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庆的六合螳螂拳

(2024-04-08 20:53:11)
标签:

情感

分类: 我的武术
            大庆的六合螳螂拳
                 (一) 梅翁
   时间,二OO五年八月二十日。
   地点,东北名城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馆。
   室外艳阳高照,赛场热浪频频,东三省武术传统项目比赛在这里隆重举行。当一位一身火红的女运动员一出场,全场观众的眼睛顿时为之一亮:她那与众不同的高雅气质,出手不凡且镇定自若的神态,独到的拳种选择,技惊四座的功夫和拳艺,立刻抓住了全场观众乃至所有裁判员的心。只见她形若螳螂扑蝉,矫健异常:柔若春风摆柳,刚似铁杵击石;闪展腾挪,刚柔相济; 阴阳奇正,变化莫测; 沾连蹦扑,迅如电火。在阵阵掌声和叫好声中,所有裁判纷纷给出全场的最高分,结果,她获得了东三省螳螂拳比赛的第一名。
   人们记住了她的名字:邢漪莲,来自大庆。
大庆的六合螳螂拳
   邢漪涟六合螳螂拳英姿
   人们惊诧:大庆的历史很短,六合螳螂拳作为一个珍稀拳种是怎么传到大庆的呢?尤其是那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武术裁判们更是大惑不解:大庆怎么突然冒出来这样一个技压群芳的运动员呢?
   大凡练武之人都知道,六合螳螂拳是一种快速凌厉,打法多变,实用价值高,技击性极强的一种象形拳术。此拳经王朗、魏三、林世春、丁子成、单香陵、马汉清、等数代人的历练,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目前,六合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的招远、龙口、北京等地民间。流传面十分狭窄,因其武功多在民间,不轻易示人,故习练者日寡,能得六合螳螂拳真谛者则如凤毛麟角。于是,有好事者打听到了她的底细:邢漪涟,大庆某局老干部科科长,北京六合螳螂拳第八代传人李廷海的弟子。
                     (二)
   大庆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城市,不仅出石油,也出奇迹。
   天不老,情难绝,事有千千结。大庆的六合螳螂拳是和北京一代武术名师马汉清的名字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没有马汉清,就没有大庆的六合螳螂拳,马汉清才是六合螳螂拳在大庆的第一传播人。
   七十年代,正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鼎盛时期,全国各路人马纷纷开赴大庆,在来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的人群之中,其中不乏武术爱好者和一些身怀绝技的人。当年的建工部副部长陈云涛是著名武术家,他的下属很多人都跟他学过拳,这些人的到来给大庆这块武术的蛮荒之地带来了最初的萌动和冲击。
   今天的龙凤区公安分局原刑警队长邵洪喜,当年还是石化总厂的一名工人,也是一个钟情于武术的热血青年。有个北京来的叫王峰的老干部看他是块学武术的材料,就指点他,说你这样学不行,要学到真东西,必须拜名师啊!王峰还告诉他,北京马汉清是螳螂拳的一代名师,更是大名鼎鼎的单香陵大师的嫡传弟子,我和他相熟,如果你真想学,我可以为你牵线搭桥。
   邵洪喜一听如获至宝,马上联络自己周围的一些拳友,并进行了一些相应的社会调查,感到大庆的地域和经济环境不错,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习武的圈子也有提升素质和水平的需求,只要届时再在进行一些适当的宣传,完全靠民间的热情和实力,即使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赞助,请马汉清老师来大庆讲学也是有可能的。
   一九七三年夏天,经过王峰等人的斡旋,北京的马汉清老师被大庆人的学拳热情深深地感动了,决心来大庆开垦这块武术的处女地,只是当时由于他在京城习武教拳诸事繁多,一时脱身不得,只好派其子马雷先行来到大庆考察同时教授螳螂拳。
   今天的马雷,已经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武术散打名家,武术七段,前卫体协培训竞赛处处长,北京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螳螂拳研究会会长。当年的他,还是一名北京什刹海体校的学生。因为得家父真传,功夫十分了得,他让大庆人首次见识了传统的螳螂拳。至此,在大庆邵洪喜、赵智云、崔永富等人的多方努力和支持下,马雷在大庆驻足三个月,开班办学,先后学拳者达百余人众,首开螳螂拳在大庆传承之先河。马雷走后十年,因为诸事缠身,其父马汉清来大庆的夙愿这期间也一直没有成行。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事情辗转十年之后,一直到一九八三年春天,马汉清才终于推却京城诸多事务,接受大庆弟子邵洪喜等人的邀请,首次来到大庆讲学。
   从八三年到八四年,马汉清老师在大庆创办崇德武术馆的心愿逐步付诸实施。他先是在龙凤区和让胡路区择址同时办了两个武术学习班,系统教授六合螳螂拳与梅花螳螂拳,学拳者先后达数百人次。因为油城依油而建,高度分散,两区之间相距二十多公里,两年之间,马汉清老师每日奔波于龙凤和让胡路之间,车马劳顿,异常辛苦。但他为了把六合螳螂拳留给大庆,每日栉风沐雨,起早贪黑,饱经风霜,乐此不彼。学员每天看到他时,老师总是精神矍铄,清清爽爽,英气逼人。他教人以拳,诲人以德,德艺双馨,口碑日盛,名声鹊起。
