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螳螂拳之探讨
---李廷海
螳螂拳发展史
螳螂拳相传明末清初山东王朗所创。也有说宋代和明代者,多数人说是明末清初,究竟王朗是什么年代的人,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王朗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比武,失败后在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用草棍挑逗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闪转开合、转换有度。王朗把螳螂小心翼翼的请回寺内,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楼采挂等螳螂手法。
一日王朗在树下练功,一猿猴将他的衣服拿走,王去追赶想把衣服夺回,怎奈近身不得,追逐很久,猿猴才丢下衣服而去。王朗思之良久,模仿猿猴之足迹
,变换角度,而研究出猿猴的步法。至此王朗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螳螂拳的主要门派
螳螂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优秀拳种之一。因其有良好的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深受群众喜爱。螳螂拳经过数百年演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三大流派。
七星螳螂拳(又称罗汉螳螂拳)以“七星步”为基础,扑实明快,比较古老,劲力偏刚,人称硬螳螂。
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螳螂拳讲究“八刚”“十二柔”而六合则偏于“十二柔”,人称软螳螂。
梅花螳螂拳(又称太极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动作刚柔相济,灵活多变,意形并重。
还有其它拳种混合如:“摔手”“八步”“通背”“少林”“鸳鸯”等螳螂拳。
螳螂拳在北京发展史以及名家
螳螂拳是北京市传统武术主要门派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94年8月成了北京市螳螂拳研究会。说起北京螳螂拳就不得不提马汉清先生,他是北京螳螂拳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秘书。马汉清生于1920年,9岁拜杨禹廷学习吴式太极拳。13岁想学查拳,杨禹廷领着他拜师马云龙学习查拳及器械。59年经杨禹廷介绍向陈云涛先生学习梅花螳螂拳械和六合螳螂拳。63年经陈云涛介绍跟单香陵学习六合螳螂拳。

陈云涛原建工部副部长,也是著名螳螂拳家,其中他撰写的《螳螂拳略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武术重要遗著之一。
六十年代,北京武术界中有一段佳话“二马拜师记”。我是在李秉慈老师家中听说的,他拿出一个小本让我们看当时纪录。62年11月25日,在中山公园西茶座马有清、马汉清两人同时在一起举行拜师仪式,马有清拜吴图南为师,陈云涛代单香陵收马汉清为徒。参加“二马拜师”的有杨禹廷、徐致一等百位武术名流。
有一段时间陈云涛先生赋闲在家
,马汉清陪伴左右,在四合院,关起门来,两人你来我往,精心研究螳螂拳手法近6年多,撰写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如《螳螂拳散手一、二》《论肘法》等文章。陈与马汉清撰写了《略论螳螂拳的源流与特点》一篇论文。

著名六合螳螂拳名家单香陵先生原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1933年,28岁参加了华北武术擂台赛,用六合螳螂拳打法夺得冠军,名声大振,人们知道还有六合螳螂拳。京剧旦角李世芳还有梅兰芳和他的琴师徐兰源等都向单香陵学过武术。1952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民族武术运动会上一趟短捶,赢得在场许世友将军“正宗正派”的喝彩。

