻柳树或泡桐树的木料挖制而成。树被砍后须晒干,在每年农历九月时做成的蒸具才耐用。这两种树的木质硬而韧性好,受热后蒸具不会变形和串味。成都60年代的蒸蒸糕以糯米为原料,以九比一的比例放在碓窝中捣成米粉,然后用箩筛筛出细粉,再把细粉用火炒熟。上世纪成都的大街小巷,无论盛夏严冬,白天晚上,随处都能听到卖蒸蒸糕的梆梆声。蒸蒸糕在当时可算是价廉物美,味道糯香甜酥,深受老人、特别是小孩的喜爱。
哪里尝:成都新鸿路好又多的对面有一家老字号的蒸蒸糕店,店名就叫“蒸蒸糕”。
8、湖北▪顶顶糕
卖顶顶糕的都有一副担子。担子左边是几个抽屉,一层层放着大米粉、糯米粉、红塘桂花这些原料,右手是一台煤炉子。炉子上烧水,蒸汽从一个小口里冒出来,小口上有一个杯状的带盖儿的模具。老板从左手边把原料一层层地放到模具里,放在滚水的小口上,利用那浓浓的蒸汽,只需半分钟,一块小白糕就做成了。那模具的下方有一个木杵,拿木杵轻轻一顶,小小的一块糕便反扣到一片小纸上再递到你手里来了。这个环节颇需些力道上的技巧,又是其他任何蒸食所没有的,顶顶糕便因它而得名。
哪里尝:武昌火车站附近有流动小摊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