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潭柘寺里消失了的三圣殿和帝王树牌坊

(2014-09-01 10:20:33)

潭柘寺里消失了的三圣殿和帝王树牌坊

 

      北京门头沟的古寺潭柘寺,历史悠久,在经历了千余年历史中曾经多经改扩建,形成了今天一片庞大的宗教建筑群。现在保留的主要建筑和整体格局都是清代康熙年间奠定的。建筑整体分三路,绝大多数保存完好,但也有些建筑消失在历史中,譬如,西路的楞严坛以及中路的三圣殿。楞严坛因外形特征明显,所以在资料和老照片中很容易分辨,而三圣殿却大多数朋友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有限的文字记载都没有对外观的描述。另外还一个小型建筑居然几乎没有找到文字记载,只是从老照片中看出它的存在,它就是-----帝王树前的牌坊。

虽然文字性的史料,短时间内没有特别的发现,但个人在整理潭柘寺的老照片却又不少新的发现,此文就是试图通过老照片和有限的文字资料,还原这两个朋友们不熟悉的建筑。

 

 

       潭柘寺寺庙不仅规整,其中中路建筑布局宽敞,建筑等级都比较高,现存建筑从南向北由,牌坊、山门、天王殿、帝王树和毗卢阁组成。建筑建在由山地开拓出的不同层的台地上,高度逐渐升高,使整个建筑布局不但和谐而且错落有致,更显气势不凡。潭柘寺最为著名的银杏帝王树,就生长在在潭柘寺中路大殿之后的平台上,银杏树之后,更高一层的平台上就是中路最后一个地势最高的建筑毗卢阁。如现在去潭柘寺游览,可以看出银杏树所占的这个平台空间过于开阔,分散中路建筑前后的连贯性,这是不符合传统宗教建筑布局的,对比潭柘寺东路和西路建筑,并没有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在两棵古银杏树之间还曾经有过一组殿宇---------三圣殿。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三圣殿侧,惟殿左银杏大者,一株高十丈余、围约二丈余、其旁复生小者三株、高数丈,寺僧云前一株生适当圣祖临幸时,后二株生适当皇上临幸时。”

 

 

       三圣殿的布局从一张侧俯拍的老照片分析看,整个建筑分两部分,有两个独立的屋顶,一个是硬山卷棚屋顶,后面是硬山脊殿宇,是一个勾搭连建筑,结合正面和侧面照片就能准确判断出三圣殿是由一个五开间三进的硬山顶大殿附带五开间单进悬山殿共同连脊组成的一个进深比较大的殿宇。在其他正面拍摄的三圣殿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殿位于潭柘寺大雄宝殿后的平台上,登上大殿两侧的坡道,可以看到这个殿殿前开阔,面阔五间,明间次间开三门,两侧有窗。左右前各有一颗大树,殿宇基础略高,正中门前有石阶多层,殿前两侧各有石碑一块。殿宇最东侧窗下有小型陶龛一个。正中台阶门上有四字木匾一个,可惜照片无法看清匾额具体文字。在另外侧面的三圣殿照片中可以看到,三圣殿的两侧山墙略有特殊,就是有开东西侧窗,并且前部分侧窗开在其正脊下山墙正中,后部分侧窗开在山墙中偏前的位置;这种结构在佛教殿宇中很少见。帝王树位于三圣殿东山墙外。。

 

 

       据文字记载,三圣殿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日本籍贯无初德始禅师在永乐年间主持潭柘寺期间,用明献王布施的百两黄金,在寺内建造了一座金彩庄严的西方三圣殿。记载中没有形容这个殿宇是什么模样,单从措辞来看应该比较华丽的殿宇。另一个记载是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受康熙皇帝赏识的震寰律师在康熙皇帝的支持下重修和扩建了潭柘寺;主持创建毘卢阁、三圣殿、斋堂、重修大雄殿、圆通殿、药师殿、迦蓝殿、祖师殿、钟鼓楼、山门牌楼等工程。奠定了潭柘寺的基础和地位。这里提到了在整体修缮时,同时修缮了三圣殿。

 “三圣殿”;这样布局是为了,有一个更为宽阔的内部使用空间。如此类推,因建筑空间太大,内部光线不足,所以需要在侧山墙开窗。这种殿宇的作用通常是汉式经堂。不能肯定民国留存的照片里的三圣殿,到底是不是明代所建的那个豪华的殿宇。也许当时的三圣殿更加高大恢弘,而看到的三圣殿规制普通,更像是清代改建的结果。当然这只是个人判断,证据还不充足;有待新的证据的出现。

 

