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顾

(2022-11-25 18:32:50)
标签:

历史

分类: 我的武术
                     六合螳螂拳在大庆
                            --梅翁
         回顾
                       马汉清先生
                   (二)
   大庆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城市,不仅出石油,也出奇迹。
   天不老,情难绝,事有千千结。大庆的六合螳螂拳是和北京一代武术名师马汉清的名字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没有马汉清,就没有大庆的六合螳螂拳,马汉清才是六合螳螂拳在大庆的第一传播人。
   七十年代,正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鼎盛时期,全国各路人马纷纷开赴大庆,在来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的人群之中,其中不乏武术爱好者和一些身怀绝技的人。当年的建工部副部长陈云涛是著名武术家,他的下属很多人都跟他学过拳,这些人的到来给大庆这块武术的蛮荒之地带来了最初的萌动和冲击。
   今天的龙凤区公安分局原刑警队长邵洪喜,当年还是石化总厂的一名工人,也是一个钟情于武术的热血青年。有个北京来的叫王峰的老干部看他是块学武术的材料,就指点他,说你这样学不行,要学到真东西,必须拜名师啊!王峰还告诉他,北京马汉清是螳螂拳的一代名师,更是大名鼎鼎的单香陵大师的嫡传弟子,我和他相熟,如果你真想学,我可以为你牵线搭桥。
   邵洪喜一听如获至宝,马上联络自己周围的一些拳友,并进行了一些相应的社会调查,感到大庆的地域和经济环境不错,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习武的圈子也有提升素质和水平的需求,只要届时再在进行一些适当的宣传,完全靠民间的热情和实力,即使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赞助,请马汉清老师来大庆讲学也是有可能的。
   一九七三年夏天,经过王峰等人的斡旋,北京的马汉清老师被大庆人的学拳热情深深地感动了,决心来大庆开垦这块武术的处女地,只是当时由于他在京城习武教拳诸事繁多,一时脱身不得,只好派其子马雷先行来到大庆考察同时教授螳螂拳。
   今天的马雷,已经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武术散打名家,武术七段,前卫体协培训竞赛处处长,北京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螳螂拳研究会会长。当年的他,还是一名北京什刹海体校的学生。因为得家父真传,功夫十分了得,他让大庆人首次见识了传统的螳螂拳。至此,在大庆邵洪喜、赵智云、崔永富等人的多方努力和支持下,马雷在大庆驻足三个月,开班办学,先后学拳者达百余人众,首开螳螂拳在大庆传承之先河。马雷走后十年,因为诸事缠身,其父马汉清来大庆的夙愿这期间也一直没有成行。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事情辗转十年之后,一直到一九八三年春天,马汉清才终于推却京城诸多事务,接受大庆弟子邵洪喜等人的邀请,首次来到大庆讲学。
   从八三年到八四年,马汉清老师在大庆创办崇德武术馆的心愿逐步付诸实施。他先是在龙凤区和让胡路区择址同时办了两个武术学习班,系统教授六合螳螂拳与梅花螳螂拳,学拳者先后达数百人次。因为油城依油而建,高度分散,两区之间相距二十多公里,两年之间,马汉清老师每日奔波于龙凤和让胡路之间,车马劳顿,异常辛苦。但他为了把六合螳螂拳留给大庆,每日栉风沐雨,起早贪黑,饱经风霜,乐此不彼。学员每天看到他时,老师总是精神矍铄,清清爽爽,英气逼人。他教人以拳,诲人以德,德艺双馨,口碑日盛,名声鹊起。
   八五年,马汉清老师应邀到河南讲学,没有到大庆来。
   八六年,马汉清老师又应弟子李廷海的邀请,再次来到大庆。此时的大庆市场已经开始走向规范。李廷海经过多方奔走,跑工商、去公安,注册登记,四处奔走找场地,千方百计解决马老师的食宿问题,终于了却了马汉清老师在大庆创办崇德武术馆的心愿。
   八六年六月六日,马老师的崇德武术馆终于正式挂牌。武馆地点,设在让胡路铁路俱乐部。这里交通便利,位于市区中心,很快成为六合螳螂拳的传播中心,吸引了大批的武术爱好者。
   八十年代初,大家的生活还很拮据。马老师孤身一人,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当时的大庆,还不是很开化,匹马单枪地生活,不仅需要一定勇气,也需要精神。这里面,更多的原因是马老师对武术事业的追求和执著,北京其实需要他,但为了弘扬中华武术、为了传播、也为了大庆,马老师暂时放弃了在京城衣食无忧的生活,义无返顾地来到大庆,这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为了留住马老师,让马老师的衣食住行好一点,生活快乐一点,马老师的弟子们以及许多学员也都想了许多办法,譬如邵洪喜、杜发泽、李廷海等人为马老师的食宿解决了大量的问题,师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弟子们看马老师一个人在外不容易,经常在周六或者星期天的时候,割点肉、买点菜、打点酒,师徒共餐,其乐融融。那时,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是马老师很快乐。当他和弟子们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借着稍许酒意,他就会陶醉在欢乐之中,经常情不自禁地唱上一两段京戏。马老师的京戏唱得很专业,真是字正腔圆、京腔京味、有板有眼,令弟子们叹为观止。
        刊登《大庆日报》2007年5月15日 
             (转载第二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