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qdii基金遇冷分散风险发掘投资机会物极必反财经 |
分类: 财富管理 |
最近,债券型基和QDII基金的销售可谓冰火两重天。债基们数十亿份的规模均一日售罄。可QDII基金销售的遇冷却与债基的火爆销售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据媒体报道:“现在QDII一天全国销量都在百万级别,不超过一千万,现在发的这几只QDII差不多都是这个量”。其中,某国内大型基金公司发行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LOF)更是遭遇严重寒流,甚至到了鲜有人问津的尴尬地步。有同行们质疑该QDII指基现在舍近求远“又去站岗了”。
曾几何时,投资者们纷纷涌向银行系QDII和基金系QDII的“大船”以求出海。国内首批四只QDII基金发行的2007年9、10月份正逢市场火爆的时候。当时单个的QDII基金单日认购总金额至少数百亿甚至上千亿而形成了QDII基金首日认购资金就远远超过募集规模的局面。然而,投资者们趋之若骛的QDII基金绝大多数并未如愿带来理想的回报,不久,这些“大船”便纷纷触礁而令投资者蒙受损失。
那么,当今海外投资倍受冷落,其投资的前景是否更为暗淡?在作具体的分析之前,我想把一个经典故事分享如下:
在美国有一间鞋子制造厂。为了扩大市场,工厂老板便派一名市场经理到非洲一个孤岛上调查市场。那名市场经理一抵达,发现当地的人们都没有穿鞋子的习惯,回到旅馆,他马上发电告老板:“这里的居民从不穿鞋,此地无市场。”
老板接电思索良久.又吩咐另一名市场经理去实地调查。想不到这名市场经理看到同样现象后兴奋万分,马上电告老板:“此岛居民无鞋穿,市场潜力巨大.快寄一百万双鞋子过来。”
这故事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想象的不同解读,深层的意义在于能在不利的局面中发现机会。
记得在九十年代,有人用数证券部门口自行车数的办法来判断市场的投资机会,似乎屡屡中的。当交易时间证券部门口的自行车零星可数时,事实上往往是投资股市的好时机。这正是我们熟悉的“物极必反原理”的体现。将此现象加以引伸,我们可以判断:
当海外投资倍受冷落,其投资的前景可能并不差。而此时在长期负利率环境下大量认购债券型基金,预期回报会落后于通胀而令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难以实现。一但利率最终上行,债基投资的风险更显而易见。
从长期投资而言, 环球投资的机会不会比只限于国内范围的投资机会少,经过优化的环球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不会比只限于国内范围的投资风险大(国内单一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可通过全球资产配置得到分散。 今年以来, 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还是以拉丁美洲等等新兴市场,其主要的股市的总体表现均优于国内A股。从长远来看,海外投资是会实现为投资者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分享全球市场收益的目标。
也有不少人认为,国内经济形势要比国外好。国外的问题多因而不应作海外投资。实际上,我们货币政策虽然表面上仍是“适度宽松”,考虑到CPI不断在爬升,在具体动作上,难以宽松。而欧美的央行则因其对应经济体的复苏相对滞后而暗示近期不会加息,货币政策环境相对宽松。此时投资海外的相关市场,反而能起到一定的避险作用。
从估值角度,国际市场普遍极为合理,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已在较低的股价水平中得到释放。以文中所述的被业界斥之为“又去站岗了”的某QDII基金的投资标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为例,当前的水平是11500左右(9月1日的数据),远低于在其历史峰值的19700一线,而静态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有趣的是,当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在其历史峰值之际,恰恰是2007年QDII基金发行火爆之时,当时的静态市盈率高达30倍!投资者如在市盈率超越30倍之际不产生恐惧,而在目前10倍市盈率之时感到害怕,真难说是志在高远了。
有分析人士担心海外投资会面对较大的汇率风险,而汇率风险主要来自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然而,国内的通胀率明显高于其他主要国际经济体,通胀的预期大大限制了人民币的升值空间,我们也看到了,尽管人民币的灵活汇率机制重启已有一段时间了,人民币并没有如预期单边稳步上行,实际上一直呈幅度有限的上下振荡而已。持续的通胀压力令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长期而言人民币反而不无贬值的可能。
其实,海外投资不仅能实现分散风险,而且能发掘不同的投资机会。新兴市场、大宗商品(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都将会在复苏中因需求的恢复而有一定的投资机会。而一些大宗商品(资源类等)更可能是中国整体海外投资战略部署的重点。海外相关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均远优于国内市场,参与海外投资则也可以不同的形式(基金、结构化产品等等)捕捉这些市场中的不同机会以获取相对可观的潜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