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二

(2013-08-22 10:19:23)
标签:

史记

廉颇

蔺相如

纸上谈兵

赵括

文化

我在前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里说后面廉颇蔺相如还有很多表演,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只有廉颇在后半场还有戏,蔺相如就没了。这一篇列传在“太史公曰”之前最后一次提到蔺相如就是赵孝成王七年赵秦长平对阵时说“蔺相如病笃”,没交代蔺相如什么时候死的,有点不负责任哟。

先说廉颇。

孝成七年,秦赵长平对战,廉颇领兵,先是输了几仗,然后廉颇就固守不出战,任凭秦军多次挑战。于是赵王“信秦之间”,临阵换将,派赵括代替廉颇出任将军,结果赵括带兵,一败涂地,前后造成赵国45万兵力损失,令赵国国力受到较大削弱。关于赵括,后面再写,现在先把廉颇的故事写完。

第二年,秦兵围邯郸,持续围了一年多(另说17个月),“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邯郸之围五年后,燕国来侵,廉颇挂帅,大破燕军,燕国割五城求和,赵国方退军。廉颇因此被封信平君,并代理相国。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赵孝成王死了,赵悼襄王即位。新王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大怒,攻乐乘,乐乘躲了,廉颇自知无法见容于赵国,就逃到魏国。但是魏王一直不用他。几年后,由于赵国几次受欺于秦国,赵王希望廉颇回来,就派人去见廉颇。但是,有一个廉颇的仇家从中使坏,贿赂赵王派去见廉颇的使者,“使毁之”。于是,使者去见廉颇,吃饭的时候,廉颇为了消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质疑,就特意地多吃了几大碗饭,结果使者回去报赵王的话是:廉颇身体还行,很能吃,但是一顿饭的时间里就上了好几次厕所。于是赵王就打消了重新启用廉颇的念头。这个,原来多上几次厕所都会坏了大事呀。在我的记忆里,《史记》这是第二次写到关于厕所的话题了,第一次是范雎遇难时,被殴打骨折晕死后甩在厕所里被一群醉酒的宾客洒尿,第二次就是这次了。两次都给人深刻印象。----回想当时范雎的惨状,基本上可以理解和体谅范雎后来“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做法了。

再后来,楚国来魏国把廉颇挖去了,但是廉颇到楚国一年仍然寸功未立,廉颇自己说:我还是愿意到赵国带兵。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没说。我估计可能是廉颇不熟悉楚国国情不能与楚国将士良好互动配合的原因吧,还有可能是廉颇真的老了,不容易适应新环境了。

这一篇列传用在廉颇身上的笔墨最多,廉颇的形象描写得最为完整和统一,总体看来,廉颇是一个实战经验丰富沉稳老练的军事将领,个性直爽。相对于他的军事上的成熟,个人觉得他在政治上稍显幼稚,这与他个性的直爽有关。军事上的成熟不用多说,从他在赵国的历次战功就可以看出来;政治上的幼稚主要是从他渑池会前的直言安排,与蔺相如的矛盾,以及他在赵孝成王时期复出率兵破燕时对门客的势利的不满等情节中可以看出来。

比如说,在赵王带蔺相如赴渑池会时,廉颇将他们送到赵国边界,这时候廉颇诀别说:你们此去,算上来回路程和相会谈判的时间,应该不超过三十天。“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从道理上这话说得是没错,只是我觉得吧,这话由臣子对君主讲终是有点越礼,容易令人误会。如果是这话由赵王来说就完美了,既显出赵王的领导能力和大局为重慷慨赴死的气概,又避免了廉颇的道德风险。甚至由蔺相如说都比廉颇说来得妥当,因为蔺相如与赵会一起赴会,要死一起死,不会有趁赵王之死谋权的嫌疑。如果赵王不说是因为没想到或不愿面对(他本来就不想去的,是廉颇蔺相如一致认为不能向秦国示弱必须赴会),那么为什么蔺相如也不说呢?……这个不好瞎猜。总之说白了,廉颇过于爽直,作为政治家不够阴。----好吧,我可能想多了。

说到赵王的表现,从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到赵王迁,感觉一代比一代平庸,这是怎么回事呢?就说赵惠文王吧,总是在该他出面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让我想起那首歌中唱的“男人该说话的时候总是无声”,呵。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渑池会,在与廉颇分手的时候,他该做的安排不做,让廉颇说;在与秦王相会的时候,秦王让他弹琴,秦臣又让他割十五城为秦王庆生,他不反驳,所有的话让蔺相如来说。真让人替他着急。

我返回去看了一下《赵世家》,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与吴娃的儿子,赵武灵王是活着时退位让惠文王即位的,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赵武灵王的监管下执政,又经历了公子章的作乱以及赵武灵王惨死等变故,其实他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男人嘢,也许就是这些形成了他沉默的习惯。其实从《赵世家》的描述来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还是有一些文治武功的,不算平庸,也许只是在这一篇中为了突出廉颇蔺相如的形象而弱化了赵王了。

再说蔺相如。

蔺相如是本篇列传的第二主角,作者重点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他在完璧归赵、渑池赴会和负刑请罪等故事中的表现,这之后还提到他“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再后来长平之战时,提到他病重,然后就再没有对他的描写了,感觉有虎头蛇尾之嫌(难道之后他就死了?)。在结束时的“太史公曰”中,却对蔺相如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对一个人来说,死亡是容易的,直面死亡却很难。“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从本篇列传的描写来看,蔺相如的确当得起这个评价,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蔺相如的形象与廉颇相比,缺乏一点凡人味,少了些烟火气,不那么可信。

不知不觉又写了这么多了,我真的越来越啰嗦了?

还有李牧和赵括没写呢。难道还要写一篇?要不简单写一下。

赵括只善于纸上谈兵,不能实战应变,这一点廉颇看出来了,连赵括的母亲都看出来了,赵孝成王却没看出来,一意孤行派他代替廉颇率兵,结果一败涂地。

李牧是赵国北地良将,抵御匈奴有功,后来率兵攻燕抵秦,皆立大功,封为武安君,再后来,赵王迁听信秦国反间计,用赵聪、颜聚代替李牧领军,李牧不听命,被赵王派人捕杀。

唉,一声叹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