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汉清所传北京螳螂拳之源流初探

(2023-02-13 16:26:55)
标签:

历史

分类: 我的朋友
              马汉清所传北京螳螂拳之源流初探
                          ---马卫苓
          北京武协螳螂拳研究会;北京;beijingtlq@126.com
   摘要:本文以螳螂拳经典文献和新近论文等资料为依据,重点探讨马汉清所传北京螳螂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特点。20世纪杰出武术家马汉清所传的北京螳螂拳是螳螂拳在北方的重要分支之一,包括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两种螳螂拳。马汉清的太极梅花螳螂拳由姜化龙→曹作厚→陈云涛一脉所传,他的六合螳螂拳由林世春→丁子成→陈云涛及单香陵所传。陈云涛和单香陵是把螳螂拳带到北京的主要功臣。他们共同的弟子马汉清对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熔铸。他让这两种螳螂拳在吴式太极拳和查拳两大优秀拳种精华的滋润之下,实现了新的发展和升华。
   关键词:太极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曹作厚;马汉清
   
   20世纪杰出武术家马汉清所传的北京螳螂拳是螳螂拳的重要流派之一。大多数国内外的螳螂拳习练者只以研习某一派螳螂拳为主。而马汉清所传的北京螳螂拳包括两种螳螂拳,既有太极梅花螳螂拳又有六合螳螂拳。这是北京螳螂拳的主要特点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马汉清所传北京螳螂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特点。
   1.梅花螳螂拳简史
   螳螂拳的主要流派包括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一般认为,螳螂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武术家王郎所创。但是,螳螂拳的确切起源至今尚无统一定论,有待深入考证。根据现有可靠史料《莱阳县志》记载,第一位传播螳螂拳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莱阳小赤山人李秉霄(约1720-1800)。李秉霄把拳艺传授给了同村的赵珠(约1760-1840)。赵珠传梁学香(1810-1895)。梁学香艺成后走镖为生,在实战与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螳螂拳。在他的弟子中,姜化龙(1855-1924)和郝宏(1865-1914,即郝莲如)的功夫最高,当时山东有“拳不过化龙,枪不过郝宏”之说。
   姜化龙得艺后,将螳螂拳传授给了远亲宋子德和友人李丹伯。三人结义,亦师亦友,在山东广收门徒,为螳螂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姜化龙以教拳为业,弟子众多,形成了在螳螂拳史上颇有影响的“梅花螳螂”一脉。宋子德在梅花螳螂拳的基础上,开创了太极螳螂拳。宋子德一生致力于研习和传播螳螂拳,弟子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莱阳三山”:崔寿山、李昆山和王玉山。
   在姜化龙的弟子中,曹作厚拳艺突出。曹作厚同时也是郝宏的弟子。郝宏是“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开创者。丁子成在1926年开办黄县国术研究社之后(黄县即今龙口市),曹作厚应邀前来授课。在黄县,曹作厚与丁子成交流切磋,交换技艺,共同向弟子学生们传授螳螂拳技艺。他们共同培养出了一大批螳螂拳优秀传人,其中包括赵乾一、张详三、单香陵、陈云涛等。(关于曹作厚生平的讨论,见下文《3.4马汉清两种螳螂拳的源流考证》。)
   由于宋子德的螳螂拳源于姜化龙,姜化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与宋子德一脉的太极螳螂拳,经常被合称作太极梅花螳螂拳。从姜化龙和宋子德开始,太极梅花螳螂拳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如今太极梅花螳螂拳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螳螂拳流派之一。
   2.六合螳螂拳简史
   六合螳螂拳也尊王郎为开山鼻祖。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限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六合螳螂拳的早期传承发展历史已难以考证。目前公认的六合螳螂拳首传者是山东莱阳人魏德林(1780-1873)。
   魏德林也叫魏三,因左手手指相连,江湖人称“鸭巴子掌魏三”。魏德林曾在沧州学习六合拳,后回乡拜赵珠为师学习螳螂拳。另有一种说法是,魏德林是王郎再传弟子。但他因为行走江湖,劫富济贫,只是自称王郎再传弟子,从未言其师。可以确定的是,魏德林是六合螳螂拳的早期关键传播者。他将六合拳与螳螂拳融为一炉,使之升华为独具风格的六合螳螂拳,世称“马猴螳螂拳”或“软螳螂”。魏德林只把六合螳螂拳传给了林世春(1826-1912)。