   八五年,马汉清老师应邀到河南讲学,没有到大庆来。
   八六年,马汉清老师又应弟子李廷海的邀请,再次来到大庆。此时的大庆市场已经开始走向规范。李廷海经过多方奔走,跑工商、去公安,注册登记,四处奔走找场地,千方百计解决马老师的食宿问题,终于了却了马汉清老师在大庆创办崇德武术馆的心愿。
   八六年六月六日,马老师的崇德武术馆终于正式挂牌。武馆地点,设在让胡路铁路俱乐部。这里交通便利,位于市区中心,很快成为六合螳螂拳的传播中心,吸引了大批的武术爱好者。
   八十年代初,大家的生活还很拮据。马老师孤身一人,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当时的大庆,还不是很开化,匹马单枪地生活,不仅需要一定勇气,也需要精神。这里面,更多的原因是马老师对武术事业的追求和执著,北京其实需要他,但为了弘扬中华武术、为了传播、也为了大庆,马老师暂时放弃了在京城衣食无忧的生活,义无返顾地来到大庆,这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为了留住马老师,让马老师的衣食住行好一点,生活快乐一点,马老师的弟子们以及许多学员也都想了许多办法,譬如邵洪喜、杜发泽、李廷海等人为马老师的食宿解决了大量的问题,师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弟子们看马老师一个人在外不容易,经常在周六或者星期天的时候,割点肉、买点菜、打点酒,师徒共餐,其乐融融。那时,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是马老师很快乐。当他和弟子们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借着稍许酒意,他就会陶醉在欢乐之中,经常情不自禁地唱上一两段京戏。马老师的京戏唱得很专业,真是字正腔圆、京腔京味、有板有眼,令弟子们叹为观止。
                     (三)
   马老师拳艺精湛,教学方法独树一帜。他与许多民间拳师不同,他倡导教拳先教理,学拳先做人,以身说法,以德润拳,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所有和他学过拳的人,都受益非浅,都领略了一代名师的大家风范。时间一长,大家才陆续知道,先生是北京市武协螳螂拳研究会会长、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先生早年师从名师杨禹廷学习吴式太极拳械和太极推手,后由杨老师介绍跟陈云涛老师和单香陵老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跟马云龙老师习查拳。早在四十年代初,先生就跟随杨禹廷老师在北平市原第三民众教育馆(在史家胡同)教授拳术。六十年代曾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北京市什刹海体校、石油学院、北京718厂、北京618厂、北京东城武术馆等地任武术教练。先生曾多次参与国家级重要赛事的组织活动、裁判活动、散手比赛裁判规则的制定活动。曾参与编著《十八般兵器图解》一书,更在《体育报》、《武魂》、《武林》、《武术健身》、香港《技击》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有这样一个武术名家来大庆讲学,这对大庆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 机遇,真是难得与幸运,所有学拳的人,无不欢欣雀跃 ,学拳练功就分外上心。
   做为六合螳螂拳的第七代传人,做为北京螳螂拳研究会的会长,马老师在教拳的同时,潜心理论研究,对六合螳螂拳的手法、劲法、技击要诀有独到的实践与总结,并有多篇文章见诸于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刊物。台湾武术界有个权威人士与他拜访交流后评价:马汉清的六合螳螂拳在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单香陵大师的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非常注重手法和劲法,突出了技击性,对六合螳螂拳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与传承有一定贡献。在和马老师相处的日子里,大庆的弟子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到马老师六和螳螂拳的真髓,马老师留给他们的都是好东西、真东西,非常实用,既有传统的六合螳螂拳七个套路:折手圈、铁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灯、双封、短捶,俗称:七块金不换。也有门内密不示人的“镜里藏花”套路,同时,马老师还把自己在六合螳螂拳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所创编的“双花”新套路,以及《六合螳螂拳手法秘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大庆的弟子们,表现了一代名师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的博大胸怀。
   马老师在系统教授六合螳螂拳的同时,也把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吴式太极拳完整的留给了大庆。当今天开放的大庆武术界以令人惊诧的崭新面貌展示外界的时候,大庆人便分外怀念这位为大庆武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代名师--马汉清。
大庆的六合螳螂拳
   马汉清老师
                    (四)
   马老师不仅把六合螳螂拳留给了大庆,也把一批种子播撒在大庆,这些种子就是马老师的弟子们。
   在大庆,马老师的弟子共有十一人:邵洪喜、郭玉林、赵智云、李廷海、杜发泽、刘存玉、杨俊英、李凤礼、李松林、刘景林、赵长济。这些人都对六合螳螂拳在大庆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点,分别做出过不同的贡献。
   说到马老师的弟子,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或崇尚武德、功夫精湛,或拳理深厚、精于研究,或继承传播,乐与奉献,或尊师重道,弘扬师门,真是各有千秋、影响广泛。
   在马老师的弟子中,邵洪喜是最早入门的人,也是最先把马汉清老师请到大庆传播六合螳螂拳的第一人。他对六合螳螂拳在大庆的传播和发展,有胆有识功不可没。他七三年开始接触马雷,接触六合螳螂拳,七四年就开始频繁地跑北京,投师马汉清,三十几年不间断,与马汉清老师保持了亲密的师徒关系。他八三年正式拜师,学拳最早,在师兄弟中,他功夫最好,犹善技击,颇得真传。对六合螳螂拳的技击决窍,体会最深,应用最好,功夫独到,与人交手,每试每灵,从无失手,无有胜者。今天的邵洪喜,已经是北京螳螂拳研究会的副会长,大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术六段。曾担当中美警察搏击大赛的裁判、黑龙江省散打比赛副总裁判长,在武术技击、散手裁判等方面造诣深厚,曾代表国内螳螂拳界赴美国、香港等地考察。          李廷海是马汉清老师最器重的弟子之一,现任大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螳螂拳研究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螳螂拳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武术协会螳螂拳散手教练、国家武术一级裁判。他崇尚武德,功夫精湛,拳理深厚,精于研究,善于教学,诲人不倦,在继承老师遗志,传播六合螳螂拳和其他拳种方面,有突出的贡献。李廷海胸怀坦荡,办事公道、团结同仁,宏观思路开阔,做人做事认真执著、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对大庆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呕心沥血,图大计,办实事,唯贡献,远名利,义务教拳上千人,在大众健身和弘扬中华武术的道路上,他苦乐兼程,无怨无悔,乐此不彼。在大庆武术界,他有非常好的口碑。他的“教拳先教理、学拳先做人”的理念,被广大拳友和同行所认同。他有弟子十七人,他们练功刻苦,成绩斐然,教学辅导,甘于奉献,外出比赛,摘金夺银,令人刮目,成为颇具影响的一族。李廷海的另一个特点是,理论研究上比较勤奋,他非常关注中国武术界的动态,关心中国武术的发展,关注大庆武术的建设、实践和总结。他把武术当事业,当作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日报、大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曾对他的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他的《李老师说太极》、《太极胸怀》、《我的老师马汉清》等文章发表后,很快在大庆形成一定的影响。
   郭玉林是马老师的又一个出色的弟子,武术一级教练,国家一级裁判,中国武术六段,现任大庆石油化工总厂龙凤青少年宫武术教练。北京市螳螂拳研究会技术总监;黑龙江省太极拳梅花螳螂拳委员会副秘书长,大庆武术协会顾问。郭玉林的显著特点是:尊师重道,打拳认真。在马老师的弟子中,他是最勤奋的人。马老师留下的六合螳螂拳,他每天都在打,二十几年过去了,天天练功不辍,对马老师的嘱托,一天都不敢疏忽。马老师的留下的六合螳螂拳的所有套路,所有招法,他随时都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随时都可以信手展示,举手投足,与马老师在世别无二致,如同己出。作为一个习武之人,它对老师尊敬有加,堪为楷模,尊师重道,有情有义,时时不忘师恩。老师在世如此,老师不在了,依然如此。马老师辞世时,他和几个师兄弟亲赴北京为老师守灵,为老师送行。如今老师已经去世十年了,他依然与师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嘘寒问暖,年节不忘聊寄孝心。他总是念念不忘:是马老师把最好的东西给了他,这是他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在他看来,只有打好拳,教好拳,才是对马老师的最好回报。
   春草逢甘露,拳坛日日新。六合螳螂拳今天在大庆时逢盛世,社会和谐,政府重视,企业支持,百姓参与,展示一片美好的前景。2006年四月,大庆市武术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为六合螳螂拳在大庆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李廷海,邵洪喜、郭玉林、刘景林等四人都被推选进了武术协会的领导班子。展望前程,阳光灿烂,六合螳螂拳在大庆正面临着一个令人炫目的春天。
   刊登《大庆日报》2007年5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