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灵丘白岔山金云洞道观考

(2016-01-08 13:17:20)

山西灵丘白岔山金云洞道观考

 

在山西灵丘县南部山区, 有一条有名的太行古道,是古代 “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蒲阴陉”,这条沿着在山谷中穿行的唐河沿岸而形成的道路,是古代晋冀二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咽喉通道,是二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往来,以及民间商务往来的必经之路。从灵丘县城的平原地区,进入“蒲阴陉”大概10多里,唐河的一个弯道的西侧,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觉山寺,其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就在距离觉山寺10多里处,另有着一处非常壮观的明代道观遗存,因为被毁坏的很早,所以常年不为人知,虽然过去的恢弘的建筑以及无缘见到,从仅遗存的高阁还能看出当地的气势。

 

进入蒲阴陉,唐河东岸一座山梁高大绵长南北走向几十里长,成“丫”字形,现在叫玉鼓堆梁,在明代这里叫白岔山。也就是觉山寺的东侧罩山。在这条大山梁两侧密布着许多东西走向的小山梁组成了许多沟壑。这些沟壑两侧山势都很险峻,并不适合人居住。唯有一处不同。在觉山寺南的白沙口村东,山主梁西向延长的两条小山梁之间,其中北侧一条山梁有一道分叉呈弧形向南侧拐了一些,东侧的主梁以及南北两道山梁连同这个分叉的小峰,形成了一个接近椭圆形的小山坳,山坳不算大,坐北朝南,西南处分叉山体尽头是一块独立的大石耸立,似乎是门关一般,这块大石和南侧山梁间成为了一处自然形成的出入山坳的豁口。因除了豁口,其他方向都有山梁遮挡,山坳里遮风向阳,植被茂密,和其他沟壑明显不同,山坳南向山梁略低,阳光可以直接射入照在北侧的崖壁上,崖壁上另有两个向阳的山腰高处还有洞穴两个,是这一带难得秀丽且适合居住的景观。

 

这里在古代就有人修行,但细节不可考证,直到明代嘉靖年间,因嘉靖皇帝推崇而道教盛行,有一个西汾人崔天元,家中原是做生意,比较富庶,虽读诗书,但爱好道教修行,后因慈母去世,遂看透生死,一心求道,路过此地,看到这里有山有洞,风景宜人,而且又前人修行的痕迹,认为这里是最为适合修道求仙的地方。

 

于是他在这里住下,耕种为生,闲暇四处化缘筹款,经多年努力,历尽艰辛,终于把这里打造成想像中仙境的模样,整个建筑群等级,建造难度和美观程度都非常高。山坳虽好,但底部不平坦,而且因对侧山梁阻隔,阳光只能照到比较高的山腰处,所以建筑只能建在山腰中部靠近山洞的地方。因地势险恶,可用空间有限,建筑采用了当时同地区流行的类似悬空寺的结构,建筑多一侧依托于山石,一侧,突出于山体,达到使用面积最大化。在山腰上先层叠用石块搭砌了4层护坡平台,建筑都建立于护坡平台之上,其中正殿是一座建在高大卷拱门平台上的三教楼,而且左右两侧还各有配楼一座。一座建于西侧山洞之下,一座建于三教楼东南,两楼和三教楼各在不同的台基上,呈错落状。这些都是木构建筑,且建筑都是用了当时道教建筑盛行的,且是山西特色的孔雀蓝琉璃瓦。三教楼判断曾供奉佛道儒,各路祖师,且体谅比两侧配楼要高大,从三教楼台阶一侧可通西侧二层山洞。另在中部最高处的山洞,地势更为险恶,前方无法增加建筑,天元特在山洞前前建起砖砌成的三层玉皇阁,只能通过三教楼的廊桥进入,作为建筑的群的最高点。玉皇阁三层,整体砖砌,每层略有收分,每层正中开拱窗,每层上部有砖仿木斗拱和垂莲柱头顶部有瓦檐。三教楼二层后木廊是唯一可以通往玉皇阁的通道。

 

这些过程被刻成一座碑记录下来,碑名为“重修白岔山金云洞碑记”。这座碑因立碑处过高,而且为配合建筑比例,碑身过于庞大,而窄小的位置太大的材料难以安装,并且不容易保持稳定,所以采用了非常少见的石刻及摩崖拼接的方法。其中上半部盘龙碑头加碑身高约2米,用青石刻成,另在道观东侧山体在崖壁上用摩崖形制刻成碑型约2米,做为碑身下部;然后把上部碑拼接山体上,成为了少见的山体及石刻拼接混合碑。这种风格国内非常少见,本人还没见过其他例子,怀疑是国内孤例。这座碑让我们知道这里的名字是白岔山金云洞道观。而进山入口的白沙口村,怀疑就是由明代的白岔口,演变而来的。

 

 

到清朝后道教逐步不受重视,而佛教日发兴旺,觉山寺的香火繁盛,而金云洞道观却逐步衰落了。到康熙年间的灵丘县志,以经没有任何关于它的记载,可能道观已经无存了。现在的道观荒芜多年,建筑不知是缺修缮自然倒塌,或是经兵火被焚毁,木构建筑已经全塌毁于台基之上,砖石瓦砾把台基湮没,灌木丛生,几无道路可近;唯有最高处的砖砌玉皇阁,因独立建于山崖壁上,且为砖砌,不怕风火,并且因下方建筑先毁,而无路可上,才得以幸存,即便如此,顶部檐脊也没能留到今天,仅存墙体。拼接巨碑还在原处,只它还唯有记录着这里的沧桑,可惜碑文摩崖部分风化严重,很多字迹已经无法辨识了。在对面山头还能看出四层护坡石分布,以及三教楼台基残留的圈洞,依稀还能知道当年的风貌。

 

遥想当年,盘山徒步数里,山崖之上突现4层楼阁层叠,琉璃相应。壮丽异常。就像天宫楼宇般。让信众无不感怀。即便今天也能看出当年施工之不易,设计之精良。虽个人力量有限,难以为古迹做什么,但希望能把湮没在历史里的点滴记录下来发掘出来,不要让其无声息的埋没了。

 

历史来源多来自碑文,因其他地方无法查到金云洞的任何记载。碑文因残缺,所以有些天元的事迹已经建筑格局只知大概,细节难考。建筑格局是个人通过碑文和地基推敲出来的不能保证完全符合史实,仅供参考。

 

感谢网友塞外飞雪指点,感谢网友颐和吴老拍照。照片中是本人,作为参照物为判定高度存在。http://s1/mw690/001QT1lPzy6YphPKuzee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