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鲁仲连部分看了很久了,中间因为有个中秋节而一直没动笔,今天把工作处理完后有点空闲,开始吧。
“鲁仲连,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第一段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看了后面就更会知道,总结得非常到位。
主要写了鲁仲连两件事,正因为他不肯仕宦任职,喜欢隐居,所以估计他为众人所知的也就只有这两件事。
第一件。
先说背景。赵孝成王时,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軍前后四十余万(就是赵孝成王“信秦之间”撤换廉颇,执意启用赵括领兵,结果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赵军大败那次),秦兵遂东围邯郸。
邯郸势危,诸侯皆忌惮秦兵来势汹猛不敢攻秦救赵,魏国还派了一个客籍的将军新垣衍来劝赵国建议秦国称帝,讨好秦国。赵平原君听了新垣衍的劝说一时不知是否该将新将军的建议转诉给赵王。
这时候,鲁仲连出马了。他当时正游历于赵,听说此事就去找赵平原君,请平原君让他见新垣衍。然后就有了鲁仲连与新垣衍的一段对话。对话的结果是新垣衍服了,“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军听说此事,退兵五十里----好神奇。后来魏公子矫旨夺晋鄙军以救赵,方解邯郸之围。
那么,鲁仲连是说了些什么让新垣衍转变态度的呢,我又回去把那一段仔细看了一遍,觉得哈,凡事皆有因,他说服新垣衍的确不是偶然。
他们不过是初次见面,鲁仲连为了让新垣衍重视他的意见,不惜语出惊人,说“吾将使秦王亨醢梁王”,令新垣衍很不高兴,觉得说得也太夸张了,这只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他真正说的东西其实十分审慎,有铺垫又有高潮,最后一击必中,让新垣衍心服口服。
他前面说了一大通:先说到齐威王对周天子“前恭后倨”的原因;再讲了纣之三公被殷纣王残杀的故事,讨好他的人被杀,与他争执的人被杀,听到前人的事叹息的人也被杀,意思是居于暴君之下就是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然后还讲到齐湣王出访鲁国、邹国因对两国的君主不够尊重而被两国臣仆拒之门外的故事,指责燕赵如果拥秦称帝的话就连邹、鲁的仆妾都不如;等等。光看这些读者会不会觉得绕得太远了?
其实说这些都是有用意的,什么用意看了最后几句话就会明白,前面这些都是铺垫,最后几句话才刺到了对方要穴,那几句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如果让秦王称了帝,秦王必然会更换诸侯的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嫔妃,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无论什么事情呢,只要涉及切身利益就一定牵动人心,所以这几句话应该是说服新垣衍的关键,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估计也不一定会有最后的效果。
这是鲁仲连为人所知的第一件事,他成功地说服了新垣衍,为赵国争取了等待解围的时间。
现在说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发生在第一件事的二十多年后,当年他辞谢了赵平原君的挽留和财礼翩然隐居,二十年后他又是为了什么决定出手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燕国一位将领攻下了齐国聊城,但是聊墄有人到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这位燕将害怕回国去没有好下场,就占据聊城不回去了。(话说司马迁连这位将领的名字都不提,真有点不负责任,害得我只好一直说燕将燕将。)
但是,齐国不会白白丢了一座城池不管的,不久田单率军打过来了,想要夺回聊城。齐军围攻了一年多,双方伤亡惨重,燕将处境困难。这时候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到城中,给燕将。这封信写得很长,内容也很有层次,目的是想劝燕将早作选择,或者降了齐国,或者放弃聊城率军回燕,但是结果却很不理想,燕将思前想后,最后走了绝路,自杀了。“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
我最初看了这封信,觉得写得非常好,比他劝新垣衍的话逻辑性更强,应该更有说服力的,但是结果却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我分析吧,面对面交谈与信件劝说相比,也许因为是即时发挥,语言上不是那么华丽和严密,但是正因为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即兴发挥,就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一些。
当然,燕将的结局也与他的前期处置造成的尴尬处境和个性有关,旁人的劝说毕竟只是外因。想起来挺遗憾的,如果燕将听从了鲁仲连的劝说,回归燕国或者投降齐国,或许会是另外的结果,或许聊城会免于一场劫难?谁知道呢?其实燕将的顾虑也可以理解,“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这个的确挺为难的。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后来田单听说了这件事还想给鲁仲连封爵来着,鲁仲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事人,还不如贫贱却能轻视世俗随意行事呢。
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