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在宜宾李庄研究的相关人物与事件线索收集
(2015-02-12 09:34:02)
标签:
同济大学抗战文化四川宜宾李庄线索 |
分类: 同济大学地下党史及抗战史 |
附:李庄走出的同济工学人
说明:同济大学迁驻李庄后,在1940-1946年期间招考的学生、在李庄进行教学、学术研究的教师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其中后来成为工学界名家的同济工学院师生情况。
1941年-到1946年李庄同济工学院历届毕业同学录
年代 |
|
共计 |
1941 |
倪裕春、江可宗、蒋德敬、陈志德…… |
53 |
1942 |
王叔厚、张怀铭、鲁港生、黄静安…… |
77 |
1943 |
程元济、胡承源、况礼文、翁超、周伟民…… |
92 |
1944 |
张世能、沈莺雏、黄仲琏、俞載道、…… |
105 |
1945 |
高文清、何德增、边肇先、张裕颐、…… |
107 |
1946 |
胡松林、杨建华、董其良、王道冲、…… |
56 |
李国豪,1936年毕业同济工学院,后卫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
倪超,同济大学铁道工程学教授、著名工程学家。
陈庭衤古,同济大学水利工程学教授。
陈士骅,1932年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和国家特许工程师。1936年回国担任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北大工学院土木系主任、教授。
夏坚白,1903年生,1939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教务长。1948年担任同济大学校长。
苏知检,同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首任系主任。
刘百浩,同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第二任系主任。
张象贤,1902年生人,同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第三任系主任。
叶雪安 (1905~1966),1935年获慕尼黑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文凭。后转入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深造,并在德国汉沙航空公司、蔡司航空测量部实习,同时至瑞士、奥地利两国考察测量技术。1937年回国,任教于同济大学测量系。时称“叶雪安博士领导的测绘系,几乎垄断了中国对勘测员和制图员的培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同学校辗转内迁,始至广东八步,代行系主任之职,复迁云南昆明,终至四川李庄,保存了大批贵重仪器。曾一人教授5门课程,并用毛边纸写成重要论著《配适于任一地域最佳之正型投影法》、《大地测量地图投影》。1946年随校迁回上海,重建测量馆。次年兼任大地测量研究所主任。1949年拒绝去台湾,留上海迎接解放。“文革”期间,因不堪羞辱和折磨,服毒自杀。
朱振德,同济大学结构力学教授
沈传良,同济大学测量学教授
郭惠生,同济大学测量学教授
唐英,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
高时浏,福州人,1915年生。194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第一个
傅信祁,1918年生,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
4、南华宫,同济理学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宣统二年(1910年)整修。南华宫原系广东籍移民所建,又名广东会馆,供奉南华真人庄子。抗战期间(1940—1946),国立同济大学理学院设于此。理学院当时有化学、生物、数学、物理四个系。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曾在此授课,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在此演讲。
5、禹王宫,校本部。现名慧光寺,位于李庄镇中心,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外上方的“慧光寺”三个金色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周绍良书写的。“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生前所书。大山门上面原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匾额上“功奠山河”四个苍劲古朴、韵味独具。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这里的九龙石碑远近闻名。抗战中,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