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与宿松》之二
(2014-02-26 10:07:54)
标签:
何氏宿松始祖墓真相历史 |
分类: 文史 |
何氏家族发祥地,是安徽省宿松县,是宿松县的义乡。
综合归纳起来,有以下种种一系列的证据:
一 何氏祖堂的对联是:“策枚源流远,庐江世泽长”。宿松“老何”“明公股”和“华四公股”是“策枚堂”。凡是祖堂用这个对联的,都属于“策枚堂”(但有人忘了,如宿松兴“四公股”),说明同宗共祖,嫡系真传。这就点明了何氏之源。“策枚”的说法源于《搜神记》中何比干的典故;而“庐江”二字则指秦朝时始祖居住的地点。
二 “古庐江”是在江南。民国版《辞源》称:“庐江、古水名”。《楚辞·招魂》路贯庐江兮长薄[注]:前汉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又按《山海经·海内东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注云彭泽西,言由彭螽入江也。”
近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大全集》312页也有记载:《山海经》之《海内东经》云:“浙江出三天子鄣,庐江出三天子鄣。一曰:‘三天子都。’即此。”三天子鄣(都)应在皖南江西山区。
这条从“三天子都”发源,在彭泽西,经鄱阳湖、“陵阳”东南,向北流入长江的古水,就是古庐江。这个位置就是宿松桑落洲对面的义乡。只是江山变异,这条古庐江没有了,一见“庐江”二字,人们“摸不着北”,就找到合肥边的庐江县去了。名字起的好,就会捡便宜。
三 “古庐江县”就是宿松县。
民国版,《辞源》称:“雷池,水名,即大雷水,今名杨溪河,在安徽庐江县南。雷池就在宿松,杨溪河也是在宿松。这个“庐江县”能不是宿松县吗?这不是《辞源》弄错了,而是前人因循了前人的说法。最初的县名以河流命名,天经地义。有史书记载,秦朝全国设三十六个县,庐江县是古庐江口,长江一带,包括江西五个县的大县。这个庐江县也许包括,也许不包括宿松县;但即使不包括,住在小池的湖北佬,不是也自称九江人吗?这就叫以系庐江之望,即借庐江的名望,打庐江的招牌。在漫长的历史中,江南丢了这个庐江县名称,而江北还多处使用着,上叙“雷池在安徽庐江县南”即是明证。
四 商务印书馆民国版的《辞源》称:“周武王弟叔虞封于韓,韓灭,子孙分散江淮间。转音为何氏。”《何氏源考》称:“何氏得姓始祖名珉,乃韓厘王之子。韓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与韓非同秉国政。请王安勿朝秦,弗听,韓王安为秦所虏,遂遁迹庐江,寓于津要,买舟送济,取资以给。后始皇出游至博浪沙,为人所击,大索不获,疑是六国遗族阴谋所使,乃下令潜访六国之后,欲尽屠害之。秦吏循令遣胥,密诘居人姓氏。时祖方撑挤,胥登祖舟而诘曰:‘公何姓?’祖未知秦胥,泊舟于河源。適天寒水冷,故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也。韓寒同音,實非有所隐也。胥不悟,复问曰:‘若殆“河”姓也?’祖谩之曰:‘氏必从人,豈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间知秦令,大骇而窃叹曰:‘吾家幸免于刀锯者,‘何’一字也。豈非天啟也?’及汉灭秦,祖乃构室营田,定居庐江,以立世业,子孙承之,而系庐江之望。祖偕夫人姜氏,皆寿百龄,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之原,世称‘何坟岗’,墓域宋时犹存。北宋崇宁间进士(荘简)官太常博士,为一代大儒,曾过览吾太始祖何坟岗,题诗云:
五 《雷源何氏宗谱》是现存最早的族谱。其《谱》幸存三《序》:宋淳熙戊申、宋淳熙庚戌、宋德佑元年。第一《序》就是朱熹之文。何谓《雷源何氏宗谱》?“雷源”者“雷池”之“源”也。得姓之后,子孙众多,枝繁叶茂,散居九州四海。祖先立谱,用心良苦,故意冠以“雷池”,显然意在便于后世子孙溯源归宗,认祖知本。
六 《潜字何氏宗谱》。宿松何氏就是这个谱,其三修宗谱完好幸存。这三修谱标明的时间是光绪五年,是仅次于《雷源何氏宗谱》的第二谱。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潜字”分明是潜山。该谱《源流序》是明版字体,分明是始于明朝。由此可以推定该谱是直接传承《雷源何氏宗谱》的族谱。二是其中有“又若君公,君讳武,所居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汉宣帝。时以谏大夫迁扬州刺史。时仙田属扬州,即今松滋,因籍居焉。”时仙田属扬州,即今松滋,因籍居焉。这几个字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容置疑。
七《源流序》称:“宋谏大夫春子行六公任高安县尹”。高安就是江西瑞州。“行六公子先擔公,子永正公生三子华文,华四,华高,一在旧居,一迁东流,一设教蕲黄,仍迁宿松”。这个“仍”字大有文章,说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老家在宿松。
八《源流序》称:“他如远迁异域,若陇西,湘,鄂,江右,各省郡县分居星散。”从何氏流布而言,何氏大本营在长江中游一带,宿松,太湖,望江,东流,怀宁,九江,瑞洲,四川,陕西(老家)。江浙“何園”何氏(何作庥家)是从望江去的,而望江是从宿松过去的,有谱可查。
九 宿松有何祥起先生(已故)考证过:宿松县何氏“明公股”居宿松最早,前称“老何”。他们就是义乡何氏老户。当年在灾荒战乱中,死的死,逃的逃,一个十二岁的韬公在外婆家得以幸存,今明公股乃韬公后人。宿松县参加何氏大同谱修谱的有三股,另外两股是华四公股和兴四公股。华四公是“仍迁”宿松;兴四公是从鄱阳湖过来。
宿松何氏从庐江发源出去经历一些地方,回了老家,流传有序。
十 据宿松何寿南先生说,庐江姓何的贩茶叶到澳门,碰巧遇上姓何的,参加了何氏宗亲会。因为说是“庐江县来的”,大家都格外高兴,以为遇上老家宗亲,大慰多年思乡之苦,欣喜若狂,声言“明年回老家庐江开何氏宗亲会”。适逢改革,门户开放,寻根问祖,招商引资,于是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庐江何氏“始祖墓”。庐江县搞了“何氏始祖墓”,还搞了“周瑜墓”。分明都是沾“庐江”的光。试问周瑜在南方死了,会弄到曹战区,或战场上去吗?
这就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看来,宿松文化资源,真是流失惨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