   林世春是山东招远人。幼年习练家传罗汉拳、六合短捶。后来师从魏德林学习六合螳螂拳十载,功夫炉火纯青。后应黄县首富“丁百万”之邀,担任护院武师二十余年,并把拳艺传给了丁百万之子丁子成。林世春的传人不多,除了丁子成,还有王吉臣和赵同书。
   丁子成(1880-1956),山东黄县人,是六合螳螂拳关键传播者。他于1926年成立了“黄县国术研究社”(即人们常说的黄县国术馆),并任社长。该社除了传授六合螳螂拳之外,还聘请当时的武术名家传授其他拳种,如太极梅花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等。丁子成主要传人有:赵树林、傅嘉宾、赵乾一、于文卿、张详三、袁君直、刘云樵、单香陵、陈云涛等。
   从丁子成的弟子学生这一代开始,六合螳螂拳很快走出山东,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一种具有广泛习练群体的优秀拳种。
   3.马汉清所传北京螳螂拳简史
   陈云涛和单香陵是把螳螂拳带到北京的主要功臣。他们共同的弟子马汉清对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熔铸。他让这两种螳螂拳在吴式太极拳和查拳两大优秀拳种精华的滋润之下,实现了新的发展和升华。
   3.1精通两种螳螂拳的陈云涛大师
   陈云涛(1906-1978),山东黄县人,曾任国家建工部副部长。自幼习武,师从六合螳螂拳宗师丁子成和太极梅花螳螂拳宗师曹作厚,一生积极投身螳螂拳研究与推广事业,为推动中国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云涛早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大连从事地下工作期间,开始传授螳螂拳。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山东参加武装抗日斗争。1945年10月出任大连市第一任副市长。新中国成立后,到北京出任重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局长,1956年被任命为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陈云涛虽为省部级干部,但他一生积极利用业余时间传授和研究螳螂拳。他撰写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如《螳螂拳略论》等。
   辽宁省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大连市武术协会主席赵锡金曾于201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老市长与六合螳螂拳》,纪念陈云涛在大连市为传播六合螳螂拳所做的重要贡献。文中提到了陈云涛把螳螂拳带到北京的事实,并明确提到了他与马汉清之间的师徒关系。原文写道:
   前北京武协螳螂拳研究会会长、著名螳螂拳大师马汉清就是1959年陈云涛带的徒弟,武术界公认北京的六合螳螂拳是由陈云涛首传。
   陈云涛也积极致力于推动其他武术门派的发展与传承。已故著名武术家马有清在《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拳用架(快拳)详解》中写道:
   陈云涛先生(1906-1978),山东省黄县人。前中央建筑工程部副部长。业余螳螂拳家。是著名螳螂拳家单香陵的师兄弟。陈云涛先生热心于武术事业。他曾遍访各地武术大师,和他们交往,关怀他们的生活和传技的情况。凡是有困难的,他都尽力予以帮助解决。他看到老武术名家身怀绝技,但后继无人的,就在青年优秀武术运动员中物色人才。他自己当介绍人,鼓励青年一代认真继承。1962年11月25日,编著者拜吴图南先生为师,陈云涛就是我们师徒的介绍人。……陈云涛先生造诣很深,能练、能打,讲求武术之实效。他曾将山东省的六合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介绍到北京传播。陈云涛先生热心公益,平易近人的作风,深得武术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
   3.2六合螳螂拳大师单香陵
   单香陵(1905-1984),山东黄县人。早年曾师从“山东第一棍”吕孟超学习六合枪棍。因与六合螳螂拳宗师丁子成有亲戚关系(丁子成是单香陵的姑父),遂拜丁子成为师学习六合螳螂拳。1927年,丁子成指点单香陵外出寻师访友,以增拳艺。据单香陵弟子马汉清回忆,单香陵在此期间凭借精湛的六合螳螂拳技艺,以及多年习练铁砂掌的深厚功力,在与他人试手过程中从未曾有过败绩。上世纪20年代初,单香陵赴京谋职。在193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擂台赛上,一举夺魁,成为享誉京华的武林高手。1939年被京剧大师梅兰芳聘为“富连成戏社”科班武术教师。
  《烟台日报》曾在2011年03月05日发表过一篇纪念单香陵的文章——《单香陵:铸就螳螂拳魂》。(文章由记者耿晶撰写。)文中引用了龙口市史志办原副主任张久深提供的资料:
   单香陵进了富连成,盛字、世字班的不少演员如叶盛兰、叶盛章、肖盛萱、李世芳还有梅兰芳和他的琴师徐兰源等都向单香陵学过武术。梅兰芳还送过亲笔题字的扇子并与单香陵留影存念。著名演员叶盛长说:“单先生对武术无不精道。尤其六合螳螂拳实在厉害。我们十几个棒小伙子拿刀械斗他总沾不上边。向他讨教,学什么教什么,从不打哏。若谁提到收费和钱字,他反倒不教了。”