马汉清先生终生习武,学练螳螂拳有体悟,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人称“马式螳螂拳”。在国内和香港武术杂志上发表《螳螂拳技击特点探讨》《螳螂拳的劲力研究》等十五文章,阐述武学见解,论述技击手法。组织北京市十八般兵器表演和北京天津两市的武术表演大会,参与创办北京东城武术馆并担任武术教练和教务长,参加制定国家散手比赛裁判规则,委派高徒参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组织的螳螂拳专家评审鉴定会。83年在大庆传授螳螂拳和吴式太极拳并创办了大庆第一家武术馆“崇德武术馆”。
马汉清先生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北京、大庆、威海、加拿大、美国、噢大利亚、俄罗斯等地都有其学生,学生众多,遍布海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
马汉清之子马雷,北京螳螂拳研究会第二届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兼教练委员会主任,公安部前卫搏击协会秘书长。中国散打运动的先驱者,他把螳螂拳技法融入散打和公安擒敌格斗之中,在他出版的《散打》一书中可见一斑。组织人员录制螳螂拳械视频,在北体进行螳螂拳小组教学,使螳螂拳成为该校必修课,并列入高校武术专业教学内容之一。马雷是马汉清先生众多弟子当中的一位佼佼者之一。
螳螂拳有哪些优秀套路
根据北京市螳螂拳专业委员会2021年编制的《螳螂拳械汇编》统计,梅花螳螂拳有:摘要、八肘、勾法、扑蝉等二十六套。六合螳螂拳有:双封、短捶、镜里藏花等十套。螳螂拳器械有:刀枪剑棍、双刀、双勾廉枪等器械十一套。
螳螂拳的主要特点
七星为螳螂拳最老之拳架,其它两派是演化而来。梅花近似七星。其身法、步法、手法已较七星轻巧多姿,柔化成分大为增加,招数更多,手法更巧快利,但硬度仍多。
太极梅花螳螂拳为山东郝连茹所创。讲究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动作旋转弧形;手法紧密,招招相连,恰似梅花朵朵;步法灵活,迂回闪打,意形并重,内外兼修。
身法要求:拧腰坐胯,骨正身斜,枝摆根固。
八式为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基本功(桩功),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临踏猴跨虎姿”。
手法有十二字诀:粘黏帮贴、提拿封闭、来叫顺送。
六合螳螂拳为山东招远林世春所传。六合螳螂拳与其它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外形偏柔,暗刚暗柔为主,很少有爆发力,其劲多为内含,缠绕、旋转、粘黏、滚圈之劲路多于直冲之手,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身法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似机轮,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
六合螳螂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猴,两臂松柔而远,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有“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说。
手法十六字诀:勾搂刁采,崩砸挂劈,粘黏贴靠,闪赚腾挪。
练功方法:抓、推、拧、拉、拍、插、打、举。
螳螂拳有:“螳螂十八凑”“七长”“八短““八刚”“十二柔”八打”“八不打”之说。
螳螂拳技击特点:出手点睛、手不离脸;手手连环、连击不止;见缝插针、有空就钻;回手不空、突出漏手;快近严密、刚柔顺巧。
六合螳螂拳手法密而路更近,赚其外门而走其中门,目的是攻其中门,而七星、梅花走外门之多。
介绍六例螳螂拳技击用法
六合螳螂拳以“扫其面、要其手”为入手的一个招法,出手点睛,出手点人中,目的都在于要手。梅花螳螂拳击面崩点圈捶等招法,也都有打头要手的目的,对方回应我则虚、不回应则实,虚虚实实,度势使用。
一、点睛要手左右圈。这是螳螂拳主动要手中应用最多,也最具特点的一个招式。对手立对面,我出右手点睛要手,对手出右手应对,我即刁住打左圈,对方出左手招,我左手刁住打右圈。对手若再回应就连续打下去。
二、要手双点击面锤。我出右手点睛此式也可用锥子锤,对手若出右手回应,我即以原手刁其招手,出直捶打其面部,刁手最好抓住,对手挣扎上抗时,我即以左手向下一抓一楼出右锤击面,正所谓双点击面,对手若用左手回应我,我即刁其左手直击面,如双点睛一样,只是用拳不用指了,两手在此要走一条线。
三、崩点击面。与螳螂点睛性质相似,一动即一招,其特点是崩拳发弹劲,紧盯对手注意力集中,先下手为强,对手欲动我先动,将右手握拳向其面部一崩,对手不侧头则正中其正面,对手若侧头得正中其耳之上下部。此手特点是以拳背击之,如反背掌状,是握拳向外崩、冷、快、重、硬,多念合一而齐发。如果对手出手招,则视情况运用“击面要手”等招,顺势使用。如打中,则坚持进攻打倒对手为止,老拳诀曰:“打蛇先伤头,打虎先伤爪,凌空冷绷,只打一下也。”
四、截崩要手连环打。对手出右手打我中门,我即以左手从外门搂採对手外小臂,同时以右手外小腕截击,两手呈夹状,截击是两手向怀里夹住,往里一带。右手立即向其面部崩打,此借力顺势,只简单击脸手。对手若想脸不挨打,必出左手急抓,则我可要其手向下叼采再用双击槌打其中路。
五、崩面要手圈打结合。对手出右手打我上中部,我用左手从外向下一楼,出右手反背崩其面要手,对手出左手外封,我右臂内旋向里勾带其封手,同时出左拳击其面,对手如用右臂向左逼我时,我左手则顺势搂采其左小臂外侧,出右手圈打其左耳,对手如低头躲闪,我右手则用反背捶再打。此式变化较多,可根据对手应手的变化而变。

六、双采要手打圈捶,对手出右捶击我中上部,我出左手搂其臂击其面要手,其用原手逼我之撑手或向里推我手,我既右手刁採其推我腕,以左圈击其太阳穴,若对手仰头躲我圈捶,我即以左手背反锤,上前一步击其面,其急中出左手架我之手,我即刁採住其手以右锤圈打其左太阳穴,对手若不低头而只出左手招我左圈捶,则我只用右手刁採其左手打右手拳捶即可。
要手在螳螂拳上三路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要手”不仅仅是螳螂拳独有的,而且在其他武术门派散手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要进一步发掘和研习自己门派特点的同时,学习其他拳种派别和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感悟
作为传承人推广传播螳螂拳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忘初心,与时俱进,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义务能力。在普及推广螳螂拳套路的同时,重视传统螳螂拳传承中的核心技法,克服片面只追求套路化现象。要注意把每一动的技法向弟子们进行传授,有针对性对抗训练。把螳螂拳传播好发展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