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是"道"的核心,整本《道德经》就是在谈“反动"!所谓"反动",就是与我们的后天意识做相反的运动,向道中“返”!任何事物从“道"中来,最后又回到"道"中去。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反与返"这两个字的用法。反和返在古汉语中是通假字,例如"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卫人嫁其子》
)"和"始一反焉"中的"反"就是"返"。但两个字还是略有一点不同的,“返"字重点在"回、归","反"字重点在“和原来的不同"。
有人把“反者道之动"理解为"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或者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真把老子这句话的“反"理解成了“反"。一个具体事物的阴阳对立或循环往复当然是“反",老子承认。但老子重在讲任何事物不管阴阳对立也好,还是循环往复也罢最终都要"返回"到"道"中。例如:年年的"春夏秋冬"是不同的,彼此为“反"。而每一个"春夏冬"从"有"到"无",又回到“道"中去,故曰“返"。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反"是“返回"的意思,回到"道"中去,和佛家的"回归自性家园"是一致的,他们是相通的噢!
"反者道之动"此句结构,是“道之动者返”。意即——道的运行规律,就是这个"返"!事物二元对立或循环往复中的“反"是象上的某一时段中的“反",从全盘的时段及角度看来,都是源之于“道“,又返回于“道”。因为除了“道”之外,原本并无一物一事存在,所有的一切自然都回归于“道”。
老子《道德经》中第二个“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章)。不要以为"道"跑到很远的地方又折回来了。"道"是非动非不动的,一切事物都是周而复始的生灭变化,从“道"中来又回到“道"中去,无论你走到哪,太阳一直跟着你,“远曰反"一一好象"反(返)了"。
老子在《道德经》很少特意地去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象上具体事物的“反"不能说不包括,即便有也是为了“返道"而举例子,22章的通篇的举例虽然都是阴阳对立的,比如“曲则全,枉则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并不是在讲物极必反,而是通过例子在总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和诚全而归之",重点是"返道"。
老子的“返"字还有一个代名词,就是“归",这个"归"字把"返"回“道"中诠释的淋漓尽致。
“复归于婴儿丶复归于无极丶复归于朴"(28章),婴儿的状态就是“道"境、复归到不可穷极的真理还是回归于“道"境、复归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依然是回归“道"境。“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道)"。又如"…复归于无物"(14章),…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6章),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而最终都是“各复归其根",也就是各自又回到它的根本、回到“空"的状态。我们所执着的一切都是从"空"中生出来的幻相,终究要“归其根”的。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是“抱一"的,就是与"道"合一的。"返道"是《道德经》核心,本质上讲人的修养就是"返道",与后天意识正好相反,人的本性有贪,所以要廉;人的本性有嗔,所以要慈;人的本性有痴,所以要明;人性喜贵就让你以贱为本;人性私也,就提倡大公无个心。顺便提一下对"大公无私"这个词组的理解,一次,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因家务纠纷向国会解释时,表示为了国家一定“大公无私"!笔者很震惊,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理能够“大公无私"。一想,"大"岂不是老子的"道","道"岂不公而无私?一点没错!传承中华文化不能停留在口号上,重在落实到行上。也许有人会问:停留在原点不发展还怎么"返"?这就错怪了老子,老子还有"无为无不为"呢,有人说老子消极,什么都不干,什么都干成了,错的离谱,老子是让我们时刻在"道"中,想在"道"中、行在"道"中,是让我们不"离经叛道"!这才是学习《道德经》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返者道之动",我们要时刻有一根"返"的弦,否则就一定“离经叛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