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用茶的源流

(2010-02-25 23:12:15)
标签:

杂谈

出口国

饮食习惯

之际

是在

分类: 文化大觀

  “食饮同宗”,茶在作为饮料之前,它是被食而用之的。语言学者研究认为:在原始人的语素中,“茶”的发音意为“一切可以用来吃的植物”。我们的祖先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食而用之。

又古人有“药食同源”之说,人们在长期食用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它的药用功能。可见茶的药用阶段与食用阶段是交织在一起的,只不过,人们把茶从其它的食物中分离出来,是从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开始的。所以最早记载饮茶的既不是“诸子之言”,也不是史书,而是本草一类的“药书”,例如《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关于“茶”之条目。

茶经历了从食用、药用到饮用的演变,三者之间有先后承启的关系,但是又不可能进行绝对划分,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哪怕是到了我们今天,茶以品饮为主,同时也是一种保健药品,云南的基诺族至今仍把茶叶凉拌了做菜吃。

一、食用

早期的茶,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食物被人们用来吃的。

大约周朝时期,茶从西南地区传入中原。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中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其地东至鱼腹,西至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县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武王克殷在公元前1057年前后,那时西南地区的地方特产,包括茶等作为贡品进入了中原。当时交通不便,由西南地区到中原一带又路途遥远,运到中原的肯定不会是鲜嫩的茶箐,而只能是干茶。那么这些干茶是作为药物、食物还是饮料呢?《华阳国志》中并没有说。

但是在武王克殷几百年之后,即茶被运入中原一带黄河中下游地区几百年之后,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已出现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中就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是春秋时人,卒年在公元前500年,也就是说,茶在这个时候还是作为下饭的菜食用的。

由此,茶最初很可能是作为食物被西南地区的人们所利用,并以这种形式传入了中原。

二、药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此,一般认为是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并以茶为药。神农以茶解毒的传说应发生在夏商之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8世纪。因此,如果以神农氏为中国使用茶叶的鼻祖,那么茶的药用历史已经有近5000年了。或许,神农的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神农用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从西周初年至秦的1000多年里,我国古代典籍中对茶的记录极少,说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吃茶的人也很少,很可能仅限于少数社会上层人物。《神农食经》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用了字,而不说饮,并且强调茶的药用功能,说明至少在秦汉之际,人们已经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同时也说明茶在这个时候仍不是饮料。也就是说,至少是在中原地区,茶在由食物到饮料的转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药用时期。这并不是说茶在这个时期完全是作为中药被利用的,而是说人们一方面把茶当作食物,一方面又把茶当作药物。因为中国人历来有万食皆药的观念。

经过后人长期实践,发现茶叶不仅能解毒,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药可医治多种疾病。从东汉至《茶经》产生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古代典籍描述了茶的药性。

东汉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

东汉增广《神农本草》的《神农本草经》: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三国魏吴普《本草》:苦荼,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痺,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不老。

三国魏张揖《广雅》:饼荼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酒醒,令人不眠。

西晋张华《博物志》:饮真荼,令人少眠。

南北朝任昌昉 《述异记》:巴东有真香茗,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综上所述,从秦汉之际至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的药物作用主要有悦志益思、少眠、轻身、有力、明目,醒酒、助消化。其中悦志、益思、少眠都是茶使人兴奋的结果;轻身和有力也是人在兴奋状态下的主观感受,并非真的会令人体重变轻和增加力量;醒酒作用于只是对那些醉酒的人有意义,并不具有普遍性;茶的明目作用并不明显,现在中医也未见以茶来明目的;助消化的功能虽然到三国时期才明确提出,其作用倒是比较明显的。总而言之,茶作为药的作用是比较弱的,效用也比较缓慢。茶最突出、最强烈的功能就是使人兴奋,这也是上述史料中都提到的,而这正是茶从食物经过药物阶段转变成饮料的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三、饮用

饮茶,在盛产茶叶的中国西南地区,应当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了西周初年巴蜀向周朝进贡的物品中就有茶,而且《华阳国志·巴志》又明确指出,所进贡的茶叶是“园有芳纤香茗”,即指在园子里人工种植的茶,而不是采野生。这说明,当时已有人工植茶,据此,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可追朔到3000多年前。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事。”如果说,秦汉以前,还找不到茶作为饮料的依据,那么,最迟到汉代,茶为饮料已经十分确切了。秦汉至西晋这一阶段,巴蜀茶事进一步发展,达到繁盛时期。汉时蜀地已有固定的茶叶产地,明代杨慎《郡国外夷考》记载:“《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葭萌本是地名,蜀人称茶为葭萌,因为葭萌郡是当时的产茶郡。既有产茶固地,汉时巴蜀必定已具有对茶叶的消费需求。

到了西汉中期(汉宣帝时),王褒《僮约》中明确记录了:“晨起洒扫,食了洗涤......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可见至少是在王褒家里,茶是经常饮用的饮料,因此,烹煮茶叶和清洗茶具是日常的家务劳动。我们之所以说这里的茶是饮料,因为茶如果作为药物的话,并没有每日服用的必要。而在成都附近,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说明当时的茶叶生产与销售规模应该是比较大的。

三国时,《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拜以代酒。”孙皓每宴会臣下时,都要强迫大家喝酒,能喝与否,都以七升为限,喝不够数的也要浇灌喝够。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特别宽免他,密赐以茶,允许他以茶代酒。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孙皓为减少韦饮酒量,随时可以端出茶汤顶替,说明宫中茶汤是常备的,说明是经常喝茶的。

两晋时期,《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46记载:“闻南方有蜀妪,作荼粥卖之,廉事毁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荼粥,以困老姥,独何哉?” 这是历史上第一则出卖茶汤即“荼粥”的记载。蜀妪所卖之荼粥,应该不是米和茶混在一起煮成的稀饭,而是羹饮之羹,即加了很多调料的茶汤。蜀妪懂得做荼粥并到集市上卖,说明饮茶在蜀地是非常普及的了,并且已经逐渐向其它地区流传。

茶最初是作为西南地区的土特产上贡到宫廷的。西晋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东晋、南朝建康(即今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北方的皇族、贵族、世家纷纷过江南迁,在江南一带侨居。由于上层社会对饮茶的崇尚,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献资料中也对民间饮茶的风习有很多记载,比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说吴人”“菰稗为饭,茗饮作浆,指的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日常的饮食习惯。这种习惯显然不是少数社会上层人物的,而是大家普遍的习惯。这就说明,在江南,纯粹意义上的饮茶已经相当普遍。


中国饮茶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化时期。不同的阶段,饮茶的方法、特点都不相同,大约可分为唐前茶饮、唐代茶饮、宋代茶饮、明代茶饮、清代茶饮几种。唐朝时期,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的配料烹煮成茶汤。随着贡茶的兴起,贡焙产茶声名远扬,成为早期的名茶,如吴兴紫笋茶等。陆羽《茶经》的问世为饮茶开辟新径,唐人对茶的质量、茶具、用水、烹煮环境以及烹煮方法越来越讲究,饮茶方法有较大改进。宋代饮茶不仅在宫廷风行,在民间也很普遍。饮茶方法也以团茶、饼茶为主,饮时碾碎冲点,有加调味品,也有不加的。人们饮用时,开始注重茶叶原有的色、香、味。斗茶盛行,斗茶中获优胜的茶成为名茶。明代以后,制茶工艺革新,团、饼茶被散茶代替,饮茶也改为泡饮法,对饮茶的方式更讲究。清代时,无论是茶叶、茶具还是茶的冲泡方法大多已和现代相似,六大茶类品类齐全。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