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六和学生访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2021-05-29 20:42:15)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校史馆

分类: 档案博物校史地方志
周六和学生访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左一:齐震罡 新生院同舟学堂 2020级本科 
                                         左二:祝文郁 哲学 2019级硕士研究生 
                                         左三:章华明 同济大学校史馆
                                         左四:欧七斤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
                                         左五:郭静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18级硕士研究生
                                         左六:吕可倩 新生院济美学堂 2020级本科生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博一学生、金牌讲解员 张馨文 摄)

周六和学生访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周六和学生访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周六和学生访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周六和学生访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周六和学生访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周六和学生访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周六和学生访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2021528日,周六,晴。

       因为疫情关系,久未访问兄弟院校。

       这次,根据事先约定,在提供了身份证号、手机号、单位名称、行程卡、随申码并获得批准后,同济大学校史馆部分学生讲解员一起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新落成的校史博物馆。访问期间,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校史馆馆长欧七斤教授和交大材料学院博一学生、金牌讲解员张馨文的热情接待,特此致谢!

       考虑到同去学生正好是4人,就提前开车绕行学校,将他们全部接上,下午再安全送回。因为从浦东到浦西,再从浦西到浦东,路途遥远,几乎等同于一次周末游,我提前为车加满了油。从早上8点出发,到下午5点返回,整整一天,可把我这个老头累坏了——当然,这也和我不熟悉道路,怕走错路,车上还有几个未来的栋梁之才,因而精神比较紧张,有关。回到家,赶紧处理学校党委组织部布置的一个临时任务,随后赶紧“瘫”倒,2个小时后才缓过劲来。

       此行,还约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个在读博士生。所以中午我们自助午餐时,有本科,有硕士,有博士,还有老师,其乐融融。

 

       现将关于参观的具体感想、体会约略记录如下:

       一、在前不久引起社会舆论哗然的世界一流大学自我认定中,复旦大学就坦言自己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最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某教授(名字记不住,回头补上)又说,现在很多大学都是“职业技术学院”。意思是说,你们年轻人到这里来,就是来学门技术的,毕业后能够赚点小钱养家糊口的,此外,别无其他(其实,从普通百姓角度,学门技术、赚钱养家,再正常不过,尤其是在刚摆脱贫穷的现阶段的中国。该教授的意思大概是说,普通百姓可以这样去想,但你大学不能这样做,大学你得有思想,得引领社会。)感觉上海交通大学就是要证明给复旦大学这位教授看看,证明给社会看看,我们上海交通大学也是有思想,有文化的,比如,我们有哲学系,有历史系,还有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更有这个新落成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二、近年来,国内绝大多数知名高校都新建了校史馆、博物馆,部分档案室也升格为档案馆,部分副处级档案馆则升格为正处级档案馆。但,实事求是,校史馆总体上形式盖过内容,内涵低于级别,基本上都停留在图片展、临展水平。无他,因为校史馆普遍藏品较少,研究力量不强。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是真的“博物馆”,而不是普通的校史馆,它和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清华大学校史馆遥相呼应,继续延续中国“南北”文化呼应的传统,作为上海的兄弟高校,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说明,中国大学的内涵建设正在抓紧、落实。当然,我们也可以有那么点羡慕和嫉妒。

 

       三、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按照博物馆要求建设,非一般大学可以模仿。即便你财大气粗能够模仿,但藏品、研究能力你也模仿不了。这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起码10年以上的接续努力才行的。也就是说,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的特别之处,正在于他的藏品之丰富、研究队伍之强大及研究力量之强。如果还不懂,我再作说明:

       藏品来自于有兴趣者、专业研究者的先发现、后研究、再征集。不研究,你发现不了线索;发现了线索,你就要深入研究,不研究不搞透不行,没有能力研究也不行;通过深入研究,和藏品的收藏者、拥有者建立联系,或动员捐赠、或直接购买。这就需要你持之以恒的努力、联系,要让藏品的收藏者、拥有者,觉得你是专家,真的懂,真的会珍惜他手中的藏品,否则人家是不会给你的。至于你如果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开展征集工作,那就等于早早画了一个句号。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在网上旧书店、线下地摊的搜寻、购买。当然,没有研究,你的讲解水平就只能停留在研究者提供的讲解稿的水平线上,无法提高,无法获得观众、受众真诚、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礼节、程序、应景的掌声。怎么做得到呢?从个人角度,这就需要10年以上的工作时间的积累,从单位角度,需要领导们早早布局。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包括欧七斤、孙萍、胡端、章玲苓等的伟大正在于此。当然,这里还要提一下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校史编委会主任王宗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今天在党史校史研究、档案文博等领域的风生水起,和她当年的谋划、努力是分不开的。很多年前,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的一同班同学和我闲聊时就曾感慨:这老太实在思路清楚,精力旺盛,比较有水平。前几天,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逝世了。很幸运,20085月,我在云南昆明的全国高校校史研究会第十届会议上现场聆听过章开沅先生的报告。这次会议计有37所高校6127篇论文参加交流。我就是那第61个人。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会议。该会由云南大学承办,当时主持这个会议的正是王宗光教授。

 

       四、参观结束后,我还特别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了解了该研究室相关机构设置、资料室建设、研究进展和队伍建设等情况。显然,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并且还在继续领跑,值得肯定和羡慕、祝贺,当然,也可以嫉妒——但不能使坏,呵呵。还不限于此,上海交通大学整体的档案文博事业在国内高校中已经遥遥领先。该校的成功实践说明:历史学、博物馆学大有可为,而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正在倡导、力推的“公众史学”,前途远大。希望广大相关工作者,静下心来,潜心向学,潜心治学。这个领域的工作是真学问,是真的能够让你做好人的。

 

      与国人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