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
2023-06-16 16:20:57
“踵其事而增其华
,变其本而加其厉”,是增其俗,还是增华,结果是“踵事增华”,网络上的所有信息都得有个辨析的过程,不然会被带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了。
天气升温很快,学生热得心浮气躁,算了算,已经是第16个教学周,这个学期还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先生在敦煌,说是热得有中暑的感觉,昨晚和闺蜜吃饭,冷气足得需要不断增加衣服,看看周边,都是短袖裙装,我这个身体是老了还是病了?
今天在楼道里见到了一些教育与艺术学院学生做的环创作品,以春节为主题的,想说说自己的观感:无关乎雅,无关乎目的,无关乎专业素养,无关乎热爱,无关乎技能技巧,无关乎品质审美,色彩大红,布局混乱,没有亮点,只是一个低级宣传画的水准。幼儿教师直接影响和奠定了幼儿的审美和品味,如果让这样的老师到幼儿园,可以相见的环境会搞成什么样。
所谓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通常意义上的幼儿环境创设,都是指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指南对环境创设是这样描述的“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罗杰·哈特的儿童参与理论,将儿童参与分为“非参与、成人导向的实质参与、儿童主导的实质参与三种类型。
每逢新学期,或是新园建成,幼儿教师都是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我曾经不懂他们在加班和干什么,现在才明白他们在忙于做环创。但从上述理论来看,这种环创基本是属于最低水平1——3的阶段,如此一来,儿童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环他目标基本被忽视,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个环节中无法实现。可悲的是,各幼儿园的园长依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回到今天看到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创作品,似乎可以归类到墙面主题设计。授课教师给学生这一任务的目的何在?就呈现的作品而言,似乎是考查学生的墙面设计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绘画书法能力,但这与给幼儿创设教育环境似乎关联度不高,因为幼儿并没有参与期中,感知、操作、体验度都不高,这个设计是要用在主题墙上,还是用在主题活动上,服务于什么,能为幼儿智力、兴趣、认知、体能、思维、语言、艺术等发展提供什么支持?不知道老师在做各种环创时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在现实创设中以物质化、审美化和结构化为特征,背后隐藏着儿童空间话语的分化与隔离、儿童空间审美的冲突与矛盾、儿童空间实践的控制与规训等困境。这是更深层意义的问题,但至少,幼儿老师在幼儿园创设任何一个环境时,要考虑到儿童本位,儿童参与,儿童发展,教育素材,而不是盲目地无意义的混乱堆砌。
看到一个幼儿成长棋盘,有点意思,分享一下。
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
“踵其事而增其华 ,变其本而加其厉”,是增其俗,还是增华,结果是“踵事增华”,网络上的所有信息都得有个辨析的过程,不然会被带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了。
天气升温很快,学生热得心浮气躁,算了算,已经是第16个教学周,这个学期还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先生在敦煌,说是热得有中暑的感觉,昨晚和闺蜜吃饭,冷气足得需要不断增加衣服,看看周边,都是短袖裙装,我这个身体是老了还是病了?
今天在楼道里见到了一些教育与艺术学院学生做的环创作品,以春节为主题的,想说说自己的观感:无关乎雅,无关乎目的,无关乎专业素养,无关乎热爱,无关乎技能技巧,无关乎品质审美,色彩大红,布局混乱,没有亮点,只是一个低级宣传画的水准。幼儿教师直接影响和奠定了幼儿的审美和品味,如果让这样的老师到幼儿园,可以相见的环境会搞成什么样。
所谓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通常意义上的幼儿环境创设,都是指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指南对环境创设是这样描述的“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罗杰·哈特的儿童参与理论,将儿童参与分为“非参与、成人导向的实质参与、儿童主导的实质参与三种类型。
每逢新学期,或是新园建成,幼儿教师都是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我曾经不懂他们在加班和干什么,现在才明白他们在忙于做环创。但从上述理论来看,这种环创基本是属于最低水平1——3的阶段,如此一来,儿童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环他目标基本被忽视,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个环节中无法实现。可悲的是,各幼儿园的园长依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回到今天看到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创作品,似乎可以归类到墙面主题设计。授课教师给学生这一任务的目的何在?就呈现的作品而言,似乎是考查学生的墙面设计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绘画书法能力,但这与给幼儿创设教育环境似乎关联度不高,因为幼儿并没有参与期中,感知、操作、体验度都不高,这个设计是要用在主题墙上,还是用在主题活动上,服务于什么,能为幼儿智力、兴趣、认知、体能、思维、语言、艺术等发展提供什么支持?不知道老师在做各种环创时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在现实创设中以物质化、审美化和结构化为特征,背后隐藏着儿童空间话语的分化与隔离、儿童空间审美的冲突与矛盾、儿童空间实践的控制与规训等困境。这是更深层意义的问题,但至少,幼儿老师在幼儿园创设任何一个环境时,要考虑到儿童本位,儿童参与,儿童发展,教育素材,而不是盲目地无意义的混乱堆砌。
看到一个幼儿成长棋盘,有点意思,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