   解放后,单香陵返乡务农,曾以行医为生。1952年,山东省在莱阳举行第一届民族武术大会,其六合螳螂拳表演赢得许世友将军“正宗正派”的喝彩。1961年被聘为北京武术协会会员。1964年被聘为任国家体委委员。单香陵经常从老家经北京赴包头居住。他在北京有亲属,故可在京作较长时间的停留。陈云涛在20世纪60年代介绍马汉清拜单香陵为师继续深造六合螳螂拳。马汉清利用单香陵在京的时间向他学习六合螳螂拳。1984年3月5日凌晨,一代拳师单香陵于包头市溘然长逝,终年79岁。
   3.3杰出武术家马汉清
   著名武术家马汉清(1920-1997)是北京市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家协会理论研究组副组长,北京市武协秘书,北京市健身武术社社长,北京螳螂拳研究会会长,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等职。
   据马汉清弟子们回忆,马汉清自幼丧父,母亲后来改嫁,由他的爷爷把他抚养成人。年幼的马汉清喜爱武术,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因为观看杨禹廷教拳而迟到。家里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就让他与杨禹廷学习吴式太极拳。马汉清与杨禹廷有亲属关系(杨禹廷是马汉清的表姑父),因此杨禹廷对马汉清偏爱有加。他发现马汉清天资聪颖,学拳刻苦,进步很快,于是在马汉清不到10岁的时候,正式收他为徒。马汉清中年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传承螳螂拳的方向上,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他是杨禹廷门下较早的弟子之一。杨禹廷把吴式太极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马汉清,包括吴式太极拳、剑、刀、杆及推手,以及拳械的实战用法。由于功底扎实,尽得精髓,年少的马汉清就开始帮助杨禹廷老师教授太极拳。据当代著名武术家李秉慈回忆,马汉清当年曾为吴式太极名家王培生开过架子。
   后来,经杨禹廷老师介绍,马汉清又拜著名沧州武术家马云龙(1868-1952)为师习练弹腿、查拳及十八般兵器。马云龙师从刘化龙,以深厚的功力和高尚的武德为沧州武林人士所称道。他在沧州收徒传艺弟子多达百余人,其中佼佼者有闻名遐迩的武术家王子平。马云龙曾居留北京,与杨禹廷是好友,故马汉清经杨禹廷介绍向马云龙学拳。但马云龙在北京的正式弟子只有马汉清一人。马汉清的查拳深得马云龙之真传,当代武术大师吴彬九段就曾经向马汉清系统地学习过查拳。在20世纪40年代初,马汉清步入青年时期的时候,开始协助杨禹廷在北平原第三民众教育部(史家胡同)教授吴式太极拳、弹腿、查拳等。陈云涛到北京工作之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武术界寻访各门派的优秀武师,并积极为他们物色传人。同时他也在寻找能够传承螳螂拳的武术人才。他与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交往很深,杨禹廷便把弟子马汉清介绍给了陈云涛。陈云涛被马汉清深厚的武功和聪敏的才智所吸引,最终决定把他选定为自己的弟子,把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全部传授给了马汉清。他们师徒二人除了授拳学拳之外,还共同编写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螳螂拳研究资料和论文。据马汉清弟子们回忆,马汉清一家在生活上有困难的时候,陈云涛总是解囊相助,以保证马汉清能够系统全面地进行螳螂拳的学习和研究。后来陈云涛又介绍马汉清拜单香陵为师继续深造六合螳螂拳。马汉清经常在东单体育场等地向单香陵学拳。当时一同学习的还有李秉慈。
   3.4马汉清两种螳螂拳的源流考证
   大多数国内外螳螂拳的习练者只以研习某一派螳螂拳为主。而马汉清所传的北京螳螂拳包括两种螳螂拳,既有太极梅花螳螂拳又有六合螳螂拳。人们可能会有疑问:马汉清的这两种螳螂拳是从何而来的呢?本节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前文已经论述,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两大支脉传入北京,主要应归功于马汉清的两位老师陈云涛和单香陵。武术界早已熟知陈云涛和单香陵都是六合螳螂拳的重要传承人。但是,丁子成的弟子和学生们也曾经在黄县国术馆系统地研习过太极梅花螳螂拳,则少有人知了。在这个问题上,曹作厚是一个关键人物。丁子成弟子张详三在《六合螳螂拳》中专门提到过他:
   曹老师作厚,在烟台开设骡马店生意,有西霸天之称,从姜师祖化龙学七星螳螂,系姜师祖之爱徒,与先师乡谊友好,久慕六合螳螂之妙。彼此交换技术,先师着赵师兄及余从其练习七星螳螂,自此之后本门亦兼习七星螳螂。
   此处的“先师”指的是丁子成,“赵师兄”即丁子成弟子赵乾一。经笔者考证,此处的“七星螳螂”应为“梅花螳螂”。姜化龙(1855-1924)师从梁学香,后世一般把姜化龙所传支脉称作“梅花螳螂拳”或“太极梅花螳螂拳”。曹作厚(一作曹作侯)传习的不应该是七星螳螂,应为梅花螳螂
