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影响几何?
(2018-06-04 19:30:14)
标签:
资管新规出台总体影响正面 |
分类: 经济与时局 |
为什么会有“资管新规”?
资管新规是用新的规则对超过百万亿规模的国内资产财富管理行业进行规范约束。
表外理财是在资产负债表以外的,这一块按照银监相关的指引是客户风险自担。“理财”的概念,在全球通用范围就是金融机构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让客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在中国,“理财”演变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有趣产品。认购这种产品,客户一定要签署风险申明:我已认知一切风险并愿意承担一切风险,然而,如果最后出了问题,客户会举着牌子“还我血汗钱”去“维权”,然后银行得地还他钱。目前规模达到22.2万亿之巨大的,就是这种产品。
而公募跟私募是规范的,公募基金无论是投股、债还是货币市场,都是单独建账,里面的资产是透明的。每天看到净值该是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任何所谓的“客户表面上承担一切风险,而最终出了风险不用承担风险”的奇特现象
券商的资管呢?大集合、小集合,再加上基金子公司的13.9万亿,我们也基本上看不清楚里面的东西。
约80万亿规模的“资管”受到影响
受资管新规影响的是除了公募跟私募的20万亿剩下的这一部分“资管”,总共是80万亿左右。其实这80万亿左右,我比较愿意把它形容成“中国式的次级债”,2007年引发美国的次债危机最后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各类创新债权产品,说白了就是“次级债”。我们这80万亿“资管”资产中绝大部就是各类非标准化的债权债,里面各种各样的借贷——股票质押、房地产质押等,有东西质押跟没有东西质押的,各种各样的债权混淆在一起,通过复杂的嵌套堆在一个池子里面最后卖给消费者。最后里面是什么资产?我们都是搞不清楚的。我比较愿意把这80万亿(除了公募、私募以外)的资管,看作中国式的次级债。
次级债最终会不会出问题,肯定大家是担心的。我们的监管机构高层当然知道要去解决。怎么解决?就是通过资管新规来把中国式的次级债冰山融化。资管新规的首要的核心内容就是“打破刚兑”。打破刚兑,我们每个产品要独立运作、单独进帐,我们看得到它的净值变化。客户接受投资的结果,有收益了自己拿,要亏损了自己担。
其次,原来通常保险、基金、证券跟信托、银行之间是不同的监管机构来监管的。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下的杠杆比例不同,可以入池的品种要求不同。当然了,机构都是聪明的,都在做“监管套利——在保监监管的保险体系里面入不了池的,做不了的高杠杆,就挪到信托平台上去做了,那是银监会管的,它有另外一套标准;若是证监会对基金子公司监管相对宽松,金融集团往往就把业务放在基金的子公司底下来做了。通过层层的嵌套,跨越不同的监管机构,造成了我们对底层资产的清晰了解非常困难,因此也就有了资管新规的第二个内容,消除嵌套,即限制多层的嵌套,同时统一杠杆的标准,降低杠杆的比例。另外,限制投资范围。而三家监管机构,现在变成两家了,银保监和证监会。
另外,资管新规约束的第三个核心是“非标”。非标是什么?“非标准化”的资产,投资人很难搞清楚。对“非标”我们很难做它的估值,且市场流动性相对比较低。比如:产业基金,是非标,ABS类其实也是非标。非标通常是期限长、流动性比较弱、投资范围比较广,在新规下,处理非标要做更多的额外信息的披露,风险要开始隔离,还有产品范围要做更多的限定。
正式出台的新规较“征求意见稿”相对宽松
2017年11月份资管新规意见稿出台,就普遍引起了金融机构的担忧。在此以前其实对于银行的理财产品,对于其它类似的产品,曾经有多次这种相关的规定出来征求意见,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这一次倒是动真格了。不同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反响非常大。
具体而言,真正的新规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相比稍做了一些调整。总体而言,相对宽松。
新规的出台有助于拉动实体经济
我们国家“无风险收益率”是多少?可以说是一年期的储蓄存款利率,可以说是十年期的国债利率,对吧?我认为最实际的“无风险收益率”就是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5-5.5”之间。这样的一个“无风险收益率”,其实是很高的。如果《资管新规》严格的执行,那就肯定会让这些表面上要承担风险,实际上谁都知道不承担风险的投资收益率降下来,实际上效果就是降低了无风险的收益率,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对实体经济肯定是有拉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