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2023-02-28 10:08:12

奇热无比了两天,昨天又开始降温,今天阴云密布,是愁苦人的脸。

书多到不知看什么好的时候,就需要被推荐,被知道。比较熟悉的是香港书展,平台在卖书,个人公众号都变成了带货平台,卖书的不少,感觉是卖书的比读书的还多,可以想见写书的又有多少。出本书貌似很容易,只求数量,质量参差不齐,单看我们的教材质量,就让人觉得出版界已经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但图书市场依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书太多,也就不珍惜了。每到学期末,学生都将书本丢弃。我们每变动一次工作,搬一次家,不也是将许多书丢了?想想陈寅恪、梁思诚这些大师们,仓皇南迁时,最舍弃不下的是书籍,在战火纷飞中竭力保护的还是书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从北京运送出去的几船书籍成了西南联大得以存续的土壤,教授们想方设法带出去的书籍和文稿成了西南联大师生主要的教学资源,他们可以因为一本书而大病一场,可以为了一本教材而大费周张,因为他们不仅缺衣少食,贫病交加,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教学只能是因陋就简,研究完全由自己的学术爱好,他们疯狂地热爱研究,满腔热情地期待一个战后全新国家的来临,实现自己的学术梦。率真、单纯如他们。最让我感动的是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陶孟和从1939年昆明开始,就组织人力着手战时经济的研究——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完成了《1937-1940年中国抗战损失估计》论证报告,按报告计算,中国在战争中损失达当时美元折合计1000亿以上,但却没有追究赔偿。只能让人替这些学者扼腕叹息。

我现在的读书也会受到一些平台的影响,有些书读罢觉得值,有些就觉得不过而而。但没有这些平台推荐,你不是更不知读什么了吗?

听到或见到的老人,晚年不能安度,到老不能善终。太多。晚年过得好与不好,取决于老人的收入多少,居家养老最好,但最花钱,且还要有六亲不认的认知定力,才能为此做好经济保障。子女养老不现实,身边的例子都是最后处成仇人,亲情仅剩仇恨。养老院养老,大多数子女的选择,老人最不接受的一种方式,但大多数人都只能走这条路,因为当你老了,你没有了自主能力的时候,只能听任他人摆布。当你老了,成了别人负担的时候,”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活不好,死不了,生不如死,却又无能为力。与其在自己无力时让他人做选择,不如在自己清醒时自己做好选择。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子女,医院,他人不会懂你的,永远都是”妈妈觉得你冷“的距离和不解。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