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2014-09-19 19:24:40)
标签:

同济大学

校标

设计者

徐建华

教育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我个人更喜欢原来的这样的设计风格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同济在读学生徐建华设计的75周年校庆纪念章(转载于1982515日《同济报》第382期头版)(之三)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1982515《同济报》同期刊登的
75周年校庆纪念章学生获奖设计作品(之一)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1982515《同济报》同期刊登的75周年校庆纪念章学生获奖设计作品(之二)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徐建华的设计,汉代砖雕石刻风格明显(徐建华本人提供)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同济校标:徐建华设计样品(1981年)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今同济大学校标。个人感觉,和原设计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1、增加了建校时间“1907”;
2、中英文位置上下互换,突出“中国属性”;3、“同济大学”改用舒同体;4、汉代砖雕石刻
风格明显淡化,线条过于流畅,滞、拙不够,历史感有所弱化;5、龙舟虚线变成实线;划船人
的身体弯曲程度减小,感觉(划船的)力度感及张力有所减弱

同济大学官网报道:徐建华校友(右三)来校捐赠同济大学校徽设计原稿、徽章及纪念品(2014年5月18日)
相关链接:http://news.tongji.edu.cn/classid-15-newsid-43194-t-show.html
《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收到正在澳洲探亲的一朋友短信,说是我投稿到《文汇报》“笔会”栏目的文章发表了。不知究竟,回家后才发现是《文汇报》2014年9月19日第11版“笔会”栏目的“同济校标诞生记”。很显然,编辑删减了不少文字,我的有些意思也没有得到充分表达,有些可惜。但编辑有自己的考虑,发表已是幸事,当尊重编辑,感谢编辑!
      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原主任、《同济报》原主编林章豪曾经在《同济报》、《杨浦时报》发文“校标形成的始末”,谓当年同济正式将徐建华的原设计确定为校标、准备修订时,学校没有联系上徐建华本人,所以,可以肯定徐建华本人并没有参与后期修订,原设计汉代砖雕石刻风格明显淡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于艺术设计,笔者是个外行,但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多年宣传文化工作经验告诉我, 汉代砖雕石刻风格或是徐建华作品的非常重要的特征,无论是内涵还是外部特征。从实际效果看,无论是淡化或是舍弃汉代砖雕石刻风格,都有些可惜。当然这可能还是个学术问题,可留待日后深入讨论。
       总之,同济校标是有历史的,同济是尊重原创的即便原创者是个学生,同济校标是受同济师生和广大校友欢迎的。这种做法值得称道,宣传。
     《文汇报》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bh/201409/t20140919_1302592.html。下为原投稿。             《杨浦时报》林章豪文链接:http://www.yptimes.cn/html/2014-08/30/content_6_1.htm




同济校标诞生记
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  章华明

2014518,在107周年校庆前夕,同济大学校标原设计者徐建华来到同济,捐赠了校标设计原稿、校标青铜纪念品以及校标原件三样珍藏品。一个同济人用了数十年、在海内外广泛传播的校标设计者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徐建华不仅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同济校友、上海“圣匠坊”的主人。他于1978-1981年就读于同济建筑系美术师资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赴澳大利亚游学、工作,1993重返同济,1996年再度离开同济创建“圣匠坊”,是集画家、设计师、匠人于一身的艺术工作者。同济校标正是他大学时代的设计作品。

1981年,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徐建华正在搞毕业设计。一天,系领导来到教室,希望毕业班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为1982年即将到来的75周年校庆设计纪念章。

和同学们一样,徐建华开始琢磨。从校名“同济”二字,徐建华很自然地想到了“同舟共济”。当时,“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口号响彻中国大地,相应地,“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也被视为“同济精神”,成为同济人经常使用的口号。作为同济学生,徐建华对“同舟共济”这个词比普通国人更多一些认知。他约略知道,同济在1907年创办时的名称叫“德文医学堂”(Deutsche Medizinschule),1908年学校中文名称定为“同济德文医学堂”,从此“同济”二字被定格。其时,同济校长、两院院士李国豪也在大力倡导同舟共济,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向恢复对德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徐建华意识到,同济是历史悠久的全国重点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国际合作,围绕“同舟共济、自强不息”这个主题设计校标,应该是符合主流,没有异议的。

怎么把主题变成具体的形象呢?这让徐建华很费思量。他想到了龙。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划龙舟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群众运动,又具有超越运动之外的精神意义:前进的龙舟不仅可象征学校历史发展进程,更表明同济人同舟共济、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决心。于是一群奋力划龙舟的形象就记录在草图上了。可是,龙舟是很长的,划龙舟的人也是比较多的,到底要用几个人来表现呢?用写实的手法去表达,容易被误读为划船俱乐部的会标,显然不合适。徐建华再次陷入沉思。

汉语中有“三人为众”、“事不过三”的说法,“三”可代表许多。而传播与设计领域都主张:越是单纯、简洁的形象越能被大众接受并牢记。于是,徐建华决定采用三人奋力划龙舟的构图设计。

纪念章必须具备佩戴的功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外轮廓造型设计。徐建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他尝试了许多不同的外轮廓设计,都感到不合适,唯独觉得正圆既内含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又契合三人和龙舟这种传统的适合纹样构图手法,同时,龙舟造型又串联和表示了同济的缩写字母“T J U”,而三个倾斜着身体奋力划舟人所形成的斜直线更具有冲破“圆”的张力感。

在构图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又是一个问题。徐建华希望这个设计虽然只有三个人在划舟,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群人,所有的同济人都在奋力向前的集体力量,能在无声处听到深沉的划船号子,同时具有历史感……他想起了曾经上过的中国建筑史课,把目光集中在秦砖汉瓦乃至汉代画像造型上。他意识到,汉代砖雕石刻所擅长的浅浅的装饰浮雕,生动细腻而又高度概括,能够用简洁的表现手法表达所要表现的形象与故事。何况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文化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济是以土木建筑见长的世界名校,能否在设计中吸纳、暗含汉代的建筑元素呢?他尝试着勾画了几张小稿后,终于确信这的确是自己所要达到的设计效果。

就这样,经过一稿又一稿的设计、修改,徐建华提交了最后的设计作品,并光荣地被选中。1982515日,《同济报》第382期头版《庆祝同济建校七十五周年1907-1982》中题为《三枚纪念章的诞生》的文章报道:

 

校庆纪念章征求设计以来,应征师生十多人,先后提出了十几个纪念章图案。最后审定的这三枚校庆纪念章,是由我校建筑系美术师资班的同学黄英杰、吴明光、徐建华三人(分别)设计的……

第三枚纪念章是圆形的,有古铜色及K金色两种。圆中有一古代划船的图形,反映同济命名的意义——同舟共济,在共同的航程中互相帮助,奋勇前进。下边为篆字同济,上半圆为汉语拼音及英文同济。整个图案古朴、典雅,象征着我校的源远流长。

 

三个入选方案均登在同期报眼上。几天后的520日是同济75周年校庆日。这次校庆活动是文革结束后同济第一次大规模校庆活动。那天,看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校友胸前佩戴着自己设计的纪念章,徐建华倍感自豪。

198686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80周年校庆,同济召开校务会议,专门讨论校标等问题,徐建华的设计被认为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悠久的历史感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再次从众多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多方接受的基本图案。此后,经过学校组织吴国欣教授等参与的进一步艺术处理,199790周年校庆前夕,被正式确定为同济校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同济正式诞生了代表同济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形象标志,被同济师生及广大校友广泛使用在各种场合。

令徐建华没有想到的是,以他的设计为基础,以校标这个关键元素的确定为前提,20003月,同济启动了视觉形象设计工程,全国第一家大学视觉形象标准手册《同济视觉形象标准手册》就此诞生在同济。此后,全国各高校纷纷学习同济,掀起了一个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热潮。

 

附:《同济报》相关报道:

19861115日 本报讯    最近,校庆领导小组连续召开两次会议,初步议定八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举办教学、科研、校史、礼品等成果陈列室。二、举办校庆八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及四个国际学术讨论会。三、开放实验室。四、进行几项揭幕、剪彩仪式。五、制作、编印校史、论文汇编、纪念册、纪念章。六、整顿校园,美化环境。七、准备校庆文娱节目。八、招待会。各地校友分会也可以自行举行纪念活动。    校庆筹备活动于今年五月十五日开始。学校印发了《建校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计划(草案)》,后又成立了校庆工作领导小组。为了把纪念活动搞得热烈、扎实,校庆领导组希望校友和师生员工能够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把各项活动准备得更加充实。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对校歌、校训、校旗、校徽的草案提意见。二、征集纪念章设计方案。三、邀请哪些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校友,希望大家共同推荐。四、校庆纪念册的内容和编排,以及陈列室的布置、校园的整理和美化、校庆接待工作的组织安排等,都欢迎大家提出宝贵建议。(丁润令)

 

19861115【编者按:学校于八月六日召开校务会议,专门讨论了校训、校标、校旗、校歌的问题,并决定将初步方案在校报上发表,广泛听取校友和师生员工的意见,以便作进一步修改。如有什么好建议,那怕是三言两语,均可投书校报、校长办公室和校庆筹备办公室。】校训: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校标:寓寄“同舟共济、振兴中华”之意。内圈有龙舟图案,底为天兰色,龙舟为金色。外圈用中文和外文(英、德两种)写同济大学,底为白色,字为金色。(见题花)校旗:以校标为特征所制成的旗帜。校歌:同济之歌。(详见附歌)

 

19861115征求校庆纪念章设计方案启事    为纪念校庆八十周年,学校征求纪念章方案,希望校友和师生员工都来提供方案,来稿可投校长办公室,校庆筹备办公室和校报编辑部。主题:①历史悠久,同舟共济;②培育英才,桃李满园;③教学科研,欣欣向荣;包括有其他较深寓意。形式:形式不限,方、矩、园、三边、多边均可。要求:①要包含有“同济”的缩写“TJ”字样。②可以有“19071987”或“80”等字样,也可以不包含。③方案必须彩色,并绘制在四厘米见方图纸上。奖励:这次将评出三个纪念章优秀方案、一个插针纪念章方案。中选者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每个参加方案者将发给纪念品。部分方案说明  ①图形中有TV变形,中间鸽子象征和平。②白色是三支桨,象征同心协力。以上作者为毛伟。③春华秋实,象征桃李满天下,④船身为“八〇”,象征同舟共济。以上作者为华东。

 

198745日:

群策群力  共囊盛举精心为校庆设计纪念章去年1115日校报470期向师生员工、校友征求校庆纪念章设计方案,江西、福建、安徽、山西、宁夏、山东、河北等地许多校友纷纷寄来一张张精心描绘的图纸,医学院老院长唐哲教授,年逾古稀,寄也一笔笔地画了校标图案来。福州校友会副秘书长陈奇在由福州到南京出差的飞机上,构思了几个方案。这些方案凝聚着校友对母校的相思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