   在今天看来,出现“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的混淆,绝非偶然,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的。丁子成立黄县国术馆是在1926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螳螂拳开始广泛传播的时代,螳螂拳并无清晰确定的流派区分。当时对螳螂拳流派的称呼很容易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因此,当时流行过的某些流派命名方式,与如今流派名称的含义未必一致。螳螂拳分为七星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等流派,是近几十年才被逐渐确定下来的。张详三此处提到的“七星螳螂”,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梅花螳螂”。姜化龙、曹作厚传习梅花螳螂拳的事实,可以在莱阳螳螂拳文化研究会编纂的《莱阳螳螂拳》中得到印证。
   张详三本人也承认螳螂拳分类和命名存在的困难。他在《六合螳螂拳》中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
   附注:
   螳螂拳初创时,本无六合七星等等之分,因传人各本所好,有取形者,有取势者,有取意者,一传再传以致名称不一,如六合螳螂取内三合外三合之意,七星螳螂,取七星步之势,梅花螳螂,取其手法相连,类似梅花五朵等等以之命名。又有掺杂其它拳法混合组成者,其名称更难备述。
   陈云涛在《螳螂拳略论》中论述梅花螳螂拳时也提到了曹作厚:
   姜化龙老师技艺很高,传说在烟台传艺时,比试过程中不少名师败其手下。……姜老师传人中能继承真艺者,……大连有刘多三、纪春亭二人曾设场教拳,黄县有曹作厚老师、牟平有郝氏兄弟六人较著名。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曹作厚曾在黄县国术馆传授梅花螳螂拳,而丁子成的弟子如赵乾一、陈云涛、张详三等曾跟随曹作厚学习过梅花螳螂拳。陈云涛把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带到北京并传给了马汉清。单香陵是否曾经系统地学习过梅花螳螂拳,尚有待考证。不过,单香陵曾把六合螳螂拳带到北京并传给了马汉清,也是确定无疑的。
   4.马汉清所传北京螳螂拳的主要特点
   经陈云涛和单香陵两位螳螂拳大师的指点,马汉清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他又把以前吸收的其他武学精髓有机地融入到了螳螂拳的技法之中。长拳的舒展规范、大方美观,太极的粘黏连随、借力顺势,都被马汉清创造性地融入到了螳螂拳中。而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这两个流派之间,也经过马汉清的进一步熔铸而实现了新的升华。马汉清把六合螳螂拳的松、沉、远、透劲融入了太极梅花螳螂拳当中;同时,他把太极梅花螳螂拳的灵活、速度和脆劲也融入了六合螳螂拳当中。如此一来,这两种螳螂拳便相互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从而都变得更加完善了。螳螂拳的技击实战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艺术美感也得到充分实现。
   可以说,马汉清让螳螂拳的技击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对整个螳螂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汉清所传北京螳螂拳是螳螂拳在20世纪新的发展,继续加强对这一流派的整理与研究对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云涛,马汉清.螳螂拳略论.
[2]耿晶.单香陵:铸就螳螂拳魂.烟台日报.2011
[3]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螳螂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黄培浩,高炳南.螳螂拳探源.中华武术.2006第3期
[5]莱阳螳螂拳文化研究会.莱阳螳螂拳.华夏文史出版社.2013
[6]李占元,刘崇禧.七星螳螂拳.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7]刘敬儒.六合螳螂拳.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8]马有清.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拳用架(快拳)详解.(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
[9]王开文.螳螂拳起源及螳螂拳谱等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华武术.2011
[10]张详三.六合螳螂拳.香港光明出版社.1984
[11]赵锡金.老市长与六合螳螂拳.新商报.2013
[12]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螳螂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马卫苓、男、1952年生、北京市螳螂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武术六段,马汉清先生入室弟子。
马汉清所传北京螳螂拳之源流初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