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品集《剔红》后记——且留几分听琴读香的心性

(2013-06-21 15:43:36)
标签:

后记

 且留几分听琴读香的心性

 

这是个急管繁弦的时代,这里是华盖摇曳的京城。即便斯时斯地,也有人爱惜心性,肯去“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幽篁独坐,手挥目送,不是都能弄一弄风雅,我也只能仰止而已。这原也寻常,就连风流雅集的大观园里,对琴“略懂”的也只有妙玉黛玉而已,宝二爷都是个不认识琴谱的大俗人。俗人却不防去听琴,由耳入心,高山流水,鸥鹭忘机……

宝玉俗,却闲,如今的俗人如我辈,不只劳形碌碌,只怕连闲心也少有了。生是劳役,心性难免磋磨,但好歹也要有保养的意识。

日日上班,从文学馆A座侧门出来,经过牵着毛驴的赵树理雕像——那驴背上还驮着一个含羞弄发的小琴,走到B座侧门,那门正对着一株腊梅叶子还未落尽,却也在枝上干枯了,等着一场朔风收拾干净,满枝都是被灰扑扑的褐色花萼包着的小豆豆,倒也是累累的,只是小得担不起“花蕾”两个字。老家的腊梅,这时已然正是花期了。

向北走了一千多里,腊梅的花期自然要迟些,我有耐心,不着急,每日路过和那花树打招呼。琴声可遇不可求,这腊梅香,却是可期的。

腊梅的香气,不逢迎人,清冽自然,毫无心机却丝毫不单薄,婉转曲折,含蓄蕴藉,俨然如耐得住品读的古诗。中国旧说部中,如此这般,得了古诗诸多好处的,自然数《红楼梦》。

十二岁开始读《红楼梦》,但我在生活中,很少和人谈“红楼”。遇上有高见的专家,我恭受教;遇上爱争论的“红迷”,我退避三舍。诗无达估,《红楼梦》的情况更为复杂,何谓正解,何谓误读,冤孽纠缠。意大利的埃克说,小说家写完小说也许就该死掉,以免妨碍小说文本自身的进展。”小说文本在阅读中的确会生成很多作者都始料未及的意义然而埃克写完小说还是活得好好的且扭头给自己的小说《玫瑰的名字》写了一本注。《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泪尽而逝”,他再想不到,注疏《红楼梦》后来成了一门学问。

中国写小说的大概不读《红楼梦》的很少,可真像《红楼梦》那样写小说的更少——白先勇的《台北人》有几分意思,就连张爱玲,也是手不逮心的多些对这一点她自己很清醒,尤其是到了中年之后,也算是难能可贵。张爱玲是明白人,明白成了”水晶心肝玻璃人儿“,这是她的过人之处,也是她最终不能成全自己的原因。我私心揣测,她若能做得了主,定不会愿意《小团圆》面世。

不明白的是“糊涂人,中国小说家中间“糊涂人”要比“明白人”多,现当代作家尤甚“糊涂”才会执着,才会有理想有热情,故而“糊涂人”的“痴”,可敬可爱,自有动人之处。明白如张爱玲的,则“纵是无情也动人”。那个被我们之为曹雪芹的中国小说家,看得破红尘万丈不过满纸荒唐,却还有一把“情不情”的辛酸泪,于是,《红楼梦》的作者,对于我,是神一样的存在。

因为对“神”的虔诚,就去读了一个研究《红楼梦》的博士——这么建构情节,故事就变得虚假了,虔诚是真的,读博也是真的,但生活的逻辑没有这么简单。“果”的产生有着诸多的“因”,现实是一团因果的乱麻,一厢情愿地以为是抽丝剥茧,其实多半是拿快刀斩了那乱麻。

收入这本集子里的小说,都是读博三年间写的。感觉这三年,除了专心写论文的半年时间,其余都在写小说,写作间隙应付各种考试、完成论文的资料梳理和开题报告,当时也紧张得要命,可现在已经淡忘了。此刻忽然想起我们的英语老师,跟我们这个班也似“不是冤家不聚头”一般,全班同学殚精竭虑也没把她哄高兴,于是我们的英语课变得无比痛苦。以至于英语过关之后,师妹要我一定写篇小说来诉一诉艰难。我到底也没动笔对付英语考试的艰难,顶多是不愉快而已,过后也就烟消云散了。小说创作所需要克服的难度,却是无法回避的,然而这却又是一种快乐的艰难。

我拿学位论文来诉了诉自己的艰难,说的是创作中遭遇的难题,《红楼梦》是说话的由头。应该是昆德拉的话,任何一个真正小说家的作品,都应该包含其对此前小说全部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实在不想让自己给出的答案,过于蒙昧无效。

师友都嫌我写得慢,写得少。我实在写得不多,除了才华有限、性情疏懒之外,勉强可以一辩的是,我写得很小心。我希望完成一种有效的写作,虽然自己对于结果,并不乐观。从2000年开始写小说,写到如今十年开外了,小说的成色如何,自己说了不算,倒是越写越小心了。小心是因为越来越能体会生命个体的艰难,不肯轻易对任何人任何事下断语,于是暧昧,于是欲语还休,于是叙事的时候,机关重重地护卫着每个人物的各种可能性……“情不情”,说穿了不过是“体恤二字然而体恤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深情,更要智慧。

我努力去体恤人心,至少尽力去将心比心,只是这样绵密的、处处打着埋伏、追求不尽之意的叙事置于以“浅阅读”为时尚的时代,似乎有些“反动”。但我依然愿意在小说中,放任心性的浸淫沉溺,如对万壑松,若读腊梅香……

                                                     

                                                    壬辰  冬月 

 

 

小说集《剔红》:上海文艺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