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0-06-09 18:36:24)
标签:
杂谈 |
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习春玲
新的时代,新的思想,德育教育也应该顺应新时期的要求,与时俱进。如何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是值得当代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德育呼唤时代性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和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德育观念十分重要。一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本地的实际,充分挖掘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二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变教育的选拔功能为发展功能,树立人人都能成材的观念。三要有科学的评价观。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在生理、心理、个性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多方面、多角度衡量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经历。我们作为一所全寄宿式民办学校,更应该细致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找到适应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德育新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
德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发展中的人。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价值趋向,德育工作需要在内容上求新,在形式上求活,因此德育工作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新”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教育手段要新。当前电视和网络普遍走进了生活,面对电视、网络文化的传播,我们的教育手段必须跟上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如让学生讨论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每个周末让学生看新闻,周一挑选一个学生进行播报,就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如我班学生就曾经对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了生命只有一次,应该珍惜生命,不要轻言放弃。二是形式要新。面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育形式必须跟上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三是教育内容要新,要与时俱进。同样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时代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不尽相同,教育效果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德育的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如雷锋是六七十年代学生的榜样,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还不如动画片里的人物来得生动有趣。
二、从小事抓起,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交往圈子小,只有从小事抓起,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抓小事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学生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萌芽点,让学生的闪光点不断闪亮,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他们的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也时时受到这些小事的影响。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小事,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规律开展工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小就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德和规范教育。心理学家说过:“人的很多看似很偶然的不良行为其根源大多在儿童时期,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开始加强小学生的社会公德、规范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使小学生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为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二是对学生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要小,并体现出层次性与递进性。如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时,可要求学生回到家里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跟周围熟悉的人交往使用“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对偶尔遇到的求救者、贫困者表示同情和关注……这样的要求学生容易接受,也能轻松地做到,从而在参与这些小事中逐渐培养美德。三是开展的活动要小。德育的内涵,就是要让学生从每一件小事的体验中升华。因此,德育工作应以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主,从点滴入手,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三、面向全体学生,促成好习惯的养成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在小学生群体中,不管他的思想品德基础、表现如何都要发展,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情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转变重“后进生”轻“优秀生”的德育思想。在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对自己眼中的“好学生”总是特别放心,而对“坏学生”却时时“盯、管、跟”。其实,“好学生”身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而“坏学生”也有他们的可爱、可取之处。
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班开展了夺苹果的竞赛活动,孩子的表现好就盖一个印章表示奖励,盖齐了五个印章可以换一个红苹果贴在墙上的评比栏里面,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渐渐地,地上的纸张有人主动捡了,黑板一下课就变干净了,作业拖拉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一个文明礼貌的班集体正在逐渐形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