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俞载道教授的结构人生

标签:
俞载道同济大学结构人生 |
分类: 建筑文化与历史建筑保护 |
“回首这一生,我有幸涉足了工程结构的教学、科研和实践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点成就感,也有不小的遗憾。由于时代环境不同,每个人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也都不尽相同,若要我对自己作一个评价的话,我认为只是为同济大学的结构工程实践和结构理论研究添上了‘承前启后’的一笔。”
http://photo.tongji.edu.cn/themes/11/userfiles/images/2013/3/5/650/9wbwccxuhopizpp.jpg
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四川李庄,在延绵烽火中同济迁转办学的条条征途上,都曾留下过俞载道青春的足印和朗朗书声。
停留尚不到2个月,金华四面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学校不得不再迁赣州。俞载道和同学们一道,先乘火车,再坐大木船,穿急流、过险滩,直抵赣州。
八步的上空,整天有敌机盘旋俯冲,形势岌岌可危,师生被迫又一次上路。出友谊关,进越南河内,坐窄轨列车,几经辗转到达昆明。1939年夏天,俞载道在昆明完成高中学业,通过了全国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如愿坐在了同济大学的课堂。1940年夏秋,昆明却屡遭敌机轰炸,同济只得再寻精神家园。四川宜宾李庄镇向同济师生敞开了大门。
1944年,24岁的俞载道毕业留校,当了波兰籍犹太人魏特教授的得力助教。白天,他帮助魏特教授严格审阅学生的设计图纸;夜深了,俞载道还在菜油灯盏下伏案不倦,沉迷在他所钟爱的数理世界。一日日的勤学深思为他后来从事结构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打下了十分扎实的理论根基。
1945年伟大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1946年,同济大学回迁到上海,校史又揭开新的一页。俞载道承担着理论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等多门课程的教学重任,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乐,科研工作同时起步。
1953年春,俞载道调至学校新成立的基建设计处(建筑设计院前身),任结构设计室主任。接手的第一项工程是同济的文远楼,这是他大学毕业9年后第一次独立承担整体结构设计的项目。这一作品1999年荣获“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铜奖。
听从国家的召唤,他彰显了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1953年夏天,高校要支援鞍钢建设,他一口就应承了下来,尽管当时33岁的他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又已怀有5个月的身孕。来到鞍钢后,他以满腔热忱投身于炼钢厂大规模重建修复工程中,与亲人一别就是近七百个日日夜夜。
1958年,他被调任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结构设计。在专事设计的日子里,他所痴迷的科学研究并没有远离他的生活。凭借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精神,他在时间的夹缝中笃学深思,继续在崎岖的科研山道上一步步登攀,一刻不肯停步!
http://photo.tongji.edu.cn/themes/11/userfiles/images/2013/3/5/650/8mwghudkpf1fdk6.jpg
回首这一生,他说,时代环境不同,每个人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也都不尽相同,对于他来说,他只是为同济的结构工程实践和结构理论研究添上了“承前启后”的一笔。
1946年秋,随学校回迁上海的俞载道,有幸成为李国豪教授回国后的第一任助教。亲自选题,布置科研作业,逐句修改论文,如此耳提面命、点拨指引,激发了俞载道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火花,他开始了对科学未知的探索,迈出了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步。
1951年,同济大学对面的公交一场车间欲建国内第一个薄壳结构,在李国豪教授的鼓励下,刚刚升任讲师的俞载道就参加了这项工程设计的顾问团。
http://photo.tongji.edu.cn/themes/11/userfiles/images/2013/3/5/650/w4wxzei2xtf4wws.jpg
1972年,天津筹建国内第一座250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电视塔,俞教授负责主体结构和塔基的设计工作。尽管结构的抗风、抗震问题是头一次遇到,他不惧困难,边干边学,潜心摸索,最终一手捧出了全部设计图纸。因唐山大地震,已打完桩基的工程最终却没有续写下文。如能建成,那将创下又一个“中国第一”!
1977年,他主持研制设计上海吴泾化工厂年产30万吨合成氨工程中的关键设备基础——“钢梁构架式汽轮空压机机组基础”设计,在国内又属首创。经联动试车,一次成功!如今它仍在安全运转。
http://photo.tongji.edu.cn/themes/11/userfiles/images/2013/3/5/650/kvv2ihfjywegnnv.jpg
“在我们生活的年代,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规模的建设以及大力提倡科研创新,机会十分有限。而我感到宽慰的是,每一次机会到来,我都没有让它们溜走,总算做成了一些事情。”俞教授曾道出这番心里话。
http://photo.tongji.edu.cn/themes/11/userfiles/images/2013/3/5/650/lcedkebmfgz2rrg.jpg
他一生为人谦逊,淡泊名利,一直蜗居在同济新村逼仄的两居室,过着粗茶淡饭的百姓日子。“多想想那些品质高尚的人,多省吾身,一颗心就会谦卑起来。”
垂暮之年,修身仍是他最为重要的功课。
李庄,魂牵梦萦的名字!多少回盼归的第二故乡!一个个好消息让他乐开了怀:同济师生前往李庄踏上寻根之旅;同济与李庄携手校地紧密合作;同济纪念广场及纪念碑在李庄落成……绵长的思绪将他拉回到久远的从前,他在回忆中重温着同济人在艰苦中执著坚守的往事历历。
细读每一期《同济报》上的每一篇报道文字,是俞教授晚年生活中离不了的习惯。他以一个同济人对母校深沉而炽烈的赤子之爱,始终默默地牵挂着同济前进的每一个步伐、每一声足音。就在这片终身相依的家园里,他的生命之树扎下了深根,开出了繁花,结出了硕果!
“我盼望同济能早日迈进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行列。尽管我自己恐怕是看不到了,但我特别希望那一天能尽快到来!”在同济百年校庆标志发布会上,这位白发长辈的深情祝愿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同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