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超调与回调问题
(2015-01-12 12:24:12)
标签:
财经 |
货币政策一直没有货币主义者所相信那么灵验,相反用货币政策治理经济问题往往会出现“超调”的问题,而一旦出现了“超调,而不及时进行“回调”,那么就会必然会酿成新的经济问题,而货币政策的“超调”与“回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在现实经济治理中,政策的滞后性是指货币政策经常会放的过宽,或是提的过紧,因为判断货币政策是否得当了,主要看宏观经济指标,而货币政策传导到宏观经济指标上需要大概三四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总之这中间有个过程,而货币当局为了平复某种经济现象往往等不及这么长时间,因此容易过度调节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为了平复的经济现象主要是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而这两者如果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的话,本身也都需要大剂量。因为经济危机时,即使放松货币,人们也没兴趣投资,通胀时期即使大幅紧缩货币也很难打消人们的物价增长预期。
除了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导致货币超调外,其实货币政策本身的有限性也会导致货币政策的超调问题,货币政策并没有那些货币主义者宣称的那么有用,经济危机的解决或者通胀的治理往往需要多种政策的配合,如果其他政策配合不到位,单一依靠货币政策,就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
货币政策不仅与自然经济周期对斗争,还与人心做斗争,当调节不到位时,人们就会说你“空调”,甚至说你越调越坏事,这时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也往往跳出来批评政府干预,借调节问题向政府发难,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必然会出现超调问题。
另外人心也是导致货币政策一旦超调就比较难挽回的原因,比如通胀刚刚控制住的时候,通胀恐惧症仍然存在,这时央行即使知道货币政策处于超调状态,也不敢回调,因为如果回调必然遭受人们的误解,遭到舆论的批判。央行不仅是一个专业单位,更是一个政治单位,政治单位就必须考虑民意,民主政治很多就是舆论政治。比如通胀刚刚平复时,如果放松货币,人们肯定会说,刚刚治了通胀,马上又放松货币,老百姓可不懂什么货币滞后性,也不管你超调不超调。老百姓是思维是非常简单的。而舆论往往扮演煽风点火的角色。
而超调和回调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和有限性,不超调几乎不可能,只要一动用货币政策就必然出现超调问题,观察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几乎每次都出现超调问题,但目前根据笔者的观察,几乎没有一次回调的,而一旦出现了超调问题,就必须要求解决回调问题。
不改变超调状态根本不行,比如为治理通胀而实行的紧缩政策,如果不解决超调问题,经济必然导致长期的紧缩,以至于下一次崩盘的来临,才有可能回调,因为除非经济衰退不然没有放松的理由。如果下一次衰退的不厉害,人们可能还不会回调,比如在本轮经济危机中自2011年就出现了货币超调的现象,但是这种问题一直没解决,高利贷崩盘潮,企业家跳楼潮,美国量化宽松推出等都是中国解决超调问题好时机,但是都没有抓住,只是在2014年中国政府才真正重视这一问题,才采取了诸如定向宽松,加大合意贷款,信贷便利等措施,但都是小打小闹,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这是因为在政策制定者的心中就没有解决货币超调问题的明确概念,即使朦胧中有这方面的意识,但一直没有变成坚定的信念,所以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学术界也一直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
而货币政策的回调问题,也要具体分析,货币从紧变松的回调是最难的,而从松到紧的回调还相对容易些,因为央行完全可以“防通胀”为说辞进行紧缩,毕竟老百姓更担心通胀而不是经济长,老百姓只要不通胀就行了,增长不增长,他不管。但如果从紧到松,就会有通胀恐惧症出现作怪,而央行还有面临来自财经评论员的一系列无端指责。
其实笔者的研究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回调的重要性,因为这些问题必然要解决,而民众在经过几个回合的教育之后,也会慢慢接受这些新概念,不这样的话经济就会一直会在两个极端之间循环
在现实经济治理中,政策的滞后性是指货币政策经常会放的过宽,或是提的过紧,因为判断货币政策是否得当了,主要看宏观经济指标,而货币政策传导到宏观经济指标上需要大概三四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总之这中间有个过程,而货币当局为了平复某种经济现象往往等不及这么长时间,因此容易过度调节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为了平复的经济现象主要是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而这两者如果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的话,本身也都需要大剂量。因为经济危机时,即使放松货币,人们也没兴趣投资,通胀时期即使大幅紧缩货币也很难打消人们的物价增长预期。
除了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导致货币超调外,其实货币政策本身的有限性也会导致货币政策的超调问题,货币政策并没有那些货币主义者宣称的那么有用,经济危机的解决或者通胀的治理往往需要多种政策的配合,如果其他政策配合不到位,单一依靠货币政策,就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
货币政策不仅与自然经济周期对斗争,还与人心做斗争,当调节不到位时,人们就会说你“空调”,甚至说你越调越坏事,这时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也往往跳出来批评政府干预,借调节问题向政府发难,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必然会出现超调问题。
另外人心也是导致货币政策一旦超调就比较难挽回的原因,比如通胀刚刚控制住的时候,通胀恐惧症仍然存在,这时央行即使知道货币政策处于超调状态,也不敢回调,因为如果回调必然遭受人们的误解,遭到舆论的批判。央行不仅是一个专业单位,更是一个政治单位,政治单位就必须考虑民意,民主政治很多就是舆论政治。比如通胀刚刚平复时,如果放松货币,人们肯定会说,刚刚治了通胀,马上又放松货币,老百姓可不懂什么货币滞后性,也不管你超调不超调。老百姓是思维是非常简单的。而舆论往往扮演煽风点火的角色。
而超调和回调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和有限性,不超调几乎不可能,只要一动用货币政策就必然出现超调问题,观察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几乎每次都出现超调问题,但目前根据笔者的观察,几乎没有一次回调的,而一旦出现了超调问题,就必须要求解决回调问题。
不改变超调状态根本不行,比如为治理通胀而实行的紧缩政策,如果不解决超调问题,经济必然导致长期的紧缩,以至于下一次崩盘的来临,才有可能回调,因为除非经济衰退不然没有放松的理由。如果下一次衰退的不厉害,人们可能还不会回调,比如在本轮经济危机中自2011年就出现了货币超调的现象,但是这种问题一直没解决,高利贷崩盘潮,企业家跳楼潮,美国量化宽松推出等都是中国解决超调问题好时机,但是都没有抓住,只是在2014年中国政府才真正重视这一问题,才采取了诸如定向宽松,加大合意贷款,信贷便利等措施,但都是小打小闹,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这是因为在政策制定者的心中就没有解决货币超调问题的明确概念,即使朦胧中有这方面的意识,但一直没有变成坚定的信念,所以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学术界也一直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
而货币政策的回调问题,也要具体分析,货币从紧变松的回调是最难的,而从松到紧的回调还相对容易些,因为央行完全可以“防通胀”为说辞进行紧缩,毕竟老百姓更担心通胀而不是经济长,老百姓只要不通胀就行了,增长不增长,他不管。但如果从紧到松,就会有通胀恐惧症出现作怪,而央行还有面临来自财经评论员的一系列无端指责。
其实笔者的研究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回调的重要性,因为这些问题必然要解决,而民众在经过几个回合的教育之后,也会慢慢接受这些新概念,不这样的话经济就会一直会在两个极端之间循环
前一篇:经济学应该成为全民素养
后一篇:财经舆论的两大阵营

加载中…