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笔会”:同济校标诞生记

标签:
同济大学校标设计者徐建华教育 |
2014年5月18日,在107周年校庆前夕,同济大学校标原设计者徐建华来到同济,捐赠了校标设计原稿、校标青铜纪念品以及校标原件三样珍藏品。一个同济人用了数十年、在海内外广泛传播的校标设计者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徐建华不仅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同济校友、上海“圣匠坊”的主人。他于1978-1981年就读于同济建筑系美术师资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赴澳大利亚游学、工作,1993重返同济,1996年再度离开同济创建“圣匠坊”,是集画家、设计师、匠人于一身的艺术工作者。同济校标正是他大学时代的设计作品。
1981年,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徐建华正在搞毕业设计。一天,系领导来到教室,希望毕业班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为1982年即将到来的75周年校庆设计纪念章。
和同学们一样,徐建华开始琢磨。从校名“同济”二字,徐建华很自然地想到了“同舟共济”。当时,“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口号响彻中国大地,相应地,“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也被视为“同济精神”,成为同济人经常使用的口号。作为同济学生,徐建华对“同舟共济”这个词比普通国人更多一些认知。他约略知道,同济在1907年创办时的名称叫“德文医学堂”(Deutsche Medizinschule),1908年学校中文名称定为“同济德文医学堂”,从此“同济”二字被定格。其时,同济校长、两院院士李国豪也在大力倡导同舟共济,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向恢复对德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徐建华意识到,同济是历史悠久的全国重点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国际合作,围绕“同舟共济、自强不息”这个主题设计校标,应该是符合主流,没有异议的。
怎么把主题变成具体的形象呢?这让徐建华很费思量。他想到了龙。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划龙舟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群众运动,又具有超越运动之外的精神意义:前进的龙舟不仅可象征学校历史发展进程,更表明同济人同舟共济、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决心。于是一群奋力划龙舟的形象就记录在草图上了。可是,龙舟是很长的,划龙舟的人也是比较多的,到底要用几个人来表现呢?用写实的手法去表达,容易被误读为划船俱乐部的会标,显然不合适。徐建华再次陷入沉思。
汉语中有“三人为众”、“事不过三”的说法,“三”可代表许多。而传播与设计领域都主张:越是单纯、简洁的形象越能被大众接受并牢记。于是,徐建华决定采用三人奋力划龙舟的构图设计。
纪念章必须具备佩戴的功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外轮廓造型设计。徐建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他尝试了许多不同的外轮廓设计,都感到不合适,唯独觉得正圆既内含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又契合三人和龙舟这种传统的适合纹样构图手法,同时,龙舟造型又串联和表示了同济的缩写字母“T J U”,而三个倾斜着身体奋力划舟人所形成的斜直线更具有冲破“圆”的张力感。
在构图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又是一个问题。徐建华希望这个设计虽然只有三个人在划舟,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群人,所有的同济人都在奋力向前的集体力量,能在无声处听到深沉的划船号子,同时具有历史感……他想起了曾经上过的中国建筑史课,把目光集中在秦砖汉瓦乃至汉代画像造型上。他意识到,汉代砖雕石刻所擅长的浅浅的装饰浮雕,生动细腻而又高度概括,能够用简洁的表现手法表达所要表现的形象与故事。何况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文化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济是以土木建筑见长的世界名校,能否在设计中吸纳、暗含汉代的建筑元素呢?他尝试着勾画了几张小稿后,终于确信这的确是自己所要达到的设计效果。
就这样,经过一稿又一稿的设计、修改,徐建华提交了最后的设计作品,并光荣地被选中。1982年5月15日,《同济报》第382期头版《庆祝同济建校七十五周年1907-1982》中题为《三枚纪念章的诞生》的文章报道:
校庆纪念章征求设计以来,应征师生十多人,先后提出了十几个纪念章图案。最后审定的这三枚校庆纪念章,是由我校建筑系美术师资班的同学黄英杰、吴明光、徐建华三人(分别)设计的……
第三枚纪念章是圆形的,有古铜色及K金色两种。圆中有一古代划船的图形,反映同济命名的意义——同舟共济,在共同的航程中互相帮助,奋勇前进。下边为篆字同济,上半圆为汉语拼音及英文同济。整个图案古朴、典雅,象征着我校的源远流长。
三个入选方案均登在同期报眼上。几天后的5月20日是同济75周年校庆日。这次校庆活动是文革结束后同济第一次大规模校庆活动。那天,看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校友胸前佩戴着自己设计的纪念章,徐建华倍感自豪。
1986年8月6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80周年校庆,同济召开校务会议,专门讨论校标等问题,徐建华的设计被认为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悠久的历史感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再次从众多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多方接受的基本图案。此后,经过学校组织吴国欣教授等参与的进一步艺术处理,1997年90周年校庆前夕,被正式确定为同济校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同济正式诞生了代表同济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形象标志,被同济师生及广大校友广泛使用在各种场合。
令徐建华没有想到的是,以他的设计为基础,以校标这个关键元素的确定为前提,2000年3月,同济启动了视觉形象设计工程,全国第一家大学视觉形象标准手册《同济视觉形象标准手册》就此诞生在同济。此后,全国各高校纷纷学习同济,掀起了一个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热潮。
附:《同济报》相关报道:
1986年11月15日
1986年11月15日【编者按:学校于八月六日召开校务会议,专门讨论了校训、校标、校旗、校歌的问题,并决定将初步方案在校报上发表,广泛听取校友和师生员工的意见,以便作进一步修改。如有什么好建议,那怕是三言两语,均可投书校报、校长办公室和校庆筹备办公室。】校训: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1986年11月15日征求校庆纪念章设计方案启事
1987年4月5日:
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