       有记载说大雄宝殿后有一个建筑是斋堂,个人感觉应该不准确,但把斋堂建在寺院中轴是即不严肃也不符合传统的。现在最后方的毗卢阁是清代大规模扩建时才修建起来的,而明代这就是寺庙中路最后一个殿宇,应该是很重要的殿宇。进一步推断,明代寺庙中路最后一座就是这座名为三圣殿;老照片中的殿宇形制是两个五开间连脊的建筑,则殿宇宽敞;在汉传佛教里只有供高僧说法的“经堂”才有这种地位。汉传佛教经堂通常在中路建筑大殿之后的重要位置,通常宏大宽敞,可以同时供多人听经。而斋堂的名称,怀疑是因经堂而演变误传而来,毕竟这两个名称听起来相似。有些经堂会在正中供奉体量略小型些的佛像,怀疑这里曾经供奉“西方三圣”,所以得名“三圣殿”;但它的作用是经堂。当然这个推断是个人判断,还缺乏有力证据。

 

 

       据阿南史代的文章,三圣殿毁于大概80年代;“15年前,为了开辟一所公园,在两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之间的三圣殿被拆掉了。”当然殿宇毁掉的原因是否真实如此,还有待考证。如哪位朋友知道细节,希望告知我。

 

 

 

       在几张潭柘寺的老照片中我们看到了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的“帝王树牌坊”;

       帝王树位于三圣殿正殿和抱厦连脊处东山墙外,树外侧有一圈汉白玉栏杆保护,彰显其等级高贵。在帝王树正前方大概1米左右,三圣殿前部分东山墙侧窗外,有一座单开间的小型牌坊,因一时还不知道其用途,个人暂且称它为“帝王树牌坊”。牌坊两柱一间,悬山带脊顶,没有冲天柱,没有戗柱。坊额中间有匾,匾上有多字的一个题记和落款,可惜现有的照片看不清文字内容,下面有石制夹杆石保护两柱子。牌坊后有石制供案一个,从照片中远处人物高度比例估算,牌坊整体高大概3米。在1935年后的照片,已经看不到牌坊的身影,可能在30年代后期被拆除了,原因未知。

 

      在没有资料的推测下,考虑到牌坊位置位于帝王树的正前方,且后面有供桌,个人判断应该是清代乾隆后所建,帝王树得名以后有信奉者单独为帝王树所建立的。至于是否是皇家册封而建,题记是否为御书,还不得而知,因记载很少,怀疑是民间募建的。牌楼的造型类似于国子监牌楼,但没有冲天柱,怀疑是因为是在帝王树下,并且紧邻三圣殿山墙,不得已而为之。分析建立的原因,可能虽然树木高大,帝王册封,在寺庙之中还是不够明显醒目,而建成牌坊,既可以让信众快速了解其身份。并且设置供桌,也有把帝王树作为神灵来祭拜。

虽不知其名,但根据作用,应该也符合“帝王树牌坊”这个名字。

 

 

 

        自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德国人到达潭柘寺并拍摄照片开始,逐步有外国人到达潭柘寺,拍摄照片,因为潭柘寺作为京西名寺,很多外国人前往游览,到民国时期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在外国留存了不少潭柘寺的照片,当然也包括不少三圣殿的老照片。因外国人不熟悉中国寺庙的区别,喜欢把游历西山的照片混在一起,在没有明确资料区别的情况下,一些老照片我们并不知道是潭柘寺,甚至到达是不是三圣殿。经我个人整理部分的潭柘寺老照片;发现了多张不同角度的三圣殿,以及帝王树牌坊度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判读和还原三圣殿原貌的重要依据。这些照片主要集中在1915-1935年间。其中比较早的是美国公使马克谟于1916年拍摄的由东南向西北拍摄的三圣殿以及帝王树牌坊照片。西德尼甘伯在1919年拍摄的相同角度的但视角更大,可以看到三圣殿和牌坊的完整面貌。并且一张海达莫里逊拍摄的,从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三圣殿前后两个顶的连脊结构。另外在1921-1930年美国人约翰杜威,Warner, Langdon,Hers, Joseph,Meyer, Frank Nicholas,都曾到到潭柘寺游览,并且曾拍摄过三圣殿。以及帝王树牌坊的照片。从这种趋势看,随着老照片国际交流的开展丰富,应该还会有更多更全的三圣殿照片面世。

 

http://s13/mw690/001QT1lPzy6LHeVSDYUbc&690
海达莫里逊拍摄的西向东拍摄的三圣殿俯视照片,是判断三圣殿是连脊建筑的依据。
http://s15/mw690/001QT1lPzy6LHeWxlYafe&690
西德尼甘伯拍摄的东南向西北方向的三圣殿照片
http://s10/mw690/001QT1lPzy6LHeWzwlXd9&690
Warner, Langdon拍摄的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的三圣殿照片
http://s7/mw690/001QT1lPzy6LHeXyhnw16&690
马克谟拍摄的帝王树牌坊
http://s7/mw690/001QT1lPzy6LHeXHxcO76&690
西德尼甘伯拍摄的帝王树牌坊
http://s4/mw690/001QT1lPzy6LHeXJlPZb3&690
Hers, Joseph从东北向西南拍摄的帝王树牌坊,以及三圣殿后部分结构
http://s2/mw690/001QT1lPzy6LHfPpKaB11&690

1936年左右,一位不知名的游客拍摄的潭柘寺三圣殿,这时帝王树牌坊已经消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