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习题
(2010-02-25 01:12:34)
标签:
杂谈 |
《咏柳》习题精选
一、组词
碧( )壁( ) 垂( )睡( )裁( )栽( )似( )以( )
二、填空1.“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
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写下来,并写出意思。
四、《咏柳》巩固提高
五、《咏柳》探究活动
观察春天的柳树,或者其它景物,用一段话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强化练习
(一)下列没有描写的一句是(
(二)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首先,这是咏物诗,从“咏柳”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了,是歌咏柳树的。这首诗的确是C.①
扣紧柳树来写的。但是我觉得诗人所歌咏的决不D② 是柳树,他是借柳树歌咏了 a ,歌咏了 b
。人们对于 c ,往往是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得知的,水的解冻,燕子的北翔,都是 d
的信号。不要忘记,柳树也是一位报春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早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丝儿新绿了。贺知章借着描绘柳树的新装,歌咏
e
,很能唤起读者共鸣。咏柳,而不局限于柳,借咏柳而咏春,这是高出于一般咏物诗的地方。(1)为画横线的①②选择合适的词语。
①这首诗的确是( )扣紧柳树来写的。A.各处 B.任何地方 C.处处 D.到处
②诗人所歌咏的决不( )是柳树……A.只 B.单单 C.仅 D.仅仅
(2)能依次填入a、b、c、d、e处横线上的一组恰当的词语是(
A.春天的来临 春回大地 春风 春之来临 春天的到来B.春风春天的到来 春之来临 春回大地 春天的来临C.春回大地 春天的到来 春风
春之来临 春天的来临D.春风 春天的来临 春之来临 春天的到来 春回大地、
(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很能唤起读者共鸣”一句的主语是(
A.春天的来临B.歌咏春天的来临C.借着描绘柳树的新装,歌咏春天的来临
D.贺知章借着描绘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
(4)区分下列比喻句的类型,把相应的字母填在括号里。A.明喻 B.暗喻 C.借喻
①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间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碧玉⑵妆成⑶ 一树⑷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二月⑺ 春风似⑻ 剪刀。
注释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该诗运用拟人手法,将柳树比成一个风姿绰约的小家碧玉,妩媚动人,又运用设问加比喻的妙句,把春